來源:中國經營報
文/荀詩林
冷暖自知。
3月31日晚,華為在線上發布了2019年年度報告。按照華為官方的描述,這次年度報告會通過9種語言,在全球範圍進行同步直播,從其官網上披露的年度報告來看,也要比往年更加詳細。
2019年,對於華為來說,是不平靜的,甚至危機四伏。早在2018年末,作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商,華為受到多國安全審查,5G的全球業務拓展受到阻礙。2018年12月,任正非之女、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因為被美國指控其違反伊朗制裁禁令,要求引渡,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
隨即,去年伊始,74歲的任正非表示,2019年對於華為來說,業務是最困難的一年,2019年的收入目標為1250億美元,增速將低於20%。
然而,在2019年5月15日,川普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在緊急狀態下,美國企業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企業所生產的電信設備。次日,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BIS將華為及其分布在全球26個國家(地區)的68家子公司納入實體清單。此次新增是首次針對一個公司,而且是一個公司及其眾多子公司。
面對美國「實體名單」的制裁,華為,2019年到底過得怎樣?
收入增長大部分來源於「賣手機」?
從華為交出的2019年度答捲來看,實際結果比任正非去年初的預料,還要糟糕。
總體上來看,華為2019年全球銷售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淨利潤627億元,同比增長5.6%;經營活動現金流914億元,同比增長22.4%,過去5年複合增長14%。
截圖來源:華為2019年度報告
從華為去年的銷售收入來看,8588億元人民幣約合1229.7億美元,略低於此前任正非的預估。如果考慮到華為基數如此之大的銷售收入,兩者數據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可能也無傷大雅。畢竟,單單從華為去年銷售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來看,近20%和5.6%的增長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如果從華為的具體業務來看,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
截圖來源:華為2019年度報告
華為的業務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分別是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以及消費者業務。自2018年開始,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就已經成長為其第一大收入來源支柱,這塊業務主要指的是手機、移動寬帶及家庭終端等產品帶來的收入。
2019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達4673億元,同比增長34%,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已達54.4%,智慧型手機的發貨量超過2.4億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消費者業務如今已經佔據了華為的半壁江山。
從華為收入佔比來看,很明顯,消費者業務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比華為2018年的數據來看,消費者業務去年實現收入增長達1184.52億元,對比整年收入增長的1376.31億元來看,去年消費者業務對總收入的增長貢獻佔比高達約86%。
近九成的營收增長來自於「賣手機」,對於一家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來說,還是值得探究的。
如果結合華為去年不同區域的收入來看,能發現更多的問題。
截圖來源:華為2019年度報告
中國市場,無疑是最主要的營收區域。根據華為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華為去年在中國市場營收達5067.3億元,同比增長36.2%,在總收入中佔比達59%。
有增必有減。
華為去年在歐洲中東非洲區域的營收,同2018年相比,僅僅增長了0.7%,營收達2060億元,這塊市場目前是華為第二大收入來源。至於在整個亞太地區的營收,不出意外,華為在去年出現了倒退,營收僅為705億元,同比下降了13.9%。
值得注意的是,10年前,華為來自國內市場的營收才首次超過100億美元,不到千億元人民幣。2010年時,華為營收為1825億元,其中80%是運營商業務,僅17%為消費者業務(手機業務)。
所以,結合華為去年的消費者業務以及整體收入的增長來看,可以推斷出,中國市場已經取代海外市場,成為其整體營收中最關鍵的一環。
從華為去年的營收組成來看,曾經華為最主要的運營商業務如今已經不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了。有業內人士向筆者透露說,華為的設備利潤壓得非常低,但是質量卻過硬。物美價廉,可能是華為在考慮到消費者業務崛起以及美國封鎖之後的新策略吧。
如果想支持上述策略的成功實施,技術無疑要過硬。2019年,華為在研發上投入1317億元,佔全年銷售收入15.3%,近10年用於研發的支出總計超過6000億元。2019年華為研發人員約9.6萬名,約佔公司總人數的49%。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僅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名下的專利信息就高達11萬條。
海外市場受擠壓,設備利潤低,研發投入巨大,因此,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年度報告會上說的「2020年我們力爭活下來,希望明年還能發布年報」,可能也並不是一個玩笑那麼簡單。
2020才是華為最難的一年?
「2020年會是最困難的一年。」
很多事情的出現超出了預估,徐直軍認為2020年才是華為最困難的一年。
在華為的2019年度報告會上,多家海內外媒體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華為今年會如何應對來自美國的進一步制裁。
路透社26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美國政府內閣高級官員同意採取新措施,限制華為晶片全球供應鏈,其中可能包括一些關鍵的產業鏈廠商。據悉,此次禁令主要是通過限制使用美國技術、零件的外國供應商來實現,臺積電很有可能位列其中。臺積電是華為海思的主要晶片製造商之一,同時是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廠。
根據徐直軍在會上的回應,目前還不能確定這個消息的確鑿與否,但是他在線上會上也表示:「我想,中國政府不會讓華為任人宰割,或者對華為置之不理。相信中國政府也會採取一些反制的措施。」
毋庸置疑,從2018年底到今年,華為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來自於美國政府的制裁,這對華為的業務造成了具體的影響。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在2019年的一季度,華為手機的出貨量為5910萬部,同比增長50%,增速比去年的34%還要高,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2019年的全年出貨量有望達到2.8億部甚至3億部。
然而從5月開始,美國制裁的介入讓華為的戰略部署受到很大幹擾。據徐直軍透露,以5G相關業務為例,由於美國的持續幹預,即使今年是相關技術大發展的一年,但華為還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進行公關,很多2G、3G、4G還在使用華為技術以及設備的客戶,卻在這件事情發生後沒有選擇華為的5G,「2019年在海外受到影響的消費者業務收入至少有100億美元左右」。
就在3月末,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隨著美國政府對華為進行的貿易制裁,華為丟掉了澳大利亞一個價值2億美元(約合14億元人民幣)的大單,這是華為澳大利亞公司和UGL公司(HUGL)在2018年7月贏得了西澳大利亞州首府珀斯的城市鐵路網無線電通信系統升級的投標。
除了美國政府的制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不可避免地也影響到了華為的腳步。徐直軍表示,雖然目前華為在中國的生產活動已經全面恢復,短期內滿足全球客戶和合作夥伴的備用需求沒有問題,但是疫情在海外正在蔓延無法控制,也不清楚未來疫情發展的趨勢,如果有少數的供應商被影響,未來長期是否能受到影響暫時也無法確定。
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全球智慧型手機今年2月出貨量為6200萬臺,環比下降39%,同比下降38%。所有一線廠商都受到了較大影響,華米OV尤其嚴重。小米同比下滑32%,環比下滑40%,華為、OV發貨量同比下滑分別為69%、49%、54%,環比均腰斬過半。
必須要承認的是,在整個國際市場來看,華為目前情況並不是太好,但其在國內業務的表現一定程度上還是給華為吃了一顆「定心丸」。日前,中國移動正式公布了2020年5G二期無線網主設備集中採購的中標候選人,華為全國中標133040座5G基站,中標比例為57.25%,遙遙領先。
圖片來源:網絡
國內投資人對於華為交出的答卷,一定程度上還是認可的。4月1日早盤,華為海思概念大幅拉升,通富微電漲停,華天科技、興森科技、長電科技等多股均不同程度上漲。
但是,2020年的華為,到底會走得怎麼樣,可能真的要等時間來給出答案了。
(編輯:黃玉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