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賣個人信息 涉及二十萬條

2020-12-23 葫蘆島公安

12月4日,市局網安支隊在「淨網2020」專項行動中,經過縝密偵查,輾轉多個省市,破獲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抓獲涉案嫌疑人11名,查獲被售賣的公民個人信息數據20餘萬條。

今年11月初,支隊偵查員在網上開展日常巡查工作中發現重要線索,有人在QQ群中非法買賣公民身份證信息。

經過偵查員進一步工作發現,這個QQ群主要買賣公民身份證正反面照片、公民頭像照片以及公民手持身份證照片,這些信息一旦被詐騙、洗錢等犯罪團夥利用,後果不堪設想。

經進一步調查,一張遍布多個省市的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網絡浮出了水面。經查,群主趙某,戶籍地在我市,目前居住在河北省。趙某在今年年初創建了QQ群,目前,他擁有7個下線,3個上線。他從上線購買來信息,然後轉手銷售給下線。

在掌握了大量關於趙某的犯罪證據後,支隊展開收網行動,11月10日,偵查員趕赴河北將趙某抓獲,在趙某的網盤中查獲涉及覆蓋全國各地的公民信息20餘萬條。

11月16日,偵查員又輾轉至黑龍江、河南、四川、江蘇、內蒙古等多個省市自治區,對趙某的上線及下線展開抓捕行動。截至11月28日,涉案的11名嫌疑人全部到案。偵查員扣押大量涉案電腦、手機、U盤等作案工具。

目前,這11人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

編輯:雨蒙

相關焦點

  • 100多萬個人信息已經被買賣,查獲個人信息290餘萬條
    登錄並訪問「暗網中文交易論壇」,向他人購買公民個人信息,然後通過多個聊天軟體聯繫下家出售,非法牟利。2021年1月5日,四川省公安廳公布了「淨網2020」專項行動十起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瀘州王某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 明星防疫小程序照片被售賣,身份信息洩露是源頭
    說起來,明星身份信息、航班信息、酒店信息及私生活照片被洩露和售賣,已算不上「新聞」。在網上跟線下,這還衍生出了代拍產業鏈。只不過,這次被洩露的是明星防疫小程序所用照片。在此事件中,明星防疫小程序照片被洩露跟販賣,問題涉及兩個層面:防疫小程序查詢漏洞;明星身份信息洩露與販賣利益鏈。
  • 非法買賣POS機個人信息 真的會被判刑!
    對此,相關部門聯合開展了打擊網絡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進行重拳狠打。近期,江蘇警方成功破獲一起公安部督辦的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抓獲犯罪嫌疑人27名,查獲被售賣的公民個人信息數據5000萬餘條。
  • 販賣公民個人信息 夫「唱」妻「和」雙雙落網
    鹹寧網訊(記者原子 通訊員肖華 黃倩)為找工作掙錢補貼家庭開銷,鹹安一男子經人介紹幹起利用網絡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勾當。而妻子明知丈夫的行為違法仍參與其中。汪某某通過電腦網上搜索「博購企業」「微信開通狀態檢測」等網絡軟體,收集電信、銀行、證券、車輛、房地產、註冊等行業的信息資源,包括電話號碼、姓名、住址等大量公民個人信息。他將收集的信息以每條0.01元至0.5元不等的價格,在網上批量售賣,用自己及其妻子陳某的微信、支付寶收取贓款,將部分款項提現至其銀行卡帳戶。
  • 數字法治丨王成: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解讀與13條建議
    一、關於個人信息處理和保護的關係個人信息規則制定涉及保護和利用兩個矛盾的方面,需要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個人信息保護的意義,無需再討論。個人信息的利用,體現為個人信息的處理(《民法典》第1035條第2款、草案第4條第2款)。有合法正當的處理,也有不合法不正當的處理。
  • 500多萬條個人信息被倒賣……
    累計倒賣個人信息500餘萬條 非法獲利300餘萬元真的好可怕,不知不覺中500多萬條個人信息被倒賣!經過兩個多月的偵查,專案組全面摸清了以劉某(女,33歲)、田某(男,40歲)、張某(男,30歲)為首的3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團夥的組織架構和人員情況。專案組發現,每個犯罪團夥中既有利用職務之便倒賣個人信息的「內鬼」,又有層層轉賣信息的「中間商」,還有眾多求購個人信息的裝修公司、房產公司等「買家」。
  • 倒賣簡歷猖獗警示求職者保護個人信息
    記者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多年來雖曝光不斷,卻屢禁不止。(12月7日《新京報》)<br/><br/>  求助者滿懷期望,在招聘平臺上投出個人簡歷,沒等來招聘單位電話,卻遭遇「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騷擾電話與簡訊「轟炸」,怎能不令人惱火。
  • 華住酒店2.4億條開房信息被賣:含漢庭、桔子、全季等
    2013年,一位開房信息被洩露的受害者迫於精神壓力,去派出所改了姓。28日,華住酒店集團被爆旗下漢庭、桔子、全季等酒店開房信息遭洩露售賣。爆料稱,數據洩露範圍包括:官網註冊資料約1.23億條記錄;入住登記身份信息約1.3億條;酒店開房記錄約2.4億條。
  • 300元即可購得丁真航班信息,個人信息保護難在何處?
    (12月17日 紅星新聞)近年來,各類明星航班信息、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洩露現象屢禁不止,而丁真作為新近爆火的頂流,其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所擁有的超高流量也使得無數短視頻拍攝者對其趨之若鶩,希望拍攝到一些獨家內容為自己的帳號引流,而這也就讓一些不法分子們看到了商機,幹起了非法售賣個人信息的生意。
  • 個人信息保護中的敏感信息與私密信息
    例如,《草案》第30條規定,基於個人同意處理敏感信息的,處理者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第31條規定,處理敏感信息時,處理者應當向個人告知處理該等信息之必要性以及對個人的影響等。再如,《草案》第54條要求處理者在處理敏感信息時必須事前進行風險評估並對處理情況加以記錄。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公民信息,1元/條打包賣?回應來了!
    11月17日,針對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一事,圓通速遞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回應稱,已報案,相關嫌疑人於9月落網,堅決配合打擊非法售賣和使用快遞用戶信息的行為。
  • 關於《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重要細節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第二條就對大家關心的法律適用範圍問題做出了明確回答:在中國境內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活動,適用本法。請注意,這裡的個人新不僅包括中國公民的個人信息還包括其他國家公民甚至無國籍人的個人信息。也就是說,我國對於跨境數據非法加工、交易等是嚴肅規制的。
  • 求職者們的個人信息被洩露:誰動了我的簡歷?
    ——非法倒賣簡歷商家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卻屢遭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應聘者懷疑,個人信息通過招聘平臺落到他人手中。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多年來雖曝光不斷,卻屢禁不止。
  • 朋友圈賣醫用口罩,可能涉及違法!
    朋友圈賣醫用口罩可能涉及違法隨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你的朋友圈、微信群有沒有被這樣的信息刷屏1由於醫用口罩的廣泛需求各行各業的人都參與到了賣醫用口罩的行列之中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不僅快遞,你的簡歷也被賣了
    被圓通快遞內鬼洩露的四十萬條公民個人信息只是龐大信息販賣江湖的冰山一角。11月16日,新京報貝殼財經獨家報導了圓通多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一事,引起大眾對於個人隱私安全問題的重視。
  • 瑞智華勝涉嫌竊取30億條個人信息!這招數到底多賺錢
    來源:券商中國新三板企業北京瑞智華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竊取個人信息案件有了新的進展。 據澎湃新聞報導,紹興市越城區公安分局日前偵破一起特大流量劫持案,涉案的是新三板掛牌企業瑞智華勝,涉嫌非法竊取用戶個人信息30億條。
  • 發送iMessage垃圾信息低至7分錢/條
    如今,iMessage也成了垃圾信息的聚集地。發送內容賭博貸款開發票賣A貨「應有盡有」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受理垃圾簡訊舉報50940件,同比上升130.9%。從內容上看,營銷類佔74.8%,主要涉及金融保險推銷、商品零售營銷等;涉嫌違法類佔25.2%,涉及欺詐、非法經營活動等。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姓名、地址、電話……每條僅售1元
    、出現莫名其妙的到付…近兩天,圓通快遞一直掛在熱搜上,兩個話題的熱度都相當高,分別是#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和#圓通回應內鬼洩露公民信息#。被洩露的信息中包括發件人地址、姓名、電話以及收件人電話、姓名、地址六個維度。如果以上述六個維度的信息共同組成一條信息來計算,此次被洩露的信息數量實際超過40萬條。經過警方和檢察院確認,被洩露信息中,存在某個維度以「*」來匿去的「不完全信息」,例如發件人為「張三」,但發件電話卻為「*」。經過統計,六個維度完整的信息約為4萬五千條。
  •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啟動試點工作 涉及廣告分發、生物識別等領域
    11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曠視獲悉,《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以下簡稱「《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工作已經啟動,曠視等企業是試點單位之一。近日,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啟動了《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工作。本次試點工作會針對《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關鍵要求推動落地實現,並將形成的優秀案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
  • 代購、網點…… 快遞業洩露個人信息漏洞無處不在
    澎湃新聞連日調查發現,快遞用戶遭信息洩露現象涉及的不止圓通一家,網上存在販賣快遞用戶信息的「黑產」鏈條,可能涉及申通、德邦、EMS(郵政速遞)、韻達等多家快遞公司。  在販賣快遞信息鏈條上,不僅有專門從事這一行的「號販子」,參與者還有做代購的商家、為商家發貨的快遞網點工作人員,甚至包括快遞員、自稱管理單號的工作人員等快遞公司「內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