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餐的故事就是一部移民歷史 比《中餐廳》真人秀更精彩

2021-01-17 界面新聞

紐約的法拉盛(Flushing)是全美最多華人聚居的地區之一,這裡中餐館林立,有裝修較為考究的海鮮酒樓,也有不足10平方米的廣東腸粉店。中餐館之於美國的華人來說,是謀生的手段,是治療思鄉病的良藥,更多時候還安撫了可能兩代人都適應不了西餐的中國胃。

中餐館是美國移民文化裡的一個象徵性符號,它粗獷易生長,且已然自成一派,誕生了一系列「美式中餐」——「左宗棠雞」、「陳皮雞」、「酸甜肉」等等這些在中國幾乎吃不到的中國菜,就都是美式中餐館的招牌菜。

在很多人印象裡,這些以酸甜口味為主,食材變得簡單粗暴的中國菜都是在美國開餐館的中國老闆和廚師為了討好美國本地客人所做的努力。但實際上,中國菜的口味在美國有了改變,是由諸多歷史原因造成,並不只是商人與顧客間的商業遊戲那麼簡單。

淘金熱移民來,第一批美國中餐廳就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思鄉情而開

如果要追溯美式中餐館的歷史,根據最近在紐約飲食博物館(Museum of Food and Drink)舉辦的一場名為《炒(Chow)》中展出的信息,美國的第一家中餐館在1849年的舊金山開業。到了1850年,舊金山的中國餐廳數量上漲至4家;而又一年過去,舊金山已有7家中餐館。

與此對應的歷史背景是,第一批中國工人在國內政局不穩定、列強入侵劃分勢力範圍、經濟衰退嚴重的情況下,遠赴美國加州追趕「淘金熱」的浪潮。

來自《炒》展出的數據亦顯示,1851年時,約有2.5萬名中國移民在美國生活。而1852年單年,從中國來到美國的新移民就超過2萬人。到1880年,美國華人移民數已突破10萬人。

這個時候的中餐館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國移民的思鄉情緒而開。不過,這些餐館的菜雖然力求「原汁原味」,卻受限於美國的食材,而不得不做出本土化的改變。

《牛津百科全書之美國飲食篇》特別有提到這一點。該書稱,當時誕生了第一批美式中餐,比如大名鼎鼎的「炒雜碎」(和動物內臟沒什麼關係,就是一個蔬菜大雜燴),正是因為廚師用了美國僅有的食材多做的創造。

最初被美國人認識和接受的「中國菜」炒雜碎(Cho Suey)移民政策的變化,導致中餐廳菜單的變化

不過,進入1890年代以後,中餐館的確為了討好美國顧客在菜色和口味上做了調整。

這與1882年美國因經濟蕭條保護本地勞動力而頒布的《1882反華法案》有關。該法案是美國歷史上首次根據人種限制移民,且一直延續到二戰期間。

受法案影響,在之後的幾十年裡,赴美華人數量驟減,原先在美國生活的部分華人家庭也逐漸返回中國。美國社會學家Susan Carter2013年發表的《反華法案實施期間的美國華裔居民》一文中提到,在美華人數量在1920年時僅剩6.1萬人,而在1890年時,這一數字曾為10.7萬。

這意味著原先為了華人勞工而開設的中餐館,一下子沒了客人。另一面,如果想要在華人最集中,同時也是反華情緒最嚴重的美國西海岸繼續開店,就變得越來越難。

於是,中餐館的老闆們開始進軍美國中部以及東海岸市場,而且專挑美國本地人聚集的區域開店——這為現在每個美國社區幾乎都有中餐館的陣仗奠定了基礎。

芝加哥一家炒雜碎店的招牌

因此,毫無疑問菜品的種類以及口味要向美國本地客人的偏好傾斜,比如「雜碎」中的幹香菇被替換成了本地人更能接受的鮮蘑菇,而更多諸如芙蓉蛋(肉湯芡汁澆淋的雜蔬鮮蝦煎蛋)、蒙古牛肉(扎牛肉配炒洋蔥)的菜品也加入了菜單。

1915年時,《反華法案》稍有放鬆,從原先禁止一切中國人赴美經商、務工,變為了對於將與投資開設「高級」中餐館的中國老闆入境特權。這催生了一批以雕龍畫鳳強調中式奢華的高檔中餐館——不過它們裝修豪華,賣來賣去的還是雜碎、芙蓉蛋那老幾樣的菜品,因此被稱作「雜碎宮殿(Chop Suey Palace)」。

芙蓉蛋(Fu Yong Egg)日軍對珍珠港的偷襲,卻意外造福了美國的華人餐廳

二戰後期,美式中餐館們迎來了一波新的機會。美國對日宣戰,加大對華扶持,使得美國境內反華情緒消減,美國民眾對於中餐的接受度變得更高。戰後,炒麵一類的菜式也開始以速凍食品的形式進入超市銷售。

戰爭期間,全美國對於在美日本人的仇視情緒,也讓中國餐館又抓住了機會——加入了一道叫作籤語餅(Fortune Cookies)的飯後贈送餐品。這種內涵諺語紙條,由甜味蛋奶滿糊做成類似蛋卷口感的餛飩裝零食,最早在美國都由日本工廠製造,但二戰使得大多數日本人不得不離開美國,最終這些工廠都倒賣給了華人,而這些小零食也就此成了給一頓中餐畫句號的標配。

籤語餅(Fortune Cookies)最早都由日本工廠生產。二戰期間,這些工廠大多數都被轉賣給了華人。

同時,這一時期開始,赴美華人數量重新出現規模性上漲,使得中餐館不得不再次重視起華人顧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餐館從這時起都會在店內備上兩種菜單:一種為中國顧客準備,另一種則菜式精簡,主要針對美國人。

除了數量變多,赴美華人的家鄉也不再僅限於福建、廣東兩地。湖南人、四川人、上海人、北京人......他們的到來使得中餐在美國有了越來越多的分支,就像上海移民帶去了榨菜肉絲,北京移民賣起了北京烤鴨,四川人帶去了宮保雞丁。

針對美國人的菜式也變得更為豐富。有一種說法是,鑑於美國人對水果接受度高於蔬菜的習慣,中餐館的廚師們開始以價格不高的水果罐頭代替糖醋進行烹飪。這直接引發了美國人對於中式酸甜口菜餚的追捧。糖醋肉、陳皮雞都是這種口感菜餚的代表。

左宗棠雞:從湖南辣雞到美國甜雞

特別要提一嘴的是,左宗棠雞的誕生也是因為有了更多省份的中國移民去往美國。

在美國人的認知裡,左宗棠雞是道湖南菜。關於誰帶紅了左宗棠雞,說法不一而足,有人說是基辛格,也說是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雷德福特,更有說法是蔣經國。但根據美國紀錄片《尋找左宗雞》的講述,解放戰爭時期,舉家遷往臺灣的一位叫彭長貴的湖南廚師很有可能就是這道菜的創造者。將雞腿去骨切丁,把辣椒去籽切段,兩者放一邊備用。把油燒開放入雞塊,炸熟後瀝乾,然後以辣椒、雞塊、醬油、醋、蒜末、薑末、蔥末拌炒均勻,最後勾芡並淋麻油,一道「左宗棠雞」就做好了。

不過,現在的左宗棠雞已經從湖南式的鹹辣味變為了美國人更愛的酸甜味。而正是因為這種口味,讓這道菜成了美國人心裡的最佳中餐——它是美國點餐網站Grubhub.com美式中餐類別全網年度銷售的冠軍。

而這這一切,多虧一位叫作T.T. Wang的紐約華裔大廚。據說,是他從彭師傅那些移民美國的徒子徒孫手裡買下了左宗棠雞的食譜,並進行了口味上的美式改良。

左宗棠雞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文化

一百多年的發展,美式中餐不斷地適應著美國人的口味,也逐漸成為了美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關於這點,即便從未去過美國的人想必也能體會到——在《老友記》、《生活大爆炸》、《怪物電力公司》等美劇和美國電影裡,中餐外賣一直是出鏡頻率頗高的道具。

《欲望都市》的其中一位女主角Miranda,因為律師工作繁忙,每天都會外賣點餐同一家中餐廳的同一道菜作晚飯,以致於餐廳服務員接起電話,聽到她聲音就能複述菜單的橋段,也多少說明了中餐館以及美式中餐在美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美劇《生活大爆炸》劇照

美劇《老友記》劇照

而美國各種關於美式中餐的藝術展、影視作品等更是層出不窮。之前提到的展覽《炒》、《尋找左宗雞》都是再好不過的例子。

除此之外,說美式中餐已成為中國在美國人眼裡的一種代表也絲毫不誇張。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發布的《世界眼中的中國》調查報告就提到,在受訪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國的事物除了長城和功夫,就是中餐。

而2015年,美國時尚慈善晚宴MET Gala將晚宴紅毯主題定為「中國:鏡花水月」,而預熱派對則被放在了紐約中國城的一家中餐館中。可能在美國人眼裡,除了龍和鳳,最中國的就是中餐館了。

2015年MET Gala預熱派對

 

2015年MET Gala預熱派對被移民創造,亦影響著移民

之於在美國生活的華人,中餐以及中餐館的意義也在這一百多年裡發生著改變。

最早,中餐館儘管口味總是差了點,卻是勞工們在異鄉最有歸屬感的存在。

再後來,它成了一部分人得以留在美國的機會,也是許多華人家庭在美國的最主要收入來源——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中國人希望通過投資餐廳獲得在美國長久生活的機會——在紐約大學門口賣煎餅的小車,以賣扯麵、肉夾饃走紅的連鎖餐廳「西安名吃」都能代表新一代更追求正宗中餐口味,卻仍然需要稍作本地改良的美式中餐店。

不管時代怎麼變,它都給了在美國生活的華人身份的烙印。哪怕是這些華人的下一代子女,自己的生活早已和中餐廳並無關係,亦還是有著「中餐廳老闆兒女」的影子存在。

在紐約出生長大的華裔設計師Sandy Liang就出生在一個美式中餐館家庭,在她要為自己的同名品牌首個系列拍攝宣傳照時,她將場地選在了父親的餐館——因為這是她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她之所以為現在的她的理由。

Sandy Liang 2014秋冬系列廣告拍攝地是她父親的中餐館

 

Sandy Liang 2014秋冬系列廣告拍攝地是她父親的中餐館

而在最近很火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中表現活躍的「嘻哈俠」歐陽靖(MC Jin)亦在多首表達身份認同感的歌裡,唱過有關美式中餐的內容。

比如,在他在美國發行的首張專輯中,收錄了一首名為《Learn Chinese(學中國話)》的作品。歐陽靖演繹在這首作品裡以一個中餐館外賣送餐員,唱道:

「Let me tell you this

讓我告訴你

The days of the pork fried rice and the chicken wings

coming to your house by me is over

我去你家給你送豬肉炒飯和雞翅外賣的日子已經過去

Ya'll gonna wanna be Chinese

Ya'll gonna learn Chinese

你們都想當中國人

你們都要學漢語」

實際上,歐陽靖的父母亦是通過開設中餐廳養活全家。外賣送餐曾經就是他和家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Panda Express、Thomas Hawk Digital Connection、Foodamentals、The Pack、Big Think、MET Gala、影視劇照截圖

相關焦點

  • 15歲移民美國,28歲開創美式中餐,這位華人憑什麼成功逆襲?
    創業是一件費錢費力還費時間的事,自己當老闆後,蔡仁勇比以前在別人餐廳上班的時候還更忙,經常是進了餐廳門,一天忙活下來就是十幾個小時,全年只在復活節這一天休息,說全年無休也不為過。這樣的日子持續6年後,已經摸清華人餐廳經營門道在中餐行業站穩了腳的蔡仁勇又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告別合伙人,跳出來單幹。
  • 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根據美國餐飲月刊《中餐通訊》的估算,如今美國中餐廳的數量已經超過 45000 家,其中 80% 賣的都是「美式中餐」。按照 Yelp 上所登記的美國中餐廳的數據,現在只有北達科他州到德州西部的區域可以稱得上是「中餐廳沙漠」。美國的中餐不正宗——並不是因為正宗的中國菜有多麼難做——是因為上述這些「中國菜」從誕生伊始就是為美國食客服務的。
  • 掌握美國人運氣的中餐餅乾
    原創 梅姍姍 風味星球 收錄於話題#風味世界19#中餐出海記4中國人求轉運,轉發楊超越和錦鯉;美國人求轉運,去中餐廳拿幸運籤餅(Fortune Cookies)。
  •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也想在中國分一杯羹
    源於 19 世紀加州的淘金熱,大批的中國移民漂洋過海來到北美尋求商機,作為首批來到北美的移民先驅,中國淘金者的到來也拉開了華人餐館在美國的第一章,廣州餐館便是當時華人來美之後的第一家中餐館,並在舊金山成為地標性的存在。
  • 探訪米其林一星餐廳「周先生」,這裡正上演美式中餐的文化復興
    甚至最近一則在美國社群媒體引起眾議的新聞:一位白人健身教練 Arielle Haspel 在曼哈頓開設以「 Lucky Lee 」為名的亞洲風味蔬食餐廳,卻用貶低亞洲菜的方式來營銷自己的餐廳,說在她的餐廳吃了不會引起身體不適、更沒添加味精。引起網絡上亞洲族群、特別是華人廚師的聲討。
  • 我曾經對美式中餐充滿偏見,但是我錯了
    美國人和歐洲白人移民遷怒於中國人,美國各地、特別是西部出現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排華浪潮。1882年,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籤署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這是美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針對特定族群的禁令,是美國不可抹去的一筆黑歷史。
  • 舌尖一縷鄉愁 華僑華人把中餐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美國華裔梁先生一家四口都對做飯頗有研究,美食成為他們一家的粘合劑。梁先生在紐約長大,他的父母曾在中餐外賣店工作,他自己從高中開始也在餐館工作,擅長粵式餐點和美式中餐快餐。妻子出生於中國上海,熱衷搜尋中餐菜譜,並將其翻譯成英文,致力於推廣傳統中餐。
  • 百歲「中餐女王」逝世:拒當蔣介石兒媳,跑到美國端盤卻是真正的名媛
    如果不是她,中餐在美國可能永遠都是廉價快餐,作為第一位將正統中餐引進到美國的人,江孫芸開辦的福祿壽餐廳(Mandarin)是中餐饕客的聖地, 這裡高朋滿座從基辛格、約翰·列儂、到帕瓦羅蒂無不是她的座上賓。
  • 美國華人廚師:在美國還原中餐味道 解食客鄉愁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想在一家店匯聚中國各大菜系的精華和特色,不論什麼族裔背景的食客到店裡來,都能講中餐的故事給他們聽。」從小學廚藝的李景俊,始終有個在美國還原中餐的夢,身處移民大熔爐紐約,他希望憑藉自身手藝,讓東南西北各地移民都能在一家店吃到正宗的家鄉味、以吃解鄉愁,也讓各族裔食客進一步了解中餐、愛上中餐。
  • 熊貓快餐打假背後,「假中餐」如何年賺260多億?
    熊貓快餐的創始人程正昌曾這樣解釋餐館的定位;實際上,這也是海外連鎖中餐廳賣「假中餐」的原因。除了華人市場的相對規模小,歷史上華人群體在美國的數量也因政策原因波動巨大,美國社會學家Susan Carter2013年發表的《反華法案實施期間的美國華裔居民》一文中提到,在美華人數量在1920年時僅剩6.1萬人,而在1890年時,這一數字曾為10.7萬。
  • 美國化的中餐與正宗的中餐之間有哪些主要區別?
    多數美國人喜歡中國菜,無論是在飯店用餐還是那些白色外賣小包裝盒的中餐。但是,在美國大多數休閒中餐館中發現的中餐與大多數居住在中國的人們每天食用的地道美食相去甚遠。 正宗的中國菜和美國的中國菜有很多區別。從配料到烹飪方法再到流行菜,其差異是巨大的。
  • 100歲的「中餐女王」,曾用半個世紀改變了美國
    圖/網絡幾十年前,名媛的傳奇故事不少。但江孫芸為中餐做出貢獻的故事,絕對是最為傳奇的其中一個。她在上個月28號離世了,享年100歲。她的離去被人們稱為:「一個中餐時代的落幕」。她的一生,都在為中餐而忙活。
  • 不當律師開中餐,像Supreme一樣賣包子,曼島最牛逼的老闆是誰?
    但他不僅僅是停留在探索當地美食文化的層面上,作為一個移民家庭出身的少數族裔,Eddie更多的是深入當地角落,和當地人交談,聚焦在移民群體的不無人知的生存故事。「讓美國豐富多樣的正是移民的文化,但是所有的美國人都理解和歡迎移民嗎?
  • 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去世 是她讓教美國人認識了中華美食
    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去世 是她讓教美國人認識了中華美食時間:2020-10-30 00:28   來源:中國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去世 是她讓教美國人認識了中華美食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28日,在美國餐飲界地位崇高的中餐女王江孫芸(Cecilia
  • 國內明星真人秀節目排行榜前十名:每一部都非常好看
    現在真人秀節目越來越受到觀眾們的喜歡,在真人秀節目中可以看到明星們非常真實放鬆的一面,現在真人秀節目也是越來越多層出不窮了,各種類型的都有,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下國內最火的綜藝節目前十名,看看哪一部是你喜歡的吧!
  • 中餐攻陷美國味蕾:拍黃瓜今夏風靡紐約
    比如由越南華裔發明的「是拉差辣椒醬」(Sriracha),就讓美國人的舌尖熱浪翻滾。如今,9%的美國家庭常備「是拉差辣椒醬」;在千禧一代的家庭中,這個比例更達到16%。而早在數年前,中國老乾媽辣椒醬就已蜚聲海內外。在韓餐、泰餐、印度菜、日料、中餐等亞洲菜系影響下,消費者越來越願意嘗試新口味和相對小眾的產品,同時他們也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來購買並非必要的食物。
  • 《漢密爾頓:一部美國音樂劇》:任何人都應能將自己寫進歷史
    正如身兼編劇、作曲和主演的林-曼維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所說的那樣,漢密爾頓的興衰起伏「全靠他的一支筆」,而作為一個孤兒和移民,他的生活簡直「就是嘻哈音樂的體現」。例如,使用現代敘事手法,《漢密爾頓》成為「由現在的美國來講述的有關過去的美國的故事」,最明顯的就是有意為之的卡司,黑人、拉丁裔和亞裔美國人的演員表,傳遞了多元化的文化信息:作為一部「美國音樂劇」,《漢密爾頓》的最美麗之處在於,它是由如此多樣性的演員和音樂風格所演繹的。
  • 國外享負盛名的「中餐廳」,中國「熊貓」美國之旅,國內少有人知
    但是同樣,在國外有一家中餐廳,可是風靡了整個歐洲,連鎖的規模與這兩家想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國外享負盛名的「中餐廳」,中國「熊貓」美國之旅,國內少有人知。在美國街頭你隨處可看見一個有著「熊貓」標誌的店面,而且這個店面也是比較大的。
  • 這些「中餐」中國都吃不到!日本人到底對中餐有什麼誤解?
    所謂的日式「中餐」在日本的小型中餐廳裡,八寶菜、咕咾肉、麻婆豆腐、青椒肉絲、回鍋肉就是標配的五大菜。想要懷念下祖國美味的中國人,如果進了這些餐廳,是不是有點想流淚了?日本的燒麥更偏向於廣東的早點,國內的清真燒麥倒是沒有見過。
  • 美式中餐起底: 十大亮(qi)點(pa)超強盤點
    一次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邀請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到彭園用餐,基辛格甚為喜愛,後來經常前往。每次基辛格赴彭園,維安人員都基於安全考量將整家餐廳包下,結果形同彭園的免費廣告。基辛格特別喜愛左宗棠雞這道菜,加上ABC電視臺報導此菜的特別節目,使此菜在美國聲名大噪,ABC並在隨後短短數天接到1500封來信索取食譜,各地中菜館紛紛推出,成為美國人認知中最著名的中國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