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歲的「中餐女王」,曾用半個世紀改變了美國

2020-12-18 城市觀察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走著瞧旅行,ID:zouzheqiaolvxi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她叫江孫芸(Cecilia Chiang)。

在中國,很少人聽說過她的名字。但在美國餐飲界裡,這三個字可謂在業界內叱吒風雲,如果有食評家不認識這個名字,難以老饕自居。

她被人稱為「中餐女王」,和「法餐女神」朱莉亞·萊爾德並稱「美國兩大女名廚」。

圖/北京廣播新聞報

她是德藝雙馨的典範,

既優雅端莊,又能做得一手好菜。

她拒絕做蔣介石的兒媳婦,

嫁給了一貧如洗的教書先生。

她本可以做一輩子闊太太,

卻偏偏在人生的後半輩子,在小小的廚房裡內忙得雙手長繭。

她以一己之力,改變了美國對中餐的印象。

她是江孫芸。

她被人稱為「餐飲業的傳奇」,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瑞典國王、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夫婦、歌唱家帕瓦羅蒂......都是她的座上賓。

常來她餐廳吃飯的賓客。圖/網絡

她獲得過美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士·彼爾德基金會」終身成就獎,她是將正統中餐引進到美國的第一人,也獲得這個獎項的唯一亞裔女性。

她,真正地改變了中餐在國外的地位。

獲得詹姆士·彼爾德基金會終身成就獎。圖/網絡

幾十年前,名媛的傳奇故事不少。

但江孫芸為中餐做出貢獻的故事,絕對是最為傳奇的其中一個。

她在上個月28號離世了,享年100歲。她的離去被人們稱為:「一個中餐時代的落幕」。

她的一生,都在為中餐而忙活。如果沒有她,中餐如今在國外的地位不會如此的高。

美媒報導江孫芸去世的消息。圖/CNN電視臺

01

1920年

出生在江南的千金大小姐

十指不沾陽春水

江孫芸,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擁有52個房間的權貴家庭。

家裡一共有十個孩子,兩男八女,她排第七,人稱「七姑娘」。

由江孫芸孫女Siena Chiang提供的照片。圖/網絡

她的父親是留法歸來的工程師,爺爺是中法鐵路的總長,舅舅拿過「梁思成」建築學獎,姨夫是哈佛海歸,姑父是當時國民軍中將參謀,蔣介石的親信。

然而,越是位高權重的家庭,對於吃喝方面則越講究。

她的家裡有兩個廚子,一個專做南方菜,一個專做北方菜,為的就是照顧家人的不同口味。

與她的姐姐們。圖/網絡

後來,她們全家去到了當時還被稱為「北平」的北京,住進了一座舊王府裡,王府有7個院子,足足有一個街區那麼大。

無論身居何地,她家吃飯時,菜總是一道一道的上。江孫芸的父母常常會對菜品進行點評,還會跟她講一遍和這道菜有關的故事。

從樟樹鴨考究的製作工序,到康熙皇帝偶然吃到鍋巴湯的故事……關於美食的故事都讓小小的她為之著迷。

也正因如此。

一道正宗的中國菜該是什麼味道,她心中清楚,並深深地根植於味蕾和記憶中。

江孫芸家中的老舊照片。圖/網絡

加上父親曾經留學法國,佐餐時愛喝香檳,母親雖不如父親知識淵博,但好在但思想開化、深明事理,平時會監督廚師給他準備些許小菜,好讓他配酒吃。

小小的她,雖十指不沾陽春水,卻有著靈敏的味蕾和豐富的美食知識儲備。這些經歷,成為了她在國外發揮影響力的資本。

像江孫芸這樣的富家小姐,在那個年代是絕對不會進廚房的。

可她卻偏偏和別人不一樣,纏著母親帶自己去市集買菜,還常常跑到廚房看母親如何和廚師對談,偷聽每道菜的做法。

如果江孫芸的一生都這樣度過,那她一定是個懂吃懂喝的大小姐。換做如今,她應該也會寫一些美食評論,或是一本如果製作地道中國菜的食譜。

前排左三為江孫芸。圖/騰訊視頻

但那個年代,風雲易變。戰爭爆發後,父母相繼去世,她與姐姐兩個人逃亡到重慶。

江孫芸這位千金大小姐,比其他人出落得美麗優雅,吸引了許多達官貴人的目光,其中最為灼熱的那道目光,來自蔣介石的二兒子——蔣緯國。

蔣緯國地位顯赫,英俊挺拔,是很多名門淑媛的追逐對象。但蔣緯國的眼裡唯獨只有她,為了她茶不思飯不想,整夜難眠。

幾番折騰後,江孫芸依然拒絕了他。

她並不覬覦他的權貴和財富,因為自己家也是有名有姓的大戶人家。

但誰都沒想到,這位大小姐最後兜兜轉轉,找了位一貧如洗的教書先生做丈夫,斷了蔣家公子的這番深深念想。

也因為如此,本命孫芸的她冠夫姓,人們開始稱她為:

江孫芸。

婚後,她跟隨丈夫遷居日本。至此,她前半生的人生規劃中,一直都沒有過要開餐廳這個念頭。

與丈夫江梁。圖/網絡

但生活在日本的江孫芸,吃不習慣當地菜,和幾個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名叫「紫禁城」的中餐廳,沒想到頗受歡迎。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開餐廳這件事與她的一生都產生了聯繫。

1950年,在日本的江孫芸。圖/網絡

02

1959年

沒想過要做「中餐女王」的江孫芸

誤打誤撞地去到了美國

時間來到1959年。

當時已經與丈夫遷居日本的江孫芸,突然得知自己六姐的丈夫去世的消息,不遠萬裡奔赴美國舊金山,去照顧失去丈夫的姐姐。

圖/《改變美國中餐的女人》

這是她第一次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原本只是前去照顧喪夫的姐姐。

但卻發生了改變她一生的事。

她在美國遇上了幾位朋友,她們打算開餐廳卻苦於沒有啟動資金,心地善良的江孫芸從丈夫那裡拿出了一萬美金幫她們墊付租金。可沒想到墊付了租金之後,她們就放棄了開餐廳的想法並且離開了美國,房東也不肯退錢。

進退兩難的江孫芸不知該如何是好,就在這個時候,她身邊的朋友說:

「為什麼你不試試開一家餐廳呢?」

江孫芸在「福祿壽」後廚。圖/網絡

在當時的美國,中餐是社會底層填飽肚子用的——

雖然當地有很多中餐館,但菜系並不正宗,是根據美國人的口味而「改變」的中餐。有很多連中國人自己都沒聽過的菜,例如「李鴻章雜碎」。

而且,飯菜多是酸甜口味,米飯都是用胡蘿蔔或豌豆炒過的。這種複雜又難以說出來的奇怪口味,再配上髒亂差的小館環境,導致美國人對中餐的印象就是「不衛生的街頭小店」。

面對這些粗製濫造的「中餐」,江孫芸決定讓美國人見識一下什麼叫真正的中餐。

江孫芸「福祿壽」餐廳的中式菜品,有很多都是醬汁茄子、涼粉這樣的經典菜式。圖/網絡

「當時,華埠每家餐館菜單都一樣,三塊錢四菜一湯,都是蛋花湯、炒雜碎、芙蓉蛋這些菜。服務生也不會說英文,盤子往桌上一甩就走了。

我心想,中國這麼大,各省這麼多好的菜,吃來吃去都是雜碎和芙蓉蛋,太難為情了。我要開餐館,一定要做純粹的中國菜。

就算我做失敗了,至少我向美國人介紹了中國菜有這麼多選擇。」

50年代的美國唐人街與當時「福祿壽」餐廳的菜單。圖/《改變美國中餐的女人》

那時候,她的腦子裡有一大堆的菜譜,卻苦於沒有下廚經驗。於是,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招來了一對山東廚師夫婦。

在美國人不認同中餐的年代,江孫芸只是個誤打誤撞的行外人。但她卻在美國開了第一家高端的中餐廳。

名叫「福祿壽」。

圖/詹姆士·彼爾德基金會

雖懂得吃,但卻毫無商界經驗。開業的第一個月,這位昔日的大小姐不得不親自入廚房,包攬餐廳的所有工作。

每天清晨,她要趕往市場買新鮮的肉菜瓜果。當地的小販都是外國人,和她語言不通,也不願意讓她賒帳。

「每次我都要提前好零錢,再去買菜。

而且,剛開始和市場裡的人不熟悉,沒有人會幫你留著菜。只要稍微晚點去,新鮮的食材早就買空了。」

餐廳內部環境。圖/網絡

看到妹妹這麼辛苦,六姐勸她把店鋪關掉回國,但江孫芸卻不願意。

經過了戰亂的飢餓和磨難,在以前是富貴人家的江孫芸的身上,也有了一般人身上沒有堅韌——能享福,也能吃苦。

開了餐廳,人手不夠,她就身兼數職,在狹小的過道裡穿著旗袍端盤子。

就這樣,這家只有55個座位的小餐館開了起來。

起初,美國人都無法接受這間不賣「雜菜」的中餐廳,但「講規矩」的江孫芸一定要做最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一定要叫美國人為中國美食折服。

「福祿壽」餐廳。圖/詹姆士·彼爾德基金會

她想告訴所有人:

燦爛輝煌的中國飲食文化,不是廉價的濃油赤醬,而是對生活的品味,調和著歷史的濃鬱。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將傳統中餐的精髓介紹給美國人,改變美國人對中餐的固有的不好的印象。

在餐廳裡的江孫芸。圖/網絡

隨著餐廳的營業,各種質疑打壓也紛至沓來。

美國的中餐廳會將「紅燒獅子頭」翻譯成「燒紅了的獅子頭」,老外看菜名就會被嚇了一跳,「獅子不是受保護的動物嗎?他們怎麼敢吃獅子肉呢?」魚香肉絲,為什麼沒有魚?「驢打滾兒」是「翻滾的毛驢」?蒸魚為什麼要「有頭有尾」?

「這些在中餐裡面很常見的情景,其實是需要和美國人解釋清楚的。」

1982年,江孫芸在為美國人講解中餐。圖/網絡

最讓外國人受不了的是文化的差異,外國人習慣單人享用餐食,中國人講究的是大家一起吃,面對中國人的吃飯的習俗時,很多外國人開始都有些懵。

江孫芸特別注重進食時禮儀,通常都會以身著一襲精緻的旗袍, 站在桌邊耐心地為客人講解每道菜的亮點,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

左一為江孫芸。圖/網絡

為了幫助美國人更好地理解中餐文化,江孫芸在菜名旁邊上,寫下了自己的講解。

當時餐廳的菜單。圖/網絡

比如,她說叫花雞的精髓,「除了香菇丁、雞肉丁、熟火腿丁等豐富的配料,還加入了馬蹄碎。然後,用新鮮荷葉包裹起來,放入陶土器皿內烘烤製成。」

她也建議顧客,最好用白米飯搭配菜品,而不是炒飯。

有一天。

幾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來到中餐廳用餐,點了一瓶很貴的酒。在服務員們議論他們能否付得起這瓶酒錢,是不是同行來搗亂時,江孫芸毫不猶豫地給他們開了一瓶,接著便繼續忙碌於每張餐桌之間。

沒過多久,酒足飯飽的幾個年輕人掏出一卷鈔票,要江孫芸親自來收錢。從那之後,那幾個年輕人每周都會來一次。

很久之後,才知道他們是美國的傑弗森飛機樂隊,那個年代最受嬉痞歡迎的樂團之一。

江孫芸為了招呼外國人,餐廳聘用的服務員,都來自附近大學的留學生,雙語流利,舉止得體。

著名劇作家賴聲川和夫人,就曾在她的飯店打工。

圖一,餐廳服務員;圖二江孫芸在指導後廚。圖/網絡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餐廳開了好些年之後,江孫芸終於等到了她的貴人。

有一天,著名旅美華裔作家黎錦來到店裡,品嘗過這裡的菜之後感嘆道:「我很久沒吃過這麼地道的家鄉菜了。」

沒過多久,他把《舊金山紀事報》的著名專欄作家赫伯·凱恩也帶了過來,同樣對菜品讚不絕口,並親自為這家「福祿壽」餐廳寫了幾篇報導。

從那之後,「福祿壽」開始火遍整個美國。

也改變了人們對中餐的印象。

在美國,有很長一段時間裡,「中餐」兩個字,代表「價格便宜」「味道差」「用餐環境不好」等貶義,並且只有窮人才會吃。

而江孫芸,以一己之力把中餐從「窮人吃的飯」變成了「上流社會人人追捧的極品美食」。

曾有美食評論家這樣評價「福祿壽」餐廳:

「它讓美國人嘗到了正宗川菜和湘菜豐富而辛辣的美味」。

如今,美國中餐常見的酸辣湯、鍋貼、北京烤鴨、鍋巴湯……幾乎都是江孫芸那時候引進美國的。

高水平的出品,讓這家餐廳獲得了不少好評。

《Holiday Magazine》雜誌連續32年推崇、連續三年得到Mobile Award五星獎,甚至連《花花公子》雜誌,都專文推介其為最好的中國餐館之一。

她的至交,前舊金山副市長James Ho說:

「江孫芸在餐飲界的地位,很少有人能企及。

她見多識廣,個性又敢於批判、創新。同時,待人非常誠懇。」

江孫芸與愛麗絲·沃特斯。沃特斯被《紐約時報》稱為美國「現代飲食革命之母」。圖/網絡

江孫芸耐心、健談,和不同行業的人都能聊到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名流去到美國,都點名要去江孫芸的餐廳。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瑞典國王、披頭四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夫婦、歌唱家帕瓦羅蒂......都是她的座上賓。

圖一,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圖/網絡

江孫芸那時候以為,成名的「福祿壽」總算苦盡甘來,但沒想到卻陷入了更大的麻煩之中。

美國的行業實行的是工會制度,但考慮到對餐廳毫無幫助以及各種限制,當時沒有一家中餐廳入會。而處在風頭浪尖的「福祿壽」成為了工會攻擊的目標。

江孫芸和工會糾纏七年之久。

期間,餐廳外長時間有白人、黑人舉著牌子阻止客人進入餐館、時不時有恐嚇電話、被威脅在餐廳放置炸彈等,她堅持不妥協。

50年代的唐人街。圖/網絡

最終,法院判江孫芸獲勝。

從此中餐廳在美國揚眉吐氣,也讓同樣經營中餐廳的夥伴感受到希望。

這位遠道而來的大小姐,讓美國人看到了中國美食的精緻與博大,以及血液中流淌了千年的勤勞與堅韌。

03

1991年

美國「中餐女王」時代的落幕

「我沒有創造中餐

我只是把中餐帶給了美國人」

1991年,江孫芸71歲。

她賣掉了自己苦心經營的那間中餐廳「福祿壽」,從此過上了悠閒的生活。

99歲時,朋友與家人為她慶祝100歲虛歲生日。圖/網絡

這件事和當年它紅遍美國一樣,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但實際上江孫芸本人並不是很在意。

圖/關文杰

「以前我經營餐館,美國人愛來吃,但他們無從比較。之後去中國的人才知道,我的菜是道地的中國菜。

如今想吃這種菜、想找這樣社交娛樂的地方,已經沒有了。當年我在資源極度缺乏的環境下卻做得出來,所以大家特別懷念。」

在她80歲時的生日聚會上,大家為她寫上祝福語。圖/網絡

雖退身幕後,但江孫芸仍在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而做出貢獻。退休後,她還在為好幾家中餐廳擔任顧問。

同時,還出版了自傳《七姑娘——我從北京到舊金山的烹飪之旅》。

「我最不希望看到,傳統的飲食文化在我們這一代消失,這樣太可惜啦。」

2013年,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向江孫芸頒發終身成就獎。她從不爭取這些榮譽,但接到通知的那刻依舊不敢相信,反覆確認消息。

可見她在美國餐飲界的地位之高。

在領獎的那天,她穿著一襲喜氣的大紅旗袍,戴著中國人心中高貴象徵的翠玉,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站在「餐飲界奧斯卡」終生成就獎的頒獎臺上。

對著鏡頭說,「我所有的堅持和付出就是為了讓你們知道: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中國菜!」

這位來自中國的大小姐,無論是菜品還是禮儀都十分講究,常常是細節之處見真章。

閒暇時,她設計中式衣裙,並對自己的斜槓老青年身份十分滿意:「如果沒開飯店,我就是個服裝設計師。」

99歲的時候,還在設計旗袍。圖/網絡

她常穿的這件旗袍,雖然顏色典雅,剪裁簡單,但點綴其間的玉石和對布料的考究,一眼就能讓別人知道她是個講究人。

圖/網絡

回頭看那些她出鏡的照片,也都是穿著一件-中國式旗袍。

她親手創立的這間「福祿壽」也並非一味以考究、精緻的菜式來改變美國人對中餐的印象。實際上,她一直潛移默化地在改變大洋彼岸的國家對中國的印象。

接受採訪的江孫芸。圖/網絡

從中國的孫家七小姐,到江孫芸,再到美國的「中餐女王」。她用了一生的時間,把中國美食帶到國外。

她說,「我沒有創造中餐,我只是把中餐帶給了美國人。」

但如果沒有她,中餐如今在國外的地位不會如此的高。還記得她年輕時說過,她想讓美國人吃到真正的中國菜,現在,她真的做到了。

圖/CNN電視臺

參考資料:

1. 這個江南大小姐,一己之力改變中餐在美國地位,才是真名媛,公眾號「 外灘TheBund」

2. 人物|江孫芸的中餐盛宴 讓老美回味無窮,聯合報臺商版

3. 她用半個世紀,改變了美國中餐,公眾號「中國新聞社」

相關焦點

  • 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100歲生日 四代同堂慶祝
    中國僑網9月1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在餐飲界享譽盛名的「中餐女王」江孫芸(Cecilia Chiang)當地時間9月8日在眾多親朋好友和社會名流的陪伴下,慶祝自己的100歲虛歲生日。她的兒子、孫女和曾孫子女們均有現身道賀,四世同堂同歡慶。
  • 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去世 是她讓教美國人認識了中華美食
    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去世 是她讓教美國人認識了中華美食時間:2020-10-30 00:28   來源:中國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去世 是她讓教美國人認識了中華美食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28日,在美國餐飲界地位崇高的中餐女王江孫芸(Cecilia
  • 百歲「中餐女王」逝世:拒當蔣介石兒媳,跑到美國端盤卻是真正的名媛
    原創 精英說 精英說圖/Google今年10月底,美國各家媒體版面都在爭相報導一位中國女人的消息:江孫芸去世了,享年100歲這條在國內並無波瀾的消息,卻在CNN、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引發了不小的震蕩
  • 百歲「中餐女王」江孫芸辭世:重新定義美式中餐
    百歲「中餐女王」江孫芸辭世:重新定義美式中餐 10月29日CNN報導,將中餐帶到美國的「中餐女王」江孫芸(Cecilia Chiang)於28日去世,享年100歲。
  • 外刊閱讀 43 Cecilia Chiang 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
    (尤指用硬刷子)擦洗,擦淨But little by little, Chinese diners, and a few Americans, came regularly for hot and sour soup and pan-fried potstickers.
  • 15歲移民美國,28歲開創美式中餐,這位華人憑什麼成功逆襲?
    往前看,想想上個世紀90年代和新世紀初跟隨移民潮奔赴美國的那些老移民,經過腳踏實地的奮鬥,大多數已經在美國安家,後代也在美國紮根,他們是美國華人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夢於他們而言,已經成為現實,不再是夢。吃苦耐勞,是貼在大多數華人老移民身上洗不掉的標籤。
  • 百歲「中餐女王」安詳離世,她的長壽秘訣雖簡單,一般人很難做到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百歲老人可是個名人,今年正好100歲,遺憾的是前段時間她在家中安詳離世,好在家人都陪伴在她身邊。被譽為「中餐女王」這位老人叫江孫芸,是十分有名的「中餐女王」,在美國餐飲界有著很高的地位。
  • ​從民國白富美到美國中餐女王,她依舊著旗袍,戴上億翡翠……
    而有著數千年歷史底蘊,源遠流長的中餐無疑更是箇中翹楚。時至今日,中餐已經和玉石、瓷器、絲綢等一樣,成為中國符號之一,流行於世界各地,深受各國美食愛好者的認可和歡迎。而在中餐走向世界的歷程中,有這樣一位女士,被稱為把中國食物帶去美國的先行者。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位女士的傳奇人生。
  • 據說中餐在美國很流行,美國人吃的到底都是啥?
    「我傾向於把美國的中餐分成三個 level,美式中餐(快餐)、正宗中餐、高檔中餐廳,」Ming 是一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的中國留學生,他按照紐約的物價算了一下,這三種類型的中餐人均消費分別在 10 美元以內、20-30 美元、100 美元左右,在美國的中國人通常去的都是中間這一檔。
  • 85歲2座奧斯卡,100多個角色,他加上女王才是完整英國世紀史
    如果只能用一個人物來代表英國這過去一個世紀,那麼100個人裡有101個,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女王。
  • 中餐在美國走紅,當地發明「筷叉」解決就餐問題,網友:不正宗了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其實有很多的中國人到外國去,特別是選擇到美國去,當然其實當時不僅僅是中國,世界各國的人都在湧入美國,因為當時的美國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到美國去實現暴富的希望。而到美國的中國人多了,中餐就開始在美國出現了,但是最開始的時候,美國人並不能接受中餐,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中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所以中餐必然也是沒有什麼好吃的,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在美華人堅持不懈的在各大節日裡開店。
  • 美國中餐之母江孫芸,拿餐飲界奧斯卡獎,卻說:我沒有發明什麼
    正是中餐巧妙的烹飪技藝,豐富的食材口味,吸引了諸多國外飲食愛好者慕名前來中國,只為嘗嘗正宗的中國菜。說到「正宗」,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將正宗中餐帶到國外的「中餐女王」——江孫芸。原來,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中餐在美國意味著在髒亂差的地方吃炒雜碎,喝蛋花湯。
  • 「混不吝」的美式中餐,也想在中國分一杯羹
    早在 2017 年,熊貓快餐的創始人程正昌就曾在一次採訪中暗示,中國根本不需要熊貓快餐這樣的「舶來本土品牌」,美國中式快餐本就是為西方人而存在的。很快,有細心網友發現,這隻「昆明熊貓」好像有哪裡不太對勁。
  • 中餐攻陷美國味蕾:拍黃瓜今夏風靡紐約
    「你可以出去,到停車場裡跑圈兒,去廁所用涼水衝把臉,直到有胃口回來接著吃為止。」布洛克告訴《紐約時報》,「如果這些都不管用了,就把剛才那些菜再點一遍,統統打包回家。」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中餐在美國有不少擁躉者,美國中餐館比麥當勞、漢堡王、肯德基加起來還要多。
  • 敢摘女王皇冠?商業大師安妮·萊博維茨曾惹怒英國女王
    但在十多年前與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的一次拍攝中,萊博維茨在創作前臨時變陣,遭到了女王的溫和「斥責」。  早在2007年,為了準備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宣傳素材,萊博維茨受聘在白金漢宮拍攝一組女王肖像。她和她的11名助手花了3周時間準備,只為這次短暫的30分鐘的拍攝。
  • 菲利普親王99歲生日低調過,與女王二人世界,曾說不想活到100歲
    英國《每日郵報》6月2日報導,女王是在位67年的長壽君主,她的丈夫菲利普親王更是養生王者。下周,他即將度過自己的99歲生日。儘管去年他因健康問題被緊急送往醫院,最近的新冠病毒疫情也令人格外擔心年事已高的他是否會被傳染,但他目前身體狀況良好,正與女王待在溫莎堡、享受久違的二人世界。
  • 美式中餐也配叫中餐?這位白人大廚說了句公道話
    同時,他還批評了美國知名連鎖中餐館P.F. Chang's的創始人江一帆和他的母親「中餐女王」江孫芸,「不管老闆的外表看起來多像中國人,他骨子裡還是美國人。」去年,我去美國出差,吃了幾天西餐,實在想念中餐,就在當地找了家中餐館。菜單很親切,咕嚕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結果一吃就變味了。原本口感酸甜的咕嚕肉用了美式的BBQ醬汁,而麻婆豆腐是煎炸過的,很脆。在我看來,這完全就不正宗,甚至難吃。這個館子卻排起了長隊,深受當地人喜愛。美式中餐為什麼大多數都不正宗?
  • 英國高級中餐:仿若穿著西裝的華人小夥|中餐出海記·肆
    歡迎來到「中餐出海記」第四彈(戳全套)。 當中餐流浪到英國,會跟之前的美國有區別麼? 和那些被侍者環繞、端坐在唐人街高級中餐館用刀叉吃飯的英國人不同。一百多年前,真的有一批英國人來到中國,見識了真正的高級中餐。
  • 94歲女王貼身侍從確診,英王室陷入恐慌:下一個會輪到誰?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英國王室、政府高層接連出現確診病例,令外界不免擔心:94歲高齡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否「鳳體安康」?據英國《每日鏡報》29日報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一名侍從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 徐匯區|斜土街道舉辦「跨越半個世紀的初心對話」圓桌論壇
    徐匯區|斜土街道舉辦「跨越半個世紀的初心對話」圓桌論壇 2020-10-10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