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走著瞧旅行,ID:zouzheqiaolvxi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她叫江孫芸(Cecilia Chiang)。
在中國,很少人聽說過她的名字。但在美國餐飲界裡,這三個字可謂在業界內叱吒風雲,如果有食評家不認識這個名字,難以老饕自居。
她被人稱為「中餐女王」,和「法餐女神」朱莉亞·萊爾德並稱「美國兩大女名廚」。
圖/北京廣播新聞報
她是德藝雙馨的典範,
既優雅端莊,又能做得一手好菜。
她拒絕做蔣介石的兒媳婦,
嫁給了一貧如洗的教書先生。
她本可以做一輩子闊太太,
卻偏偏在人生的後半輩子,在小小的廚房裡內忙得雙手長繭。
她以一己之力,改變了美國對中餐的印象。
她是江孫芸。
她被人稱為「餐飲業的傳奇」,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瑞典國王、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夫婦、歌唱家帕瓦羅蒂......都是她的座上賓。
常來她餐廳吃飯的賓客。圖/網絡
她獲得過美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士·彼爾德基金會」終身成就獎,她是將正統中餐引進到美國的第一人,也獲得這個獎項的唯一亞裔女性。
她,真正地改變了中餐在國外的地位。
獲得詹姆士·彼爾德基金會終身成就獎。圖/網絡
幾十年前,名媛的傳奇故事不少。
但江孫芸為中餐做出貢獻的故事,絕對是最為傳奇的其中一個。
她在上個月28號離世了,享年100歲。她的離去被人們稱為:「一個中餐時代的落幕」。
她的一生,都在為中餐而忙活。如果沒有她,中餐如今在國外的地位不會如此的高。
美媒報導江孫芸去世的消息。圖/CNN電視臺
01
1920年
出生在江南的千金大小姐
十指不沾陽春水
江孫芸,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擁有52個房間的權貴家庭。
家裡一共有十個孩子,兩男八女,她排第七,人稱「七姑娘」。
由江孫芸孫女Siena Chiang提供的照片。圖/網絡
她的父親是留法歸來的工程師,爺爺是中法鐵路的總長,舅舅拿過「梁思成」建築學獎,姨夫是哈佛海歸,姑父是當時國民軍中將參謀,蔣介石的親信。
然而,越是位高權重的家庭,對於吃喝方面則越講究。
她的家裡有兩個廚子,一個專做南方菜,一個專做北方菜,為的就是照顧家人的不同口味。
與她的姐姐們。圖/網絡
後來,她們全家去到了當時還被稱為「北平」的北京,住進了一座舊王府裡,王府有7個院子,足足有一個街區那麼大。
無論身居何地,她家吃飯時,菜總是一道一道的上。江孫芸的父母常常會對菜品進行點評,還會跟她講一遍和這道菜有關的故事。
從樟樹鴨考究的製作工序,到康熙皇帝偶然吃到鍋巴湯的故事……關於美食的故事都讓小小的她為之著迷。
也正因如此。
一道正宗的中國菜該是什麼味道,她心中清楚,並深深地根植於味蕾和記憶中。
江孫芸家中的老舊照片。圖/網絡
加上父親曾經留學法國,佐餐時愛喝香檳,母親雖不如父親知識淵博,但好在但思想開化、深明事理,平時會監督廚師給他準備些許小菜,好讓他配酒吃。
小小的她,雖十指不沾陽春水,卻有著靈敏的味蕾和豐富的美食知識儲備。這些經歷,成為了她在國外發揮影響力的資本。
像江孫芸這樣的富家小姐,在那個年代是絕對不會進廚房的。
可她卻偏偏和別人不一樣,纏著母親帶自己去市集買菜,還常常跑到廚房看母親如何和廚師對談,偷聽每道菜的做法。
如果江孫芸的一生都這樣度過,那她一定是個懂吃懂喝的大小姐。換做如今,她應該也會寫一些美食評論,或是一本如果製作地道中國菜的食譜。
前排左三為江孫芸。圖/騰訊視頻
但那個年代,風雲易變。戰爭爆發後,父母相繼去世,她與姐姐兩個人逃亡到重慶。
江孫芸這位千金大小姐,比其他人出落得美麗優雅,吸引了許多達官貴人的目光,其中最為灼熱的那道目光,來自蔣介石的二兒子——蔣緯國。
蔣緯國地位顯赫,英俊挺拔,是很多名門淑媛的追逐對象。但蔣緯國的眼裡唯獨只有她,為了她茶不思飯不想,整夜難眠。
幾番折騰後,江孫芸依然拒絕了他。
她並不覬覦他的權貴和財富,因為自己家也是有名有姓的大戶人家。
但誰都沒想到,這位大小姐最後兜兜轉轉,找了位一貧如洗的教書先生做丈夫,斷了蔣家公子的這番深深念想。
也因為如此,本命孫芸的她冠夫姓,人們開始稱她為:
江孫芸。
婚後,她跟隨丈夫遷居日本。至此,她前半生的人生規劃中,一直都沒有過要開餐廳這個念頭。
與丈夫江梁。圖/網絡
但生活在日本的江孫芸,吃不習慣當地菜,和幾個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名叫「紫禁城」的中餐廳,沒想到頗受歡迎。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開餐廳這件事與她的一生都產生了聯繫。
1950年,在日本的江孫芸。圖/網絡
02
1959年
沒想過要做「中餐女王」的江孫芸
誤打誤撞地去到了美國
時間來到1959年。
當時已經與丈夫遷居日本的江孫芸,突然得知自己六姐的丈夫去世的消息,不遠萬裡奔赴美國舊金山,去照顧失去丈夫的姐姐。
圖/《改變美國中餐的女人》
這是她第一次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原本只是前去照顧喪夫的姐姐。
但卻發生了改變她一生的事。
她在美國遇上了幾位朋友,她們打算開餐廳卻苦於沒有啟動資金,心地善良的江孫芸從丈夫那裡拿出了一萬美金幫她們墊付租金。可沒想到墊付了租金之後,她們就放棄了開餐廳的想法並且離開了美國,房東也不肯退錢。
進退兩難的江孫芸不知該如何是好,就在這個時候,她身邊的朋友說:
「為什麼你不試試開一家餐廳呢?」
江孫芸在「福祿壽」後廚。圖/網絡
在當時的美國,中餐是社會底層填飽肚子用的——
雖然當地有很多中餐館,但菜系並不正宗,是根據美國人的口味而「改變」的中餐。有很多連中國人自己都沒聽過的菜,例如「李鴻章雜碎」。
而且,飯菜多是酸甜口味,米飯都是用胡蘿蔔或豌豆炒過的。這種複雜又難以說出來的奇怪口味,再配上髒亂差的小館環境,導致美國人對中餐的印象就是「不衛生的街頭小店」。
面對這些粗製濫造的「中餐」,江孫芸決定讓美國人見識一下什麼叫真正的中餐。
江孫芸「福祿壽」餐廳的中式菜品,有很多都是醬汁茄子、涼粉這樣的經典菜式。圖/網絡
「當時,華埠每家餐館菜單都一樣,三塊錢四菜一湯,都是蛋花湯、炒雜碎、芙蓉蛋這些菜。服務生也不會說英文,盤子往桌上一甩就走了。
我心想,中國這麼大,各省這麼多好的菜,吃來吃去都是雜碎和芙蓉蛋,太難為情了。我要開餐館,一定要做純粹的中國菜。
就算我做失敗了,至少我向美國人介紹了中國菜有這麼多選擇。」
50年代的美國唐人街與當時「福祿壽」餐廳的菜單。圖/《改變美國中餐的女人》
那時候,她的腦子裡有一大堆的菜譜,卻苦於沒有下廚經驗。於是,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招來了一對山東廚師夫婦。
在美國人不認同中餐的年代,江孫芸只是個誤打誤撞的行外人。但她卻在美國開了第一家高端的中餐廳。
名叫「福祿壽」。
圖/詹姆士·彼爾德基金會
雖懂得吃,但卻毫無商界經驗。開業的第一個月,這位昔日的大小姐不得不親自入廚房,包攬餐廳的所有工作。
每天清晨,她要趕往市場買新鮮的肉菜瓜果。當地的小販都是外國人,和她語言不通,也不願意讓她賒帳。
「每次我都要提前好零錢,再去買菜。
而且,剛開始和市場裡的人不熟悉,沒有人會幫你留著菜。只要稍微晚點去,新鮮的食材早就買空了。」
餐廳內部環境。圖/網絡
看到妹妹這麼辛苦,六姐勸她把店鋪關掉回國,但江孫芸卻不願意。
經過了戰亂的飢餓和磨難,在以前是富貴人家的江孫芸的身上,也有了一般人身上沒有堅韌——能享福,也能吃苦。
開了餐廳,人手不夠,她就身兼數職,在狹小的過道裡穿著旗袍端盤子。
就這樣,這家只有55個座位的小餐館開了起來。
起初,美國人都無法接受這間不賣「雜菜」的中餐廳,但「講規矩」的江孫芸一定要做最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一定要叫美國人為中國美食折服。
「福祿壽」餐廳。圖/詹姆士·彼爾德基金會
她想告訴所有人:
燦爛輝煌的中國飲食文化,不是廉價的濃油赤醬,而是對生活的品味,調和著歷史的濃鬱。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將傳統中餐的精髓介紹給美國人,改變美國人對中餐的固有的不好的印象。
在餐廳裡的江孫芸。圖/網絡
隨著餐廳的營業,各種質疑打壓也紛至沓來。
美國的中餐廳會將「紅燒獅子頭」翻譯成「燒紅了的獅子頭」,老外看菜名就會被嚇了一跳,「獅子不是受保護的動物嗎?他們怎麼敢吃獅子肉呢?」魚香肉絲,為什麼沒有魚?「驢打滾兒」是「翻滾的毛驢」?蒸魚為什麼要「有頭有尾」?
「這些在中餐裡面很常見的情景,其實是需要和美國人解釋清楚的。」
1982年,江孫芸在為美國人講解中餐。圖/網絡
最讓外國人受不了的是文化的差異,外國人習慣單人享用餐食,中國人講究的是大家一起吃,面對中國人的吃飯的習俗時,很多外國人開始都有些懵。
江孫芸特別注重進食時禮儀,通常都會以身著一襲精緻的旗袍, 站在桌邊耐心地為客人講解每道菜的亮點,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
左一為江孫芸。圖/網絡
為了幫助美國人更好地理解中餐文化,江孫芸在菜名旁邊上,寫下了自己的講解。
當時餐廳的菜單。圖/網絡
比如,她說叫花雞的精髓,「除了香菇丁、雞肉丁、熟火腿丁等豐富的配料,還加入了馬蹄碎。然後,用新鮮荷葉包裹起來,放入陶土器皿內烘烤製成。」
她也建議顧客,最好用白米飯搭配菜品,而不是炒飯。
有一天。
幾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來到中餐廳用餐,點了一瓶很貴的酒。在服務員們議論他們能否付得起這瓶酒錢,是不是同行來搗亂時,江孫芸毫不猶豫地給他們開了一瓶,接著便繼續忙碌於每張餐桌之間。
沒過多久,酒足飯飽的幾個年輕人掏出一卷鈔票,要江孫芸親自來收錢。從那之後,那幾個年輕人每周都會來一次。
很久之後,才知道他們是美國的傑弗森飛機樂隊,那個年代最受嬉痞歡迎的樂團之一。
江孫芸為了招呼外國人,餐廳聘用的服務員,都來自附近大學的留學生,雙語流利,舉止得體。
著名劇作家賴聲川和夫人,就曾在她的飯店打工。
圖一,餐廳服務員;圖二江孫芸在指導後廚。圖/網絡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餐廳開了好些年之後,江孫芸終於等到了她的貴人。
有一天,著名旅美華裔作家黎錦來到店裡,品嘗過這裡的菜之後感嘆道:「我很久沒吃過這麼地道的家鄉菜了。」
沒過多久,他把《舊金山紀事報》的著名專欄作家赫伯·凱恩也帶了過來,同樣對菜品讚不絕口,並親自為這家「福祿壽」餐廳寫了幾篇報導。
從那之後,「福祿壽」開始火遍整個美國。
也改變了人們對中餐的印象。
在美國,有很長一段時間裡,「中餐」兩個字,代表「價格便宜」「味道差」「用餐環境不好」等貶義,並且只有窮人才會吃。
而江孫芸,以一己之力把中餐從「窮人吃的飯」變成了「上流社會人人追捧的極品美食」。
曾有美食評論家這樣評價「福祿壽」餐廳:
「它讓美國人嘗到了正宗川菜和湘菜豐富而辛辣的美味」。
如今,美國中餐常見的酸辣湯、鍋貼、北京烤鴨、鍋巴湯……幾乎都是江孫芸那時候引進美國的。
高水平的出品,讓這家餐廳獲得了不少好評。
《Holiday Magazine》雜誌連續32年推崇、連續三年得到Mobile Award五星獎,甚至連《花花公子》雜誌,都專文推介其為最好的中國餐館之一。
她的至交,前舊金山副市長James Ho說:
「江孫芸在餐飲界的地位,很少有人能企及。
她見多識廣,個性又敢於批判、創新。同時,待人非常誠懇。」
江孫芸與愛麗絲·沃特斯。沃特斯被《紐約時報》稱為美國「現代飲食革命之母」。圖/網絡
江孫芸耐心、健談,和不同行業的人都能聊到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名流去到美國,都點名要去江孫芸的餐廳。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瑞典國王、披頭四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夫婦、歌唱家帕瓦羅蒂......都是她的座上賓。
圖一,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圖/網絡
江孫芸那時候以為,成名的「福祿壽」總算苦盡甘來,但沒想到卻陷入了更大的麻煩之中。
美國的行業實行的是工會制度,但考慮到對餐廳毫無幫助以及各種限制,當時沒有一家中餐廳入會。而處在風頭浪尖的「福祿壽」成為了工會攻擊的目標。
江孫芸和工會糾纏七年之久。
期間,餐廳外長時間有白人、黑人舉著牌子阻止客人進入餐館、時不時有恐嚇電話、被威脅在餐廳放置炸彈等,她堅持不妥協。
50年代的唐人街。圖/網絡
最終,法院判江孫芸獲勝。
從此中餐廳在美國揚眉吐氣,也讓同樣經營中餐廳的夥伴感受到希望。
這位遠道而來的大小姐,讓美國人看到了中國美食的精緻與博大,以及血液中流淌了千年的勤勞與堅韌。
03
1991年
美國「中餐女王」時代的落幕
「我沒有創造中餐
我只是把中餐帶給了美國人」
1991年,江孫芸71歲。
她賣掉了自己苦心經營的那間中餐廳「福祿壽」,從此過上了悠閒的生活。
99歲時,朋友與家人為她慶祝100歲虛歲生日。圖/網絡
這件事和當年它紅遍美國一樣,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但實際上江孫芸本人並不是很在意。
圖/關文杰
「以前我經營餐館,美國人愛來吃,但他們無從比較。之後去中國的人才知道,我的菜是道地的中國菜。
如今想吃這種菜、想找這樣社交娛樂的地方,已經沒有了。當年我在資源極度缺乏的環境下卻做得出來,所以大家特別懷念。」
在她80歲時的生日聚會上,大家為她寫上祝福語。圖/網絡
雖退身幕後,但江孫芸仍在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而做出貢獻。退休後,她還在為好幾家中餐廳擔任顧問。
同時,還出版了自傳《七姑娘——我從北京到舊金山的烹飪之旅》。
「我最不希望看到,傳統的飲食文化在我們這一代消失,這樣太可惜啦。」
2013年,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向江孫芸頒發終身成就獎。她從不爭取這些榮譽,但接到通知的那刻依舊不敢相信,反覆確認消息。
可見她在美國餐飲界的地位之高。
在領獎的那天,她穿著一襲喜氣的大紅旗袍,戴著中國人心中高貴象徵的翠玉,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站在「餐飲界奧斯卡」終生成就獎的頒獎臺上。
對著鏡頭說,「我所有的堅持和付出就是為了讓你們知道: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中國菜!」
這位來自中國的大小姐,無論是菜品還是禮儀都十分講究,常常是細節之處見真章。
閒暇時,她設計中式衣裙,並對自己的斜槓老青年身份十分滿意:「如果沒開飯店,我就是個服裝設計師。」
99歲的時候,還在設計旗袍。圖/網絡
她常穿的這件旗袍,雖然顏色典雅,剪裁簡單,但點綴其間的玉石和對布料的考究,一眼就能讓別人知道她是個講究人。
圖/網絡
回頭看那些她出鏡的照片,也都是穿著一件-中國式旗袍。
她親手創立的這間「福祿壽」也並非一味以考究、精緻的菜式來改變美國人對中餐的印象。實際上,她一直潛移默化地在改變大洋彼岸的國家對中國的印象。
接受採訪的江孫芸。圖/網絡
從中國的孫家七小姐,到江孫芸,再到美國的「中餐女王」。她用了一生的時間,把中國美食帶到國外。
她說,「我沒有創造中餐,我只是把中餐帶給了美國人。」
但如果沒有她,中餐如今在國外的地位不會如此的高。還記得她年輕時說過,她想讓美國人吃到真正的中國菜,現在,她真的做到了。
圖/CNN電視臺
參考資料:
1. 這個江南大小姐,一己之力改變中餐在美國地位,才是真名媛,公眾號「 外灘TheBund」
2. 人物|江孫芸的中餐盛宴 讓老美回味無窮,聯合報臺商版
3. 她用半個世紀,改變了美國中餐,公眾號「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