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六淫病變,見於《左傳》:「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溼疾,明淫心疾,晦淫惑疾」,開《內經》風、寒、暑、溼、燥、火六淫病的先河。
通過歷代醫家不斷闡發,我們對六淫病的辨證施治大有進展,加上近人治案報導,可以取法的更多。
不過,關於六淫在肌肉筋骨的病變,論者較少;清人王燕昌所述由表及裡,頗有理致,且覺新鮮。我常輯其語意,並益以用之有效的經驗方治,作為詳人所略,略人所詳的一則醫語。
風在皮膚發疹,在肌肉作癢:風疹在皮膚肌肉間,有瘙癢感,治從四物消風散——生地、當歸、赤芍、川芎、荊芥、防風、白鮮皮、蟬衣、薄荷、獨活、柴胡、紅棗;去獨活,加桑葉,禁用寒涼及辛熱藥。
在筋作搐:風勝則動,風在筋則抽搐,是病理變化的必然現象。
有風寒、風熱二型,風寒的搐以拘急為主,風熱的搐以抽動為主,兩者均可用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梔子、黃芩、石決明、杜仲、牛膝、桑寄生、夏枯草、夜交藤、茯苓。
風寒去梔子、黃芩、牛膝,加桂枝、羌活;風熱去杜仲、牛膝,加羚角、桑枝。
在骨作響:風在骨關節間,能使關節活動時作響,醫書中有提到,據說白附子可療。我無經驗,不妄議。
寒在皮膚作慄:慄,寒戰有冷感,寒和慄往往同見。輕則蘇葉、防風,重則麻黃、羌活,頗有頓挫之效,如不除,當考慮其他。
在肌肉作木:寒在肌肉間,覺局部肌肉發木,常用麻黃、附子、細辛,驅除寒邪,溫通氣血,日久不愈,用大活絡丸。但局部肌肉作木,也有屬於頑痰及死血者,須辨證。
在筋作酸:寒在筋肉間,用桂枝、羌活、防風、秦艽、白芷、絡石藤、西河柳,一般有效,能結合自我按摩,療效更好。
在骨作痛:寒邪為患的痛痺,常用小活絡丸鎮痛散寒,效果極佳。
暑在皮膚則灼熱無汗:雞蘇散加青蒿、香薷、連翹殼、竹葉、荷葉。
在肌肉則煩熱有汗:白虎湯加北沙參、蘆根、西瓜汁、綠豆衣。
在筋則緩:暑必挾溼,此證是痿之漸,用吳氏清絡飲——銀花、扁豆花、絲瓜絡、竹葉、荷葉、西瓜翠衣加鉤藤、桑枝。
在骨則軟弱無力:本證為上證之由淺入深,由漸而甚,治分二步,先用蒼朮白虎湯加黃柏,繼用虎潛丸作湯服,但須加陳皮以疏化。
溼在皮膚則發黃:陽黃,茵陳蒿湯;陰黃,茵陳術附湯或茵陳五苓散。按照臨床治驗,黃退後必須用歸芍六君湯或補中益氣湯調理。
在肌肉作腫:上半身腫,發汗以去溼,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主;下半身腫,利小便以去溼,胃苓湯為主。
在筋作痿:溼痿與暑痿病因不同,治法各異,本條屬於溼滯筋絡,常用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防風、秦艽、細辛、川芎、甘草、肉桂、當歸、熟地、白芍、茯苓、杜仲、牛膝、黨參,去肉桂、熟地,適當加入二妙丸。
在骨作重:重,主要指動作重滯,不輕便,是溼邪內著的特徵。一般用平胃散合術附湯,日久不愈,加川續斷、狗脊、豨薟草。
燥在皮膚作幹,在肌肉則柴:秋燥症一般先傷肺律,次傷胃液,最後傷及肝血、腎陰。
肺津傷則皮膚發乾,胃液耗則肌肉瘦削如柴;前者用生血潤膚飲——二地、二冬、歸、芪、桃仁、紅花、黃芩、栝蔞、五味子,去黃芩、五味子,加柏子仁、麻子仁,後者除參照上藥外,每晨飲牛乳一杯加白蜜一湯匙。
在筋則拘急:溼緩縱,燥拘急,病變之常,本症當用滋燥養榮湯——生熟地、歸、芍、黃芩、甘草、秦艽、防風,加桑枝、瓜蔞根,清和濡潤,以柔化剛,頗有療效。如發展為痙攣,用阿膠雞子黃湯為主方,酌加杞子、蓯蓉、熟地、鹿角膠。
在骨則楚:楚,酸疼感,宜養血益精。養血如生地、歸、芍、雞血藤膠;益精如熟地、杞子、龜板、魚膘、豬羊脊髓。
火在皮膚作燎:燎,乾燥灼熱,有毛髮枯焦的感覺,治從清心湯意——連翹、梔子、生甘草、薄荷、黃芩、黃連、竹葉、大黃、芒硝,去硝、黃,加鮮生地、石膏。
在肌肉作痛:此痛應從局部和全身肌腱部觀察,如局部作痛,考慮瘡瘍熱癤的初萌,治與《金鑑》五味消毒飲——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如全身肌腱部作痛,考慮熱痺發作,治與生地、膏、知、芩、芍、虎杖根、西河柳、大青葉、尋骨風。
在筋作疼:疼,酸痛感,治從熱痺法,日久防病情由實轉虛,治用清養通絡——生地、白芍、玉竹、天麥冬、桑寄生、伸筋草、鉤藤、竹瀝。
在骨作蒸:火在骨間,多屬虛火或伏熱、熱從裡發,名之曰「蒸」,極切證狀,治以五蒸丸——青蒿、地骨皮、生地、當歸、石膏、胡連、鱉甲,或大補陰丸——知母、黃柏、熟地、龜版、豬脊髓。隨宜選用,作湯服。本症已由六淫而轉屬內傷,用藥宜以漸取效。
註:本文選摘自《讀書教學與臨症》,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85年10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投稿請發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醫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