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終始》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意為針刺治療時,根據手或屈或伸的不利而判斷其疾病在筋還是在骨,在骨者當針刺於骨附近,不能誤取於筋,在筋者當針刺於筋附近,不能誤取於骨。
正如馬蒔注曰:「此言屈伸可驗筋骨之病,當各守其法以刺之也。凡手雖能屈而實不能伸者,正以筋甚拘攣,故屈易而伸難,其病在筋……不可誤求於骨也。手雖能伸而實不能屈者,正以骨有傷,故屈易而伸難,其病在骨……不可誤求於筋也。」
張介賓則將之引申為在筋在骨之病均要遵守「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的針灸治療原則:「是雖以手為言,然凡病之在筋在骨者,可於此而類求矣。」
據此類推,還可理解為若病在肌肉,則針刺於病變肌肉附近。
根據《靈樞•官針》中所述,在筋之病,可用恢刺和關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也」「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
而在骨之病,可用短刺和輸刺:「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
而在肌肉之病,多用合谷刺和分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
鮑某,女,55歲。年過七七,衝任脈衰,血海不充,脈絡空疏,營失涵濡之養,衛疏捍外之司,營衛失其諧和,遂致藩籬不固,為外來之風寒所襲,致左肩酸痛,抬舉艱難,十指麻木,不時酸冷,伴有腰酸,迄今年餘,脈細軟,苔薄滑。病屬內虛邪侵,治擬和營宣絡。
處方:肩髃左側、肩髎左側、肩貞左側、巨骨左側、臂臑左側、曲池左側、合谷左側、腎俞雙側。
手法:腎俞穴用捻轉補法,其餘穴用捻轉瀉法。肩髃穴用合谷刺,肩部穴位加用溫針並輪流拔罐。
針治8次後抬舉漸利,唯後旋時仍不利,肩俞處有壓痛,腰痛亦減。
九診:取穴肩髃左側、肩髎左側、肩俞左側、臂臑左側、曲池左側、合谷左側、腎俞雙側。手法:腎俞用捻轉補法。肩俞用齊刺,肩部加用溫針並輪流拔罐。
十一診後,肩部抬舉已舒利無礙,病已告痊。
按語:肩痺俗稱「漏肩風」,多發於中年以後患者,相當於西醫學中的「肩周炎」等肩部疾病。
一般多為筋肉的痺病。陸師治療,按治痺原則,多取局部穴結合循經遠道取穴。手法多用捻轉瀉法;因病痺而經隧不通,故多加用溫針;壓痛處多用齊刺或揚刺。有抬舉不利症狀時,肩部穴輪流拔火罐,多者可以一次拔2~3個。
本例患者,屬衝任脈衰,脈絡空疏,外邪侵襲後發病,陸師治以其病變局部穴位為主,加用陽明經曲池、合谷以和營宣絡,取腎俞為治療患者腰酸兼症。此病患者痺邪在於筋肉,故陸師用了合谷刺的針刺手法,收效甚佳。
徐某,男,41歲。10個月前因騎腳踏車摔跤而致左肩關節脫臼,當時由農村醫師施行手法復位,復位後左肩疼痛持續20餘日,抬舉不利,經電療後稍輕,唯仍動輒錐痛入骨。左肩肌肉輕度萎縮,尤以肩貞部位最明顯。舌淡,苔薄白,脈緩。病因創傷引起,瘀凝氣滯,療治非易。治擬祛瘀和營,佐以舒筋。
處方:肩髃左側、肩髎左側、肩貞左側、臂臑左側、曲池左側、合谷左側。
手法:捻轉補瀉,加用溫針。肩髃、肩髎用短刺法,肩貞加用火罐。
根據上方加減(自二診起減肩貞,加巨骨)共治療5次,活動稍利,刺痛亦瘥。後因患者至外地工作,未再來繼續治療。
按語:本例患者因脫臼而損傷肩關節,動輒錐痛,是病在骨關節之徵,故陸師重用肩髃、肩髎,施以《靈樞•官針》「十二刺」中的短刺法,施術時使肩臂外展約45°,用「稍搖而深之」的手法直刺,在近骨之處將針上下提插,結合捻轉、動搖,「上下摩骨」,此為陸師治療肩痺在肩關節時常用手法。
此外,肩貞重用火罐,因該處肌肉有明顯萎縮,為恐其內血凝阻,肌腠粘固,故用大火罐吸拔,以祛瘀而舒緩筋肉。
(陸瘦燕醫案。陸瘦燕,朱汝功.陸瘦燕朱汝功針灸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90-91)
【本文選自《黃帝內經臨證發微》,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王慶其。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