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之「在骨守骨,在筋守筋」何解?

2021-02-12 人衛中醫

《靈樞•終始》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意為針刺治療時,根據手或屈或伸的不利而判斷其疾病在筋還是在骨,在骨者當針刺於骨附近,不能誤取於筋,在筋者當針刺於筋附近,不能誤取於骨。

正如馬蒔注曰:「此言屈伸可驗筋骨之病,當各守其法以刺之也。凡手雖能屈而實不能伸者,正以筋甚拘攣,故屈易而伸難,其病在筋……不可誤求於骨也。手雖能伸而實不能屈者,正以骨有傷,故屈易而伸難,其病在骨……不可誤求於筋也。」

張介賓則將之引申為在筋在骨之病均要遵守「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的針灸治療原則:「是雖以手為言,然凡病之在筋在骨者,可於此而類求矣。」

據此類推,還可理解為若病在肌肉,則針刺於病變肌肉附近。

根據《靈樞•官針》中所述,在筋之病,可用恢刺和關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也」「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

骨之病,可用短刺和輸刺:「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

在肌肉之病,多用合谷刺和分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

鮑某,女,55歲。年過七七,衝任脈衰,血海不充,脈絡空疏,營失涵濡之養,衛疏捍外之司,營衛失其諧和,遂致藩籬不固,為外來之風寒所襲,致左肩酸痛,抬舉艱難,十指麻木,不時酸冷,伴有腰酸,迄今年餘,脈細軟,苔薄滑。病屬內虛邪侵,治擬和營宣絡。

處方:肩髃左側、肩髎左側、肩貞左側、巨骨左側、臂臑左側、曲池左側、合谷左側、腎俞雙側。

手法:腎俞穴用捻轉補法,其餘穴用捻轉瀉法。肩髃穴用合谷刺,肩部穴位加用溫針並輪流拔罐。

針治8次後抬舉漸利,唯後旋時仍不利,肩俞處有壓痛,腰痛亦減。

九診:取穴肩髃左側、肩髎左側、肩俞左側、臂臑左側、曲池左側、合谷左側、腎俞雙側。手法:腎俞用捻轉補法。肩俞用齊刺,肩部加用溫針並輪流拔罐。

十一診後,肩部抬舉已舒利無礙,病已告痊。

按語:肩痺俗稱「漏肩風」,多發於中年以後患者,相當於西醫學中的「肩周炎」等肩部疾病。

一般多為筋肉的痺病。陸師治療,按治痺原則,多取局部穴結合循經遠道取穴。手法多用捻轉瀉法;因病痺而經隧不通,故多加用溫針;壓痛處多用齊刺或揚刺。有抬舉不利症狀時,肩部穴輪流拔火罐,多者可以一次拔2~3個。

本例患者,屬衝任脈衰,脈絡空疏,外邪侵襲後發病,陸師治以其病變局部穴位為主,加用陽明經曲池、合谷以和營宣絡,取腎俞為治療患者腰酸兼症。此病患者痺邪在於筋肉,故陸師用了合谷刺的針刺手法,收效甚佳。

徐某,男,41歲。10個月前因騎腳踏車摔跤而致左肩關節脫臼,當時由農村醫師施行手法復位,復位後左肩疼痛持續20餘日,抬舉不利,經電療後稍輕,唯仍動輒錐痛入骨。左肩肌肉輕度萎縮,尤以肩貞部位最明顯。舌淡,苔薄白,脈緩。病因創傷引起,瘀凝氣滯,療治非易。治擬祛瘀和營,佐以舒筋。

處方:肩髃左側、肩髎左側、肩貞左側、臂臑左側、曲池左側、合谷左側。

手法:捻轉補瀉,加用溫針。肩髃、肩髎用短刺法,肩貞加用火罐。

根據上方加減(自二診起減肩貞,加巨骨)共治療5次,活動稍利,刺痛亦瘥。後因患者至外地工作,未再來繼續治療。

按語:本例患者因脫臼而損傷肩關節,動輒錐痛,是病在骨關節之徵,故陸師重用肩髃、肩髎,施以《靈樞•官針》「十二刺」中的短刺法,施術時使肩臂外展約45°,用「稍搖而深之」的手法直刺,在近骨之處將針上下提插,結合捻轉、動搖,「上下摩骨」,此為陸師治療肩痺在肩關節時常用手法。

此外,肩貞重用火罐,因該處肌肉有明顯萎縮,為恐其內血凝阻,肌腠粘固,故用大火罐吸拔,以祛瘀而舒緩筋肉。

(陸瘦燕醫案。陸瘦燕,朱汝功.陸瘦燕朱汝功針灸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90-91)

【本文選自黃帝內經臨證發微,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王慶其。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脾氣越暴的人,這根筋,就越硬
    導讀:《黃帝內經》:脾氣越暴的人,這根筋,就越硬。《黃帝內經》說:「肝主筋。」筋是什麼呢?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經筋第十三(疑難字注音版)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斜)走內踝huái之下,結於踵zhǒng,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夾)膂lǚ,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xián瘈chì及痙jìng,在外者不能俛fǔ,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zhé不能俛fǔ,陰病者不能仰。
  • 十二經筋——手太陰經筋
    手太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 十二經筋——手太陽經筋
    手太陽經筋手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十二經筋——手厥陰經筋
    手厥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十二經筋——手少陰經筋
    手少陰經筋手少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古籍閱讀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第二篇】
    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①。緛短為拘,馳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註解】①弛長:弛緩不收之意。【譯文】人身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若陽氣失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生命機能亦暗弱不足。
  • 經筋是啥?
    說明「筋」不僅僅是單純是指肌腱的概念,其內涵更加廣泛,是包含肌肉、肌腱、韌帶等在內的附著在骨頭周圍的軟組織的總稱。比如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遊泳時小腿肚子突然抽起來,大家幾乎都會說小腿肚子「抽筋兒」了,在農村還有人會說小腿肚子「轉筋」了,這裡的「筋」顯然指的是肌肉等軟組織而不是肌腱。
  • 心境界古法頭部撥筋的原理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諸陽之神氣皆上會於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於腦,頭為精明之府,百脈之宗。」頭部是身體的指揮部,人體內分布的主要經絡大部分都集中在頭部,任督二脈交合於頭,因此頭部也被叫做諸陽之匯,是一身的主宰。
  • 養肝先健筋,翹腳按足底,筋軟肝好人才健康
    然而,《黃帝內經》提出了「肝主筋」的觀點,從而為人們找到了通往肝經的捷徑——通過調理「筋」就可以修復肝。 疏理肝經最便利、最宜操作的就是按揉「地筋」。「地筋」在哪裡呢?道宗秘訣中有這樣一句話:「天筋藏於目,地筋隱於足。」也就是說,地筋藏在人的腳部。
  • 天筋藏於目,地筋隱於足
    在實際運動後的拉伸更可以讓肌肉飽滿圓潤防止肌肉的損傷今天分享34個拉伸動作幾乎涵蓋全身       《黃帝內經》上說:肝主筋。       《內經》言:「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開竅於目,其榮在爪,與膽相表裡。在體為筋,在色為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味為酸,在液為淚,在志為怒,怒傷肝,肝惡風,悲怒氣逆則傷肝。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肝的問題是人體的一個核心問題,肝的功能加強了,人體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會顯著提高。
  • 承 筋 穴:承筋穴:治療便秘、急性腰扭傷、小腿痛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黃帝內經養生院」,「關注」後再點擊置頂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收到最優質的文章了。
  • 《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講:「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這五種過度的疲勞,會對身體造成五種嚴重的損傷:用眼疲勞傷血,臥床不起傷氣,久坐不動傷肉,長期站立傷骨,過度運動傷筋。為使氣血和暢、臟腑協調,應保持勞逸適度,警惕「五種疲勞」。
  • 在黃帝內經中我們了解一些養生知識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傳世之作給中醫帶來的功勳不可估量,其中記載了大量養生之法。讓我們在這充滿貪婪欲望的生活中尋求養身之捷徑。上古天真論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之時,我們認為黃帝時候就已經是上古之時了,但黃帝問說明上古還比黃帝時期要遠。
  • 《黃帝內經》中的情志養生
    由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遵循聖人的養生方法,做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靜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形與神俱」,盡終天年,得《黃帝內經》情志養生之真諦。由此,《黃帝內經》也一再強調人們必須要「積精全神」,才能達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情志養生最高境界。
  • 黃帝內經 | 靈樞·五味論篇第六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五味論篇第六十三【
  • 十二經筋
    全身筋肉按十二經脈分布劃分為十二組肌肉群,以手足三陰三陽名之為十二經筋。概述十二經筋(twelve muscle regions),是十二經脈所聯繫的筋肉系統,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外周連屬部分。「筋」,是肌肉的總稱,《說文解字》解釋作「肉之力也」,「力」是「筋也」,段玉裁注說:「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說明筋是能產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本」,是筋附著於骨骼的部分。
  • 黃帝內經100句經典原文集錦
    《黃帝內經》一百句(摘抄自劉永升等編著的《全本黃帝內經》)1.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2.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4)—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4)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原文:五味所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