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筋是啥?

2021-02-22 亞健康手法調理

隨著中醫的科普書籍越來越多,大家對「經絡」這個詞相對來說比較熟悉了。那我們說的十二經筋到底是什麼?它與十二經絡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經」與「筋」的含義。

  現在大家一說到「筋」,馬上就會想到肌腱,比如大家平時去菜市場買肉時會說:我買牛蹄筋兒或豬蹄筋兒。其實大家常說的這個「筋」的概念與古人所說的「筋」的含義有了很大的出入。在漢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裡對「筋」的解釋是:「筋,肉之力也。從力,從肉,從竹。」說明「筋」不僅僅是單純是指肌腱的概念,其內涵更加廣泛,是包含肌肉、肌腱、韌帶等在內的附著在骨頭周圍的軟組織的總稱。比如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遊泳時小腿肚子突然抽起來,大家幾乎都會說小腿肚子「抽筋兒」了,在農村還有人會說小腿肚子「轉筋」了,這裡的「筋」顯然指的是肌肉等軟組織而不是肌腱。還有喜歡養生的朋友都知道一種傳統的養生功法——「易筋經」,這裡的「筋」用的也是筋的原意,「易」是改變、脫換之意,「易筋」就是指改變我們僵緊的肌肉並使之柔軟而富有彈性,而不僅僅是鍛鍊那幾乎可以忽略的肌腱。

那麼「經筋」又如何理解呢?經筋不是對筋的泛泛論述,在筋之前,加上「經」字,顯然有其特定的含義。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說:「經,織也;從糸,坙聲。」其本意是指織物的縱線。大家知道,織布前必須首先在織布機上固定好經線,而經線是縱向排列的。因為在人體中「筋」的走向也多縱向,所以用「經」總結筋的分布。

大家知道,經絡是我們身體運行氣血的通道,是一個生理功能十分重要的系統。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裡記載了我們身體裡與臟腑密切對應的主要經脈有十二條。那十二經脈與十二經筋到底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呢?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肌肉和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了手足三陽經筋:即手足太陽經筋、手足少陽經筋、手足陽明經筋;還有手足三陰經筋:即手足太陰經筋、手足厥陰經筋、手足少陰經筋。經筋所運行的路線大體上與經脈相互吻合。

簡單點說,十二經筋就是包裹通道(十二經脈)周圍的一些組織。用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來說明,大家就明白了。十二經脈就相當於火車和汽車通行的隧道,十二經筋則是隧道周圍的路基等輔助的部分。如果隧道周圍的山體如果有塌方,比如發生了地震或者塌陷,那麼就會影響到隧道的通暢。就像去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其中有一個隧道因為塌方所以整條道路都不通了,物資也沒有辦法及時運進去。這就相當於身體的十二經筋出現了問題,也就是「塌方」了,那經絡就受阻了,氣血也阻滯了。長此以往,身體的氣血供應得不到保證。所以說,通道固然很重要,但是通道周圍的組織一旦有異常,通道也會出問題。反之,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假如經脈中氣血虧虛或者其本身出問題了,那麼經筋就得不到濡養,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十二經脈與十二經筋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毫不誇張地說,十二經脈能否發揮其正常功能有賴於十二經筋的結構和功能是否正常。它們的關係就好比魚和水的關係,過去我們常說「軍民魚水情」,實際上主要講的還是魚對水的依賴。

我從事針灸臨床已有幾十年,發現臨床上很多疾病診斷和治療更多地強調從經絡的角度,當然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實際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疾病往往是因為經筋的異常所導致的。比如有時候我們認為疾病的原因是經脈瘀阻了,其實是由於經筋攣縮而導致的。而一直以來,我們卻忽略了經筋的重要性,這無疑給很多病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本書的初衷即是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經筋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在身體的健康養生方面少走一些彎路。

        如果十二經筋若是出現了拘急或是馳縱,臨床上不僅會導致關節、肌肉會痙攣疼痛,內部臟腑功能也會受到影響。首先,經筋主要對關節屈伸和肢體運動起作用,故其病候主要表現在運動方面,如局部或全身的肌肉拘急、抽搐、強直、弛緩性癱瘓不用、疼痛等,如面癱、三叉神經痛、腰腿痛等。此外,經筋還聯繫到有關內部臟腑器官,可發生相應證候,如耳痛耳鳴、視力不足等五官疾病,心悸、胃痛、洩瀉、冠心病等內臟疾病,以及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症、小兒遺尿等婦兒科疾病。這是由於耳部、眼部或胸膈部的經筋牽涉所致。所以,臨床上很多內外科、婦兒疾病從十二經筋入手預防和治療,都會起到不錯的療效。 

在《靈樞·經筋》篇中對十二經筋的起始、循行和終止都有較詳細的描述。比如說,如果經筋的主幹或分支出現了病變,會出現轉筋、腫痛、痙攣、頸筋急、肩不舉、內踝痛、轉筋痛;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不收等症狀,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到了寒與熱兩種外界因素對經筋的影響。那麼在我們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常見的經筋病變是如何產生的呢?

首先,自然界中正常的風、寒、暑、溼、燥、火叫做六氣,六氣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引起人體疾病的,但是當它們超出了正常的範圍,就稱為六淫。「淫」就是太過的意思。老百姓們常說夏天陰雨的時候形容為「淫雨連綿」,就是說雨不停的下,下得太過了,叫做淫雨。六淫中的風、寒、溼邪常常是導致經筋病的外在因素。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意思就是說風邪侵犯人體後部位不固定,善於遊走。臨床上的一些經筋病其實都跟風邪有關係,比如在春秋季節,天氣變化無常的時候,有些人被風一吹就容易得面癱、三叉神經痛等疾病。

寒為陰邪,「主收引疼痛」,這跟咱們物理學上的「熱脹冷縮」現象有類似的地方。我們人體受到寒邪以後,經筋就容易出現拘緊、拘急、痙攣,經絡氣血就淤阻不通,身體就會出現痺痛、麻木等症狀。生活中有個很形象的例子:冬天的下水道為什麼容易堵?因為冬天寒冷,我們的飯菜中有很多油脂就凝固了,凝固以後下水道就容易不通了。

溼邪也可以造成經筋的病變。因為溼邪的特點就是粘滯、重濁,在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裡面曾經形象的形容為「腰重如帶五千錢」,說明溼邪會讓人很沉重,像帶著五千個五銖錢那樣。頭部受到溼邪侵犯的話會「溼重首如裹」,頭部好像是裹著一個毛巾,這就說明了溼邪十分重濁的這個特點,黏著不易愈。很多老百姓都知道風溼是很難好的,也是這個原因。

現在科技發達,大家的物質文化生活比以前豐富提高了很多。尤其是夏天,辦公室、商場裡都有冷氣空調。在正常的情況下夏天我們身體的毛孔應該舒張,通過汗液將體內的代謝廢物、垃圾及時排洩出去,但是由於現在空調的廣泛濫用,人為製造出風、寒,甚至有溼氣,人體在毛孔舒張情況下就很容易受到風寒溼的侵犯,造成頸椎、腰椎、面部等身體各個部位的經筋病。

除了外部的環境因素,身體勞損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原因,這跟職業有一定的關係,像從事IT產業、金融行業、文秘工作、編輯工作等的白領朋友們得經筋病的機率就很大。《黃帝內經》裡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白領們因為經常長時間低頭看文件,或是看電腦,又缺乏一定的鍛鍊運動,全身姿勢不良,肌肉勞損,身體的經筋會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而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經筋病。

除了外因之外,內因也很重要。因為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勞動,有的人經筋損傷比較厲害,有的人會比較輕,有的人甚至沒有什麼損傷。這與每個人的體質有一定的關係。個體的體質有很大的差異,《黃帝內經》說過:「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就說明經筋的損傷,跟人體的氣血不足有很大的關係。還有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和情緒,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人思慮過度,好多事情達不到自己理想的結果,整個身體的經筋也會出現遲緩?。中醫裡認為「肝主筋」,如果一個人長期的情緒不好,自然會影響到肝的正常功能,身體的經筋就會得不到濡養而產生經筋疾病。

所以說,經筋病的高發與我們的外在環境、生活方式、心理情緒等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最後都會導致經筋的部分通路受阻,從而出現腫脹、索條、結節、酸痛、麻木和功能障礙等各種經筋疾病。防治經筋病也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我們應該學會保護自己,尤其是中老年人,體質較弱,更應該避免外界環境中邪氣的幹擾,適當調整自己的作息習慣,加強身體鍛鍊,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心情保持開朗愉快。如此才能減少各種經筋病的發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偶然一兩次經筋的損傷是很常見的,一般也能較快修復的,這是因為人體具備強大的自我恢復系統。但是如果經筋處於長期反覆的損傷或是經常感受外界的風寒溼邪,經筋會變得僵硬、緊張、痙攣,產生粘連的軟組織,也就是筋結,這些筋結往往不容易自我修復而產生疼痛、麻木等諸多經筋疾病。

從臨床實踐中可以發現,經筋病與某些職業、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很密切的關係。比如辦公室的辦公人員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或是使用電腦,很容易造成手足太陽、少陽經筋的損傷,最後形成頸肩部的勞損、疼痛。以右手為主工作的人(右利),右肩肘部很容易出現勞損。現在很多青少年和年輕人長期面對電腦,用滑鼠嚴重了還會得腕管綜合症。所以,為了防止經筋病的出現,這些人群應該經常轉換工作的姿勢,間斷休息,可以讓頸肩部的經筋得到休息和放鬆。在用電腦的時候,半個小時,最多一個小時要站起來,休息或是活動一下,向窗外看一看。有時候還可以刻意多用左手使用滑鼠,交替使用雙手,一來是避免右手經筋損傷,二來對大腦也是一個良好的刺激,可以鍛鍊大腦左右半球的協調能力和思維能力,青少年可以提高大腦的靈活度,老年人可以預防痴呆。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提醒一下,大家總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以為經筋病就是講中老年人的疾病,與年輕人和小孩子沒有什麼關係,其實現在社會,各種年齡階段的人都會發生經筋病,尤其是青少年也愈來愈高發,這與社會變化——多用手機、電腦、空調,少鍛鍊是有很大關係的。所以家長們也不可忽略自己的孩子。

在各種體育活動中發生經筋疾病的病例十分常見,這是由於大家不能正確地鍛鍊所導致。不管是中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在各種體育鍛鍊之前都應該有5—10分鐘的熱身活動。我們在電視上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專業的運動員,技術再純熟,身體再靈活,在比賽前或是運動前都要進行熱身運動。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會覺得這幾分鐘的熱身運動很多餘,自己又不是專業的運動員,所以沒有必要,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有專家曾經做過考察,結果發現,我們人體的同一塊肌肉在收縮狀態和松馳狀態下對同一重量的拉力反應和適應能力是不一樣的。在松馳狀態下,拉力反應比較弱,在收縮狀態下,肌肉就不容易從附著點上撕脫。所以說,如果肌肉屬於松馳狀態,就很容易出現撕脫損傷。

     什麼意思呢?打一個生活中的比喻大家會好理解一些,我們在踢足球的時候,假如你離對方很近,對方突然一腳把球踢過來,踢到你撞在頭上,你沒有精神準備,全身的肌肉很被動,這個球撞到你的腦袋上,頭頸部很容易受傷。假如說這個球過來以後,你用頭去迎著球,去用頭來頂這個球,或者用頭的擺動來傳球,因為你此時頭頸部的肌肉處於主動的收縮狀態,你頂球是一個主動的動作,所以頭部就不容易受傷。

咱們在搬重物的時候也都有類似的體會,都要先活動活動肩部,轉轉腰部,實際上都是很好的經筋準備活動,這樣的話就不太容易出現損傷。像幹體力活的人肌肉比較發達,經常活動,經筋是不容易拉傷的。恰恰是那些不常活動的年輕人因為某個不大不小的活動,或者比較小的活動,一般不屑於做準備活動,反倒出現損傷。我見過一個極端的例子,有人剛上火車,一個年輕的小夥子用兩個手把火車車窗的玻璃提起來,突然腰就動不了了,扭到腰部的經筋了,最後不得不住院。還有的人側身拾起地上一個拖把的時候,突然腰部扭傷了。聽起來好像很奇怪,其實這些病例臨床上並不罕見。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小看這幾分鐘的熱身運動,它能夠使得身體的經筋慢慢適應從輕到重、從低到高、從小到大等各種幅度、頻率、強度不同的體育運動,可以大大減少肌肉突然或過度的拉伸屈轉而造成的急性經筋損傷。

我們人類從出生到身體發育成熟,實際上負重的能力都是在自然狀態下逐漸加強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鍛鍊過程。你看一個出生兒,開始僅能活動一下手腳,過幾個月以後他可以翻身,逐漸能夠爬,能夠站立,他是用自身的重量來鍛鍊肢體和內臟的功能,到了幼兒童年以後就可以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遊戲、體育運動等,逐漸增加了身體負重的訓練,人體的經筋系統也在不斷地鍛鍊,這完全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所以大人不要讓小孩做超出他負荷的體育勞動或者是勞動,這樣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十分不利。由此我聯想到競技體育比賽中有些運動員過度活動在體育比賽中受傷,嚴重的還有猝死,這些都是運動量大大超過了身體的承受能力,不僅經筋系統會受到很大的損傷,內臟系統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心臟等重要的器官不堪重負而衰竭。

所以,大家在體育活動前,應該首先做好充分的熱身運動,迅速調整身體的肌肉去適應,達到全身總動員的緊張狀態,進行總體的協調後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不管是什麼鍛鍊方法一定要量力而行,過度鍛鍊是達不到養生健身的效果的,反而會落了一身病。

    前面我曾經說過,外界的風寒暑溼燥火等因素,尤其風寒溼邪對經筋都會有影響。一般咱們在白天清醒的時候,相對說來會注意保持屋內室溫的冷暖調節,即便不太注意,因為人們處於清醒狀態,太涼了以後能感覺到,這樣就容易避免傷害。但是在睡覺中,如果空調開的太涼,或者窗戶沒關好,還有人喜歡風扇,這樣的話很容易被風邪、寒邪長時間的侵襲,這樣很容易出現一些病變,如落枕、面癱、肩周炎等,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內臟器官的正常功能。大概十年前我有一個朋友,30多歲的樣子,有一次開車從杭州開到上海,開到上海以後他很累,就倒在辦公室沙發上睡著了,正好沙發上面有一個空調,開得冷氣很冷,他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是半身不遂了,腦出血,也就是所謂的中風了。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中醫常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大家不可不預防這些邪氣的侵襲,這對於預防疾病是十分有益的。

還有大家情緒不好的時候,經筋也容易損傷,這個我前面也曾經講過。肝臟主管全身的經筋系統,如果情緒過度激動或者抑鬱,會影響肝臟正常的疏洩功能,經筋會受到損傷。這也就告訴大家,如果要預防經筋,必須儘量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中醫認為疾病是可以預防的,最好的醫生應該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黃帝內經》曾經說過:「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經筋病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常見,如何進行有效的預防很是關鍵。如果大家掌握或是注意了以上我所講這些預防方法,一定會健康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亞健康手法調理

微信號:TRSH_China (←長按複製)

傳承國術,繼承文化

關注亞健康手法調理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直接關注我們

          加我個人微信 17737713643  方便聯繫

相關焦點

  • 十二經筋——手太陰經筋
    手太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 十二經筋——手太陽經筋
    手太陽經筋手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十二經筋
    經筋十二經筋的分布規律:十二經筋均起於四肢末端,上行於頭面胸腹部。(3)經筋有剛柔之分,剛筋(陽筋)以手足三陽經經筋為主,均分布於頭面項背和四肢外側,其中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頃(面),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角(頭);柔筋(陰筋)以手足三陰經經筋為主,均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其中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腹),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內上行結於賁(胸)。
  • 經筋與皮部
    經筋與皮部經筋為十二經筋的簡稱,是十二經的經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是經脈經氣在人體四肢百骸
  • 十二經筋(圖文版)!
    十二經筋為經絡分類名。簡稱經筋。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於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繫。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稱「經筋」。
  • 什麼是十二經筋【圖文版】
    十二經筋為經絡分類名。簡稱經筋。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於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繫。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稱「經筋」。
  • 易經筋洗髓經
    在習練的過程中多次體會出很細的經絡線,(在此之前只知道它是抻筋拔骨)於是我就找十二正經對照,學習《黃帝內經》,等醫學知識,知道了除十二正經外還有十二經筋,明白了經脈流注關係。還有十二正經與十二經筋的關係,讓我茅塞頓開。於是我對照易筋經古譜《內功圖說》本的文字,圖片,及十二經筋圖,逐一的校準每一個動作。對創編此功法的前輩更是倍加恭敬。
  • 傳承弟子分享:足三陰經筋相關解剖——足太陰經筋
    踝前諸支持帶;(見足少陽經筋)踝前、內群腱滑液囊;脛骨前肌;(見足陽明經筋)踝內側關節韌帶;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其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蹠屈。腓腸肌;(見足太陽經筋)比目魚肌;(見足太陽經筋)髕內側支持帶;有防止髕骨向外滑脫的作用。
  • 【經絡大全】十二經筋【圖文版】
    十二經筋為經絡分類名。簡稱經筋。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於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繫。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稱「經筋」。
  • 十二經筋(高清收藏圖)
    ——《素問·痿論》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6.反映局部和內臟病侯;7.調著藏於經筋的經脈。經脈著藏於經筋之中,經筋依靠臟腑經脈氣血的濡養。經筋的舒張收縮具有調節氣血流量、流速的作用。所以,它在中醫外治手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治療手段用推、按、揉、拍、撥、拔、刮、灸等都是可以的。一句話,三因制宜。十二經筋行於體表,不入內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經筋有剛筋、柔筋之分。
  • 十二經筋——手厥陰經筋
    手厥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十二經筋——手少陰經筋
    手少陰經筋手少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十二經筋與《易筋經》十二勢
    《類經》有言:「十二經脈之外復有經筋者,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周身之內,出入之間。經筋若牆,以應天序、護臟腑為使;若道,以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為用。下為十二經筋循行原文,出自《靈樞·經筋》: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
  • 厥陰經、絡、別、筋
    足厥陰《足臂十一脈灸經》:足厥陰脈循大趾間,以上出胻內廉,上八寸,
  • 經筋,坐立行走都靠它!
    經筋是十二經脈聯屬於筋的體系,它的作用有賴於經絡氣血的潤養,並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所以也劃分為十二個系統,稱為十二經筋。《素問·痿論》記載:「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也就是說,十二經筋主要的作用就是約束骨骼,主司全身關節的屈伸運動,支撐人體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協同以產生運動。
  • 圖文版的十二經筋詳細介紹!(純乾貨)
    十二經筋為經絡分類名。簡稱經筋。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於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繫。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稱「經筋」。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終於頭身,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故有些經筋氣所到之處,並非經脈、經別所能到達的。
  • 《靈樞經》中有關經筋的辨析
    7 ●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類經》七卷第四註:「網,網維也,所以約束目睫,司開闔者也。」又註:「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網;陽明細筋,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網。」8●腳跳堅:腳,小腿。《說文》:「腳 ,脛也。」跳,跛腳,瘸。《說文•足部》:「蹶,僵也,從足厥聲。一曰跳也。亦讀曰橜。蹶、(足闕)或從闕」。《荀子•非相》:「禹跳湯偏。」
  • 足少陽膽經經筋分布示意圖解 連載
    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五趾,向後行於足背,結於踝關節(所屬肌肉主要有趾短伸肌)。
  • 足陽明胃經經筋分布示意圖解 連載
    內側支從踝關節起,上沿脛骨,結於膝關節前,分支結於脛骨的外側,與足少陽經筋相合(所屬肌肉主要有脛骨前肌)。從膝關節沿股前面上行,結於腹股溝的恥骨(所屬肌肉主要有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等);上行沿腹正中線兩側,結於缺盆的胸鎖關節處(所屬肌肉主要有腹直肌及胸大肌的一部分),上頸至 下頜(所屬肌肉主要有頸闊肌前部、 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胸骨甲狀肌等)。在下頜分前後兩支。
  • 要長壽多拉「筋」,拉筋前先來了解人體十二經「筋」與健康的關係
    起於足的無名趾端,上行而結聚於外踝,並沿著脛骨外側,向上結聚於膝部外緣;其支筋,另起於外輔骨,上行至髀部時,分為兩支,其行在前面的,結聚於伏兔之上行在後面的,結聚於尻部;它的直行筋,上行至肋下空軟處,再至腋部的前緣,挾胸旁乳部而結聚於缺盆;又一直行筋,向上出於腋部,經過缺盆,行於足太陽經筋的前面,沿著耳後,上抵額面,在頭頂上相交,再下行到頷部,然後又向上結聚於顴部;另一條支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