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筋與《易筋經》十二勢

2021-02-07 醫道同源

《類經》有言:「十二經脈之外復有經筋者,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


周身之內,出入之間。經筋若牆,以應天序、護臟腑為使;若道,以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為用。


下為十二經筋循行原文,出自《靈樞·經筋》: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


其病小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痺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缺盆;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踵,潰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痺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孟秋痺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痺也。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季秋痺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頜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痺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痺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痺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痺也。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痺也。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惻,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裡,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痺也。



學經筋循行之要,習導引養生之道。十二經筋與古本《易筋經》十二勢相通,聯繫二者,匯聚交融,方能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以下為二者關聯:


一、韋陀獻杵第一式。經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足趾拄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韋陀獻杵第二式。經曰:掌託天門目上視,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顎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三、摘星換鬥式。經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腿。



四、出爪亮翅式。經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五、倒拽牛尾式。經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空松。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六、九鬼拔馬刀式。經曰:側首灣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七、三盤落地式。經曰:上顎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拏。兩掌翻齊起,千斛重有加。瞪眼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八、青龍探爪式。經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注平,息調心謐。



九、臥虎撲食式。經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吸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十、打躬式。經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齧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閒。舌尖還抵顎,力在肘雙彎。



十一、工尾式。經曰:膝直膀伸,推手至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



十二、收式。經曰: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欲得內法,精明於心,簡化於形也;側身踐行,恭勤不倦也。

相關焦點

  • 《易筋經》十二勢圖解
    在武俠小說中,《易筋經》是武林中人夢寐以求的武功秘籍。
  • 《少林易筋經》十二勢圖解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嶽候,更為鑑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 易筋經十二式【附:易筋經全文】
    易筋經十二式第一式  預備式預備式身體正直站立,腳尖外撇,兩腳與肩同寬。周身放鬆,澄心斂神。兩臂自然下垂,緊貼兩大腿外側,下頷微收,兩眼半睜半閉。做三次深呼吸。    易筋經十二式口訣易乃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藥,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
  • 易筋經十二式標準教學 (視頻+圖文)
    易筋經十二式,以十二為數,那麼和人體十二經筋到底有何關係呢?關於十二式每一式對用某條經筋或者經絡的說法做了一些總結,綜述如下:黃帝內經記載,十二經筋對應的人體正經的,是經絡運行的基礎和供給。十二經筋處於人體經筋的的主要內容,但如果說把易筋十二式對應某一經筋是不可能的。人體的經筋組織複雜,包含內容諸多。
  • 十二經筋
    其分布有一定的規律,與十二經絡相聯繫。全身筋肉按十二經脈分布劃分為十二組肌肉群,以手足三陰三陽名之為十二經筋。概述十二經筋(twelve muscle regions),是十二經脈所聯繫的筋肉系統,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外周連屬部分。「筋」,是肌肉的總稱,《說文解字》解釋作「肉之力也」,「力」是「筋也」,段玉裁注說:「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
  • 值得收藏:易筋經十二式標準教學 (視頻+圖文)
    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大腦及中樞神經得到休息,另一方面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各個系統的新陳代謝和調節作用,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充分的營養通過易筋經的鍛鍊,能對機體起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調動體內潛在的機能,使全身潤澤、生機旺盛,以達到舒心平血,益氣養肺,和胃健脾,疏筋壯骨,醒腦寧神的作用。易筋經十二式,以十二為數,那麼和人體十二經筋到底有何關係呢?
  • 洗髓經十二式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採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易筋經》十二式功法預備式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第一勢:韋馱獻杵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釐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 少林達摩易筋經十二式標準教學(視頻+圖文)
    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大腦及中樞神經得到休息,另一方面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各個系統的新陳代謝和調節作用,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充分的營養通過易筋經的鍛鍊,能對機體起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調動體內潛在的機能,使全身潤澤、生機旺盛,以達到舒心平血,益氣養肺,和胃健脾,疏筋壯骨,醒腦寧神的作用。易筋經十二式,以十二為數,那麼和人體十二經筋到底有何關係呢?
  • 十二經筋(圖文版)!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十二經筋為經絡分類名。簡稱經筋。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於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繫。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稱「經筋」。
  • 易筋經全套視頻公布!打通任督二脈,強身健體,你也能練會!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湖北省傳承基地,在湖北省中醫院正式掛牌。「易筋經」並非失傳的「武林秘籍」,現代杏林也不乏高手修習它來強身健體。楚天君特邀「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傳承基地業務負責人,湖北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韋丹出鏡,將此絕學一招一式傳授給大家!練好易筋經,稱霸武林不是夢!還不速速收下這枚安利!
  • 什麼是十二經筋【圖文版】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 十二經筋——手太陰經筋
    手太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 健身氣功·易筋經功理解析(二)
    (《素問·生氣通天論》)易筋經調節陰陽的作用,主要是通過運動脊柱來實現的。該功法比較重視對脊柱的運動,從「摘星換鬥勢」、「倒拽九牛尾勢」中的轉體,到「青龍探爪勢」、「打躬勢」、「掉尾勢」中的彎腰,「臥虎撲食勢」中的「撲」地等,無不體現了其對脊柱運動、調節的特點。這種富有特色的運動方式,除了加強動養形體的作用外,還有較好的平衡陰陽的作用。
  • 【經絡大全】十二經筋【圖文版】
    關注我們,每日學點中醫養生知識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 十二經筋——手太陽經筋
    手太陽經筋手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易筋經十二式
    想必各位都在影視劇中聽說過易筋經吧,易即改變,筋就是指人體的肌腱,經指固定套路。易筋經能舒筋活絡,通暢氣路,散淤鎮痛,健身強體。
  • 經筋系統與少林易筋經
    易筋經是按照中國傳統導引理論和中醫學基本理論,按照人體陰陽五行運動的規律,通過經絡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使人體保持正常的健康狀態。易筋經通過簡單的樁式和動作對相應的經筋組織進行良性刺激,根本目的都在於練就充足的內氣,並運行內氣貫通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通大小周天,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 [達摩易筋經十二式]演示版 與 跟練版
    達摩易筋經十二式(簡述)動作演示與
  • 十二經筋(高清收藏圖)
    ——《素問·痿論》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6.反映局部和內臟病侯;7.調著藏於經筋的經脈。經脈著藏於經筋之中,經筋依靠臟腑經脈氣血的濡養。經筋的舒張收縮具有調節氣血流量、流速的作用。所以,它在中醫外治手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治療手段用推、按、揉、拍、撥、拔、刮、灸等都是可以的。一句話,三因制宜。十二經筋行於體表,不入內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經筋有剛筋、柔筋之分。
  • 十二經筋——手少陰經筋
    手少陰經筋手少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