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這部典籍中,經絡的概念貫穿於全書。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主幹,絡脈是分支。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氣血是依靠經絡來完成運行的,進而濡潤四肢百骸,經絡通暢則氣血調和,身體健康。反之,則氣血瘀阻,百病叢生。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而在發生病變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
易筋經是按照中國傳統導引理論和中醫學基本理論,按照人體陰陽五行運動的規律,通過經絡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使人體保持正常的健康狀態。易筋經通過簡單的樁式和動作對相應的經筋組織進行良性刺激,根本目的都在於練就充足的內氣,並運行內氣貫通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通大小周天,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通常我們所稱的「筋」,僅是指解剖學上單一的形態,而這裡所說的「筋肉」則是概括了若干單一形態的筋肉,由於經筋受經脈與絡脈氣血的濡養,並受十二經脈的調節,因此在生理功能上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繫。筋肉受經絡支配分為十二經筋;皮膚也按經絡的分布分為十二皮部。與少林易筋經直接產生關係的是人體的經筋系統,所謂的易筋經之「筋」,指的就是經筋。「易筋」就是改善十二經筋,易筋經就是改善十二經筋的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改善十二經脈,進而調整身體內部的臟腑功能。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正如《素問·痿論》所載:「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十二經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十二經筋行於體表,不入內臟,有剛筋、柔筋之分,剛筋也稱陽筋、柔筋也稱陰筋。陽筋分布於項背和四肢外側,以手足陽經經筋為主;陰筋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以手足陰經經筋為主。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面;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
生上行結於陰腹;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外上行結於頭;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內上行結於胸。
易筋經區別於一般的肢體活動,其神奇之處在於,通過特定的姿勢使整條經筋處於一種高度激活狀態,從而刺激所對應的經絡,使整條經絡處於有序的良性態勢,加強了經絡的通導。進而調整全身氣血臟腑,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