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素問·痿論》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其功能作用主要有:
1.主束骨、聯綴百骸,構成身形支架與形體;
2.利機關,保證肢體正常運動功能;
3.繫結肢節,保證正常運動;
4.為剛為牆,維絡周身,內安臟腑作用;
5.經筋的整體調節功能;
6.反映局部和內臟病侯;
7.調著藏於經筋的經脈。
經脈著藏於經筋之中,經筋依靠臟腑經脈氣血的濡養。經筋的舒張收縮具有調節氣血流量、流速的作用。
所以,它在中醫外治手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治療手段用推、按、揉、拍、撥、拔、刮、灸等都是可以的。一句話,三因制宜。
十二經筋行於體表,不入內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
經筋有剛筋、柔筋之分。
剛(陽)筋分布於項背和四肢外側,以手足陽經經筋為主:
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頭。
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面。
柔(陰)筋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以手足陰經經筋為主:
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胸。
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腹。
下面我們對各經筋作詳細的了解:
手太陰經筋
起於手大拇指上,結於魚際後,行於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於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髃前方,上面結於缺盆,下面結於胸裡,分散通過部,到達季脅。
手陽明經筋
起於食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於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足陽明經筋
起於第二、三、四趾,結於足背;斜向外上蓋於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結於腓骨部,併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向上分布於腹部,結於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於耳前。
足太陰經筋
起於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於內踝;直行者,絡於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上向腹部,結於臍,沿腹內,結於肋骨,散布於胸中;其在裡的,附著於脊椎。
手少陰經筋
起於手小指內側,結於腕後銳骨(豆骨),向上結於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於乳裡,結於胸中,沿膈向下,繫於臍部。
手太陽經筋
起於手小指上邊,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後面,進入並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走腋後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於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外眥,上額,結於額角。
足太陽經筋
起於足小趾,向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腨外),上向膕內則,與膕部另支合併上行結於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於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於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於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於鼻旁。
足少陰經筋
起於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裡,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手厥陰經筋
起於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散布於脅的前後;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於胸中,結於膈。
手少陽經筋
起於和無名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結於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繫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於額角。
足少陽經筋
起於第四趾,向上結於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於膝外側;其分支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於「伏兔」,後邊結於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繫於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於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後,上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於鼻旁。分支結於目外眥,成「外維」。
足厥陰經筋
起於足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聯絡各經筋。
I 聲明信息:
本文部分圖文源於網絡。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