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筋(高清收藏圖)

2021-02-12 經絡頑童

「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素問·痿論》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其功能作用主要有:

1.主束骨、聯綴百骸,構成身形支架與形體;

2.利機關,保證肢體正常運動功能;

3.繫結肢節,保證正常運動;

4.為剛為牆,維絡周身,內安臟腑作用;

5.經筋的整體調節功能;

6.反映局部和內臟病侯;

7.調著藏於經筋的經脈。

經脈著藏於經筋之中,經筋依靠臟腑經脈氣血的濡養。經筋的舒張收縮具有調節氣血流量、流速的作用。

所以,它在中醫外治手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治療手段用推、按、揉、拍、撥、拔、刮、灸等都是可以的。一句話,三因制宜。

十二經筋行於體表,不入內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

經筋有剛筋、柔筋之分。

剛(陽)筋分布於項背和四肢外側,以手足陽經經筋為主:

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頭。

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面。

柔(陰)筋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以手足陰經經筋為主:

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胸。

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腹。

下面我們對各經筋作詳細的了解:

手太陰經筋

起於手大拇指上,結於魚際後,行於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於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髃前方,上面結於缺盆,下面結於胸裡,分散通過部,到達季脅。

手陽明經筋

起於食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於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足陽明經筋

起於第二、三、四趾,結於足背;斜向外上蓋於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結於腓骨部,併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向上分布於腹部,結於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於耳前。

足太陰經筋

起於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於內踝;直行者,絡於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上向腹部,結於臍,沿腹內,結於肋骨,散布於胸中;其在裡的,附著於脊椎。

手少陰經筋

起於手小指內側,結於腕後銳骨(豆骨),向上結於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於乳裡,結於胸中,沿膈向下,繫於臍部。

手太陽經筋

起於手小指上邊,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後面,進入並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走腋後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於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外眥,上額,結於額角。

足太陽經筋

起於足小趾,向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腨外),上向膕內則,與膕部另支合併上行結於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於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於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於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於鼻旁。

足少陰經筋

起於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裡,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手厥陰經筋

起於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散布於脅的前後;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於胸中,結於膈。

手少陽經筋

起於和無名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結於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繫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於額角。

足少陽經筋

起於第四趾,向上結於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於膝外側;其分支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於「伏兔」,後邊結於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繫於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於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後,上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於鼻旁。分支結於目外眥,成「外維」。

足厥陰經筋

起於足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聯絡各經筋。

I 聲明信息:

本文部分圖文源於網絡。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十二經筋
    其分布有一定的規律,與十二經絡相聯繫。全身筋肉按十二經脈分布劃分為十二組肌肉群,以手足三陰三陽名之為十二經筋。概述十二經筋(twelve muscle regions),是十二經脈所聯繫的筋肉系統,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外周連屬部分。「筋」,是肌肉的總稱,《說文解字》解釋作「肉之力也」,「力」是「筋也」,段玉裁注說:「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
  • 十二經筋(圖文版)!
    十二經筋為經絡分類名。簡稱經筋。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於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繫。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稱「經筋」。
  • 十二經筋——手太陰經筋
    手太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 十二經筋——手太陽經筋
    手太陽經筋手太陽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什麼是十二經筋【圖文版】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 【經絡大全】十二經筋【圖文版】
    關注我們,每日學點中醫養生知識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 十二經筋與《易筋經》十二勢
    《類經》有言:「十二經脈之外復有經筋者,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臟腑,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周身之內,出入之間。經筋若牆,以應天序、護臟腑為使;若道,以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為用。下為十二經筋循行原文,出自《靈樞·經筋》: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
  • 十二經筋——手少陰經筋
    手少陰經筋手少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十二經筋——手厥陰經筋
    手厥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圖文版的十二經筋詳細介紹!(純乾貨)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十二經筋為經絡分類名。簡稱經筋。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指全身筋肉組織附屬於十二經脈而分成十二個部分,也是十二經脈在軀體和四肢部與筋肉組織的相互聯繫。以其分布部位及病候多在「筋肉」,故稱「經筋」。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終於頭身,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故有些經筋氣所到之處,並非經脈、經別所能到達的。
  • 經筋與皮部
    經筋與皮部經筋為十二經筋的簡稱,是十二經的經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是經脈經氣在人體四肢百骸
  • 經筋是啥?
    因為在人體中「筋」的走向也多縱向,所以用「經」總結筋的分布。大家知道,經絡是我們身體運行氣血的通道,是一個生理功能十分重要的系統。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裡記載了我們身體裡與臟腑密切對應的主要經脈有十二條。那十二經脈與十二經筋到底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呢?
  • 易經筋洗髓經
    在習練的過程中多次體會出很細的經絡線,(在此之前只知道它是抻筋拔骨)於是我就找十二正經對照,學習《黃帝內經》,等醫學知識,知道了除十二正經外還有十二經筋,明白了經脈流注關係。還有十二正經與十二經筋的關係,讓我茅塞頓開。於是我對照易筋經古譜《內功圖說》本的文字,圖片,及十二經筋圖,逐一的校準每一個動作。對創編此功法的前輩更是倍加恭敬。
  • 經筋,坐立行走都靠它!
    經筋是十二經脈聯屬於筋的體系,它的作用有賴於經絡氣血的潤養,並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所以也劃分為十二個系統,稱為十二經筋。《素問·痿論》記載:「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也就是說,十二經筋主要的作用就是約束骨骼,主司全身關節的屈伸運動,支撐人體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協同以產生運動。
  • 要長壽多拉「筋」,拉筋前先來了解人體十二經「筋」與健康的關係
    要長壽多拉「筋」,拉筋前先來了解人體十二經「筋」與健康的關係起於足的小拇趾,上行並結聚於足的外踝,再斜行向上結聚於膝部
  • 傳承弟子分享:足三陰經筋相關解剖——足太陰經筋
    踝前諸支持帶;(見足少陽經筋)踝前、內群腱滑液囊;脛骨前肌;(見足陽明經筋)踝內側關節韌帶;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其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蹠屈。腓腸肌;(見足太陽經筋)比目魚肌;(見足太陽經筋)髕內側支持帶;有防止髕骨向外滑脫的作用。
  • 十二經筋高清圖,收藏
    ——《素問·痿論》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6.反映局部和內臟病侯;7.調著藏於經筋的經脈。經脈著藏於經筋之中,經筋依靠臟腑經脈氣血的濡養。經筋的舒張收縮具有調節氣血流量、流速的作用。所以,它在中醫外治手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治療手段用推、按、揉、拍、撥、拔、刮、灸等都是可以的。一句話,三因制宜。十二經筋行於體表,不入內臟。
  • 最全經絡高清動圖,再也不怕找不到穴位了~能治病、能按摩!
    指十二經及其脈絡。《靈樞·本輸》:「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裡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徵。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循行、穴位高清動圖(收藏!)
    穴位:足太陽穴六十七, 睛明內眥陷中取,攢竹眉衝與曲差, 五處等半上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後, 天柱後際大筋旁,第一大抒二風門, 三椎肺俞四厥陰俞,心俞五督俞六膈俞七, 九肝俞十膽俞仔細尋,十一脾俞十二胃俞, 十三三焦俞十四腎俞,十五氣海俞大腸俞十六, 七八關元俞小腸俞分,十九膀胱俞廿中膂俞
  • 《洗髓經》十二功之氣沉丹田
    雙手慢慢向上抬起,再時微微吸氣,提收肛門,收起小腹,直至手臂與肩膀平行。翻轉手掌,向上託起,手臂伸直,手心朝天,指尖相對。屏住呼吸10秒到15秒,此時要鎖緊肛門,小腹向內緊貼臟腑。(圖3~5)(圖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