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經、絡、別、筋

2021-02-12 牛醫師

足厥陰

《足臂十一脈灸經》:足厥陰脈循大趾間,以上出胻內廉,上八寸,交泰陰脈,×股內,上入髀間。其病:病髀瘦,多溺,嗜飲,足跗腫疾,痺。諸病此物者,灸厥陰脈。《陰陽十一脈灸經》:足厥陰脈繫於足大趾叢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五寸,而出太陰之後,上出魚股內廉,觸少腹,大眥旁。是動則病:丈夫頹疝,婦人則少腹腫,腰痛不可以仰,甚則嗌幹,面疵,是厥陰脈主治。其所產病:熱中,癃、頹、偏疝,為五病。《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幹,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洩,狐疝,遺溺,閉癃。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經別》: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經筋》:足厥陰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骨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季秋痺也。《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煩心。取之兩筋間也。《經別》: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經筋》: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痺也。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版權皆屬原創者所有,我們旨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告知更正或刪除,感謝!本平臺所有內容不得做為商業用途。

相關焦點

  • 十二經筋——手厥陰經筋
    手厥陰經筋為十二經筋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經筋》。
  • 經筋與皮部
    手太陰經筋,起始於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結於魚際,行寸口外側,上行沿前臂,結於肘中,向上經過上臂內側,進腋下,出缺盆部,結於肩鵲前方,其上方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從下方結於胸裡,散布於膈,與手厥陰之筋在膈下會合,結於季脅處。
  •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2.足少陽~足厥陰(二合)(1)足少陽經別別入:上行繞髀,至毛際與足厥陰經脈相合,別者入季脅之間。別行:循胸裡,屬膽本腑,散行至肝,上貫人心,上行挾咽。出合:出於頤頷,散布於面,系目系,合眼外角。合於:足少陽經。
  • 十二經筋/經絡之手厥陰(心包)筋經(連載4)
    ●循行路線   《靈樞經》原文: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     現代醫學解讀:手厥陰經筋又名「手心主之筋」。手厥陰經筋起於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相併而行,結於肘關節內側。
  • 十二經筋圖表
    絡脈、經別,我也做了類似整理,連結如下:十二經別圖表十六絡脈圖表十二經筋記載於《靈樞·經筋》篇(《說文解字》:「經,織從絲也」,「筋,肉之力也」。),其循行起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部,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臟腑。
  • 什麼是十二經筋【圖文版】
    手、足三陰陽經筋相結合處  手三陰經筋(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由裡側循行至胸部相互結合;手三陽經筋(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由表側循行至頭角部相互結合;足三陰經筋,上至左額角,絡於頭部而下行至右側下頷。
  • 【經絡大全】十二經筋【圖文版】
    手、足三陰陽經筋相結合處  手三陰經筋(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由裡側循行至胸部相互結合;手三陽經筋(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由表側循行至頭角部相互結合;足三陰經筋,上至左額角,絡於頭部而下行至右側下頷。
  • 十二經別與十二絡脈有何異同?
    (1)分布 經別主「內」,絡脈主「外」。也就是說,十二經別主要加強表裡兩經在頭面驅幹及臟腑之間的聯繫,十二絡脈則主要溝通表裡兩經在四肢部的聯繫。如手太陰經別「……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入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靈樞·經別》);手太陰絡脈「…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靈樞·經脈》)。
  • 十五絡脈走向
    2、手陽明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後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布於牙齒,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  3、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4、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蹠關節後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 十五絡穴
    在外踝四八寸處,別走足太陰經。又一支別行的,沿脛骨外緣上絡於頭項部,與該處其他各經這經氣相會合,向下繞絡於咽喉。如果發生了病變,是氣向上逆的就見喉痺,突然失音不能言語,屬實的證狀為神志失常的癲狂證;屬虛的證狀為足緩而不收,脛部肌肉枯萎。治療時可取豐隆穴。十、足太陰:公孫
  • 十二經筋
    每遇骨節部位則結於或聚於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則散於或布於該部而成片,但與臟腑無屬絡關係。三陽經筋分布於項背和四肢外側,三陰經筋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九頁(面);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腹);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角(頭);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賁(胸)。(1)十二經筋均聯屬於十二經脈,行於體表,不入臟腑。
  • 十二經筋(圖文版)!
    每遇骨節部位則結於或聚於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則散於或布於該部而成片,但與臟腑無屬絡關係。  陽之筋分布在肢體外側,陰之筋分布在肢體內側,但都從四肢末端起始走向軀幹,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附近,陽之筋上走頭面,陰之筋進入腹腔,但都不入內臟。
  • 圖文版的十二經筋詳細介紹!(純乾貨)
    如行者皮膚表面經筋走到之處,痒痒難耐,此是經筋行走到之功能。十二經筋的分布與十二經脈循行大致相同。起於四肢末端爪甲,結於關節和骨骼,走向軀幹,上起於頸項,終止於頭面。每遇骨節部位則結於或聚於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則散於或布於該部而成片,但與臟腑無屬絡關係。
  • 十二經筋(高清收藏圖)
    5.經筋的整體調節功能;6.反映局部和內臟病侯;7.調著藏於經筋的經脈。手陽明經筋起於食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於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 別絡簡介(十五絡脈)
    《難經·二十三難》:「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心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別絡,亦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支脈,大多分布於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另外,若加上胃之大絡,也可稱之為十六別絡。
  • 【誦讀靈樞 經筋 第十三】. 主持:劉豫蓉. 紐約中醫論壇
    周本「踝」作「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譯文】足太陽經的經筋,起於足小趾,向上結聚於足外踝,再斜向上結聚膝部,向下沿足外側,在足踵結聚,沿足跟上行,在膕部結聚;其別支,從外踝向上行,結聚於小腿肚的外側,向上到達膕窩內緣
  • 靈感始發站 | 武俠中必知的十五絡脈及位置
    列缺--手太陰絡脈手太陰肺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列缺,起於腕關節上方橈骨莖突後的分肉之間,與手太陰本經並行,直入手掌中,散布於大魚際部。它的病變,實證為手橈側腕部銳骨和掌中發熱,虛證為呵欠頻作,小便失禁或頻數,可取它的絡穴列缺治療。穴在距腕一寸半處,別行於手陽明大腸經。
  • 足厥陰肝經經筋分布示意圖解 連載
    足厥陰經筋,起於大趾之上,沿第一蹠骨行於足背, 結於內踝之前(所屬肌肉主要有母長伸肌腱、母短伸肌及肌鍵)。
  • 經穴
    分別為:督脈28,任脈24;手太陰肺經11,手厥陰心包經9,手少陰心經9;手陽明大腸經20,手少陽三焦經23,手太陽小腸經19;足陽明胃經45,足少陽膽經44,足太陽膀胱經67;足太陰脾經21,足厥陰肝經14,足少陰腎經27。  五輸穴之一·經穴  經穴為五輸穴之一。出《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
  • 靈樞經第43天——足陽明、太陰、少陰、厥陰之筋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