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競按:
我整理了經筋的資料,原貌呈現,不加評議,不涉診療操作。
絡脈、經別,我也做了類似整理,連結如下:
十二經別圖表
十六絡脈圖表
十二經筋記載於《靈樞·經筋》篇(《說文解字》:「經,織從絲也」,「筋,肉之力也」。),其循行起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部,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臟腑。
本文整理經筋的資料,把校注夾於原文,循行和病候標註到圖上,附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針灸入門》的相關表格,以備參考。
次序按《靈樞·經筋》排列,名稱則改冠臟腑。
1膀胱、2膽、3胃,4脾、5腎、6肝,
7小腸、8三焦、9大腸,10肺、11心包、12心。
手足三陽之筋都到頭目,手三陰之筋到胸膈,足三陰之筋到陰部,《內經》僅言及部位,而《古典針灸入門》給出了具體腧穴。
經筋匯合穴
足三陽匯顴髎,足三陰匯中極,
手三陽匯本神,手三陰匯淵腋。
《靈樞經》古代刊本的十二個月經筋痺證和月令對應,如下圖。手足三陽的同名經筋呈軸對稱,足三陰和三陽的表裡經筋亦呈軸對稱,顯然太陰、少陰的經筋排列不合規律。
楊上善對調了脾和腎的月份,象這樣手足三陽與三陰的同名筋、陰與陽的開合樞之筋均成軸對稱。春始、夏末均為少陽之樞,秋始、冬末均為少陰之樞,而太陽、太陰之開均居於四仲,陽明、厥陰之合介於季節交替。
《古典針灸入門》則對調肺和心的月份,手足三陰三陽的同名筋、手足的表裡筋都構成軸對稱。
歌訣(自擬)
二膽三膀四胃春,五大六小七焦夏,
八脾九腎十肝秋,歲末包心元肺冬。
《靈樞•經筋》: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足:《太素》無「足」字,且與本篇各條之例不合。指:趾,下同。),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邪:通斜,下同。張介賓曰:「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爪甲之側,即足太陽經脈所止之處,至陰穴次也。循足跗外側上結於外踝崑崙之分,乃邪上跗陽而結於膝膕之分。結,聚也。凡後十二經筋所起所行之次,與十二經脈多相合。其中有小異者,乃其支別,亦互相發明耳。獨足之三陰,則始同而終不同也,所當並考。愚按: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所謂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裡,故出入藏府,以次相傳;經筋聯綴百骸,故循絡周身,各有定位。雖經筋所行之部,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結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以筋會於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輔骨,結於肘腕,繫於膝關,聯於肌肉,上於頸項,終於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筋有剛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絡,綱之有紀,故手足項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而胸腹頭面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但手足十二經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陽行於外,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於內,其筋多柔;而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於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此又筋之大會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陰之筋絡諸筋,而肝曰罷極之本,此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
其下循足外側(側:原作「踝」,據元刊本改),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張介賓曰:「其下,足跗之下也。踵即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之鞭筋處也,乃僕參申脈之分。結於膕,委中也。」);
其別者,結於腨外(腨:原作踹,據《太素》《甲乙》改。「腨外」應作「腨內」,以與下「內廉」相一致)。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張介賓曰:「此即大筋之旁出者,別為柔軟短筋,亦猶木之有枝也。後凡言別者、支者皆仿此。此支自外踝別行,由足腨肚之下尖處,行少陽之後,結於腨之外側絡穴飛陽之分,乃上膕內廉,合大筋於委中而一之也。」),上結於臀(張介賓曰:「尾骶骨旁,會陽之分也。」)。上挾脊上項(張介賓曰:「挾脊背,分左右上項,會於督脈之陶道、大椎,此皆附脊之剛筋也。」)。
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張介賓曰:「其支者,自項別入內行,與手少陽之筋結於舌本,散於舌下。自此以上,皆柔之筋而散於頭面。」)。
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顏:眉目之間稱顏。),結於鼻(張介賓曰:「其直者,自項而上,與足少陰之筋合於腦後枕骨間,由是而過於頭前,下於顏,以結於鼻下之兩旁也。」)。
其支者,為目上綱(目上綱:綱原作「網」,據《太素》《甲乙》改。上眼瞼稱「目上綱」,下眼瞼稱「目下綱」),下結於頄(頄:顴骨部。張介賓曰:「此支自通頂入腦者下屬目本,散於目上,為目上網,下行者結於頄,與足少陽之筋合。」)。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張介賓曰:「又其支者,從腋脊,循腋後外廉,行足少陽之後,上至肩,會於手陽明之筋,結於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完骨:乳突部。張介賓曰:「此支後行者,從腋後走腋下,向前斜出陽明之缺盆,乃從耳後直上,會手太陽、足少陽之筋,結於完骨。」)。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張介賓曰:「此支前行者,同前缺盆之筋,歧出,別上頤頷,邪行出於頄,與前之下結於頄者相合也。」楊上善曰:「十二經筋與十二經脈,俱稟三陰三陽行於手足,故分為十二。但十二經脈主於血氣,內營五藏六府,外營頭身四肢。十二經筋內行胸腹郭中,不入五藏六府。脈有經脈絡脈,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十二經筋起處於十二經脈流注並起於四末。然所起處有同有別。其有起維筋、緩筋等,皆是大筋別名。……結,曲也。筋行回曲之處謂之結□結,經脈有郤,筋有結也。」)。
其病:小指支(支:支撐強滯不適),跟腫痛(腫:《太素》《甲乙》作「踵」,指足跟部;跟,則指跟腱部),膕攣(攣:《甲乙》此下有「急」字),脊反折(脊反折:指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紐:楊上善曰:「謂轉展痛也」),不可左右搖。
治在燔針劫刺(治在燔針劫刺:楊上善曰:「病脈言針灸者,筋病但言燔針者,但針灸湯藥之道,多通療百病,然所便非無偏用之要也。」張介賓曰:「燔針,燒針也;劫刺,因火氣而劫散寒邪也。以知為數,知其氣至為度也。以痛為腧,即其痛處是穴也。」張志聰曰:「劫刺者,如劫奪之勢,刺之即去,無迎隨出入之法。」),以知為數,以痛為輸(以痛為輸:楊上善曰:「腧謂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處,即為孔穴,不必要須依諸腧也。以筋為陰陽氣之所資,中無有空,不得通於陰陽之氣上下往來,然邪之腠襲筋為病,不能移輸,遂以病居痛處為腧,故曰筋者無陰、無陽、無左、無右以候痛也。《明堂》依穴療筋病者,此乃依脈引筋氣也。」)。
名曰仲春痺也(名曰仲春痺也:楊上善曰:「聖人南面而立,上覆於天,下載於地,總法於道,造化萬物,故人法四大而生,所以人身俱應四大。故正月少陽,以陽始也,故曰少陽。六月少陽,以陽衰少,故曰少陽。二月大陽,以其陽大,故曰大陽。五月大陽,以陽正大,故曰大陽。三月四月陽明,二陽相合,故曰陽明。十二經筋,感寒、溼、風三種之氣所生諸病,皆曰筋痺。筋痺燔針為當,故偏用之。餘脈、肉、皮、筋等痺,所宜各異也。」馬蒔曰:「此證當發於二月之時,故名之曰仲春痺也。」張介賓曰:「此與陰陽系日月篇義同,但彼以左足右足分十二經,以主十二月,此以手六經足六經分主十二月,蓋以辨陰陽盛衰之義也。」)。
《靈樞•經筋》: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張介賓曰:「小趾次趾,即第四趾竅陰之次也。外踝,丘墟之次。脛外廉,外丘、陽交之次。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張介賓曰:「膝下兩旁突出之骨曰輔骨。膝上六寸起肉曰伏兔。尾骶骨曰尻。此支自外輔骨上走於髀,分為二歧,前結於陽明之伏兔,後結於督脈之尻,至此剛柔相制,所以聯臀膝而運樞機也。」)。
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䏚:側腹部季脅之下空軟處。龍伯堅說:「腋下叫作胠,胠下叫作脅,脅的盡處叫作季脅,季脅的下面俠脊兩旁空軟處叫作䏚。」《太素》作「䏚乘」,當以「上乘䏚」為是,與後文及手少陽一致),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系:《千金》作「挾」),結於缺盆(張介賓曰:「季脅下兩旁處曰䏚。胸上兩旁高處曰膺。此直者,自外輔骨走髀,由髀樞上行乘䏚,循季脅上走腋,當手太陰之下,出腋前廉,橫繫於胸乳之分,上結於缺盆,與手太陰之筋相合,皆剛筋也。䏚……《五音篇》曰『少也』,蓋其處少骨之義。」)。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角:頭上兩旁隆起處稱「頭角」,指額結節[額角],也有指頂骨結節。錢熙祚曰:「原刻作額,沈果堂云:『耳上近巔者乃頭角,非額角』。下雲右角左角,亦頭角也,舊說以額角誤,今改正。」),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張介賓曰:「此直者,自上走腋處直上出腋,貫於缺盆,與上之結於缺盆者相合,乃行足太陽經筋之前,循耳上額角,交太陽之筋於巔上,復從足陽明頭維之分走耳前,下腮頷,復上結於。」)。
支者,結於目外眥(目外眥:「目」後原無「外」字,據《太素》《甲乙經》補),為外維(外維:指維繫目外眥之筋,此筋收縮即可左右盼視。楊上善曰:「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少陽為外維」。張介賓曰:「此支者,從顴上斜趨結於目外眥,而為目之外維,凡人能左右盼視者,正以此筋為之伸縮也。按本篇有曰『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等義」。)。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張介賓曰:「維者,牽繫之謂。」)。從左之右,右目不開(從左之右,右目不開:楊上善曰:「此筋本起於足,至項上而交至左右目,故左箱有病,引右箱目不得開,右箱有病,引左箱目不得開也。」),上過右角,並蹻脈而行,左絡於右(左絡於右:張介賓曰:「從左之右,則右目不開,是右病由左也。然則左目不開者,病由於右可知矣。角,額角也。並蹻脈而行者,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故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維筋相交:楊上善曰:「蹻脈至於目眥,故此筋交顛左右,下於目眥,與之並行也。筋既交於左右,故傷左額角,右足不用;傷右額角,左足不用,以此維筋相交故也。」 張介賓曰:「傷左角之筋,而右足不用,則其從右之左者亦然,蓋筋之維絡相交如此也。」張志聰曰:「維筋者,陽維之筋也。陽維之脈與足少陽之脈會於肩井、風池、腦空、目窗、承泣、陽白於目之上下,故從左之右,則右目不開。蓋春陽之氣,從左而右。維筋,左右之交維也,左絡於右,故傷左角者,病從左而右也。右足不用者,復從上而下也。蓋維者為一身之綱維也,從右之左,左之右,下之上,上而下,左右上下交維,故命曰筋維相交。此足少陽之筋,交於陽維之筋而為病也。」)。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孟春痺也(也:可據《甲乙》《太素》《千金》刪,與前段合,以下各段末「也」字例此。馬蒔曰:「此證當發於正月之時,故名之曰孟春痺也。」)。
《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中三指:中間三趾之意,即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楊上善曰:「刺瘧者,刺足陽明十趾間,是知足陽明脈入中趾內間外間,脈氣三趾俱有,故筋起於中趾並中趾左右二趾,故曰中三趾也。」),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髀樞:楊上善曰:「髖骨如臼,髀骨如樞,髀轉於中,故曰髀樞也。」);上循脅,屬脊(河北中醫學院《靈柩經校釋》:「『屬脊』的『脊』字疑『腹』字之誤。」張介賓曰:「中三趾,即足之中趾,厲兌之旁也。結於跗上衝陽之次,乃從足面斜行,出太陰、少陽兩筋之間,上輔骨,結於膝之外廉,直上髀樞,行少陽之前,循脅向後,內屬於脊。」)。
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
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張介賓曰:「骭,足脛骨也。其直者,自跗循骭,結於膝下外廉三裡之次,以上膝臏中。其支者,自前跗上邪外上行,結於外輔骨陽陵泉之分,與少陽相合。」)。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布:楊上善曰:「布,分布也。」張介賓曰:「此直者,由膝臏直上,循伏兔、髀關之分,結於髀中,乃上行聚於陰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也。乃自橫骨之分,左右挾行,循天樞、關門等穴,而上布於腹,此上至頸,皆剛筋也。」),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綱:原作「網」,據《太素》《甲乙》改),陽明為目下綱(張介賓曰:「自缺盆上頸中人迎穴,乃循頤頰上挾口吻、與陽蹺會於地倉,上合於顴髎,下結於鼻旁,復上睛明穴合於足太陽。太陽細筋,散於目上,故為目上網;陽明細筋,散於目下,故為目下網。」)。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張介賓曰:「其支者,自頤頰間上結耳前,會於足少陽之上關、頷厭,上至頭維而終也。」)。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腳跳堅:下肢跳動,感覺僵硬不舒適。張介賓曰:「跳者,跳動。堅者,堅強也。」河北中醫學院《靈柩經校釋》:「『腳堅跳』疑誤,似應作『足跗緊』。」),伏兔轉筋,髀前腫,㿉疝(㿉:又作「聵」。因疝氣下頹,故名),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口僻:指口角歪斜);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楊上善曰:「寒則目綱上下拘急,故開不得合也。熱則上下緩縱,故合不得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河北中醫學院《靈柩經校釋》:「『移口』的『移』字疑誤,似應作『哆』。」);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楊上善曰:「足陽明筋挾口過頰,故曰頰筋。移,謂引口離常處也。不勝,謂熱不勝寒,所以緩。移去,故僻也。」張志聰引尚御公曰:「在陽明有寒熱之開合,在少陰有陰陽之俯仰,此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少陰主先天之陰陽,陽明主後天之陰陽也。」)。
……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季春痺也(馬蒔曰:「此證當發於三月之時,故名之曰季春痺也。」)。
《靈樞•經筋》: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張介賓曰:「大趾之端內側,隱白也。循核骨而上,結於內踝下商丘之次。」)。
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絡:應據《太素》《千金》《聖濟》改為「上結」);上循陰股(陰股:指大腿的內側面),結於髀,聚於陰器(張介賓曰:「絡,當作結。此自內踝直上,結於膝內輔骨陰陵泉之次。股之內側曰陰股。結於髀,箕門之次也。乃上橫骨兩端,與足厥陰會於衝門,橫繞曲骨,並足少陰、陽明之筋而聚於陰器,皆剛筋也。」)。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肋:應據《甲乙》《太素》《聖濟》改為「脅」),散於胸中;
其內者,著於脊(楊上善曰:「循腹裡即別著脊也。」張介賓曰:「其前行者,自陰器上腹,會手少陰之筋,結於臍,循腹裡,由大橫、腹哀之次結於肋,乃散為柔細之筋上行,布於胸中胸鄉、大包之次。其內行者,由陰器宗筋之間,並陽明、少陰之筋而上著於脊。」)。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與兩脅痛(上:原作「下」,據《甲乙》《太素》改。與:原缺,據《甲乙》《太素》補),引膺中,脊內痛。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命曰孟秋痺也(孟:應據《太素》及楊注改為「仲」。楊上善曰:「七月足之少陰始起,故曰少陰;十二月手之少陰,以其陰衰,故曰少陰。八月足之太陰,以其陰大,故曰太陰;十一月手之太陰,以其陰正大,故曰太陰。九月足之厥陰,十月手之厥陰交盡,故曰厥陰。八月之筋感三氣之病,名曰筋痺。有本以足太陰為孟春[肖延平按:本注孟春,恐系孟秋傳寫之誤],足少陰為仲秋,誤耳。」張介賓曰:「孟秋當作仲秋,此與下文足少陰條繆誤,當迭更之。蓋足太陰之經,應八月之氣也。」)。
《靈樞•經筋》: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入足心(入足心:三字原無,據《甲乙》補),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足太陽之筋合(足太陽:原文為「太陽」二字,據《太素》補),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太陰:此指足太陰),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張介賓曰:「足少陰之筋,起小趾下,邪趨足心,又邪趨內側,上然谷,並足太陰商丘之次,走內踝之下,結於根踵之間,與太陽之筋合,由踵內側上行,結於內輔骨下陰谷之次。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自內輔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上橫骨,與太陰、厥陰、陽明之筋合,而結於陰器,皆剛筋也。」)。循膂內挾脊(循膂內挾脊:原作「循脊內挾膂」,據《甲乙》改),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張介賓曰:「自陰器內行,由子宮上系腎間,並衝脈循脊兩旁,挾膂上至項,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枕骨,內屬髓海。」)。
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痙(癇:癲癇;瘈:原作瘛。瘛瘲,手足抽搐。痙:痙攣強直),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張介賓曰:「在外者,與太陽之筋合,故不能俛。在內者,循脊內挾膂上至項,故不能仰。陽病者,即在外者也。陰病者,即在內者也。」)。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楊上善曰:「痛在皮膚筋骨外者,可療以燔針。病在腹胸內者,宜用熨法及導引,並飲湯液藥等也。」),
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張介賓曰:「熨引所以舒筋,飲藥所以養血。折紐者,即轉筋之甚。發日數,病日甚者,陰虧之極也,故當死不治。」)。
名曰仲秋痺也(仲,應據《太素》改為「孟」。張介賓曰:「仲秋誤也,當作孟秋,蓋足少陰為生陰之經,應七月之氣也。」)。
《靈樞•經筋》: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結:《甲乙》無「上」字。張介賓曰:「大趾上三毛際,大敦次也。行跗上,與足太陰之筋並行,結於內踝前,中封之次。」),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筋:《甲乙》作「經」。當以「絡諸筋」為是,指足三陰和足陽明之筋結聚於陰器。張介賓曰:「由內踝上足脛,循三陰交之分上行,並足少陰之筋,上結於內輔骨下曲泉之次,復並太陰之筋,上循陰股中五裡、陰廉之分,上急脈而結於陰器。陰器者,合太陰、厥陰、陽明、少陰之筋,以及衝、任、督之脈皆聚於此,故曰宗筋。厥陰屬肝,肝主筋,故絡諸筋而一之,以成健運之用。」)。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張介賓曰:「陰器者,前陰之具也,厥陰之筋結於此,陰器病者,有此三者之異。」)。
治在行水清陰氣(氣:《甲乙》作「器」。張介賓曰:「清,理也。此言當以藥治之,在通行水髒而調陰氣,蓋水則肝之母也。」);
其病轉筋者(張介賓曰:「轉筋者,治當在經也。」),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命曰季秋痺也(馬蒔曰:「此證當發於九月之時,故名之曰季秋痺也。」)。
《靈樞•經筋》: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肘內銳骨:此指肘內的高骨,即肱骨內上髁),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張介賓曰:「手小指之上外側,少澤穴也。上行結於手腕外側腕骨、陽穀之次,上循臂內側,結於肘下銳骨之後,小海之次。但於肘尖下兩骨罅中,以指捺其筋,則酸麻應於小指之上,是其驗也。又由肘上臑外廉,入結於後腋之下,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此九字,《甲乙》作「從腋走後廉,上繞臑外廉,上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足太陽之筋前:足原誤作「走」,據《甲乙》《太素》改。「筋」字原脫,據《太素》補。),結於耳後完骨(張介賓曰:「其支者,自腋下與足太陽之筋合,走腋後廉,上繞肩胛,行肩外俞、肩中俞,循頸中天窗之分,出走太陽經筋,自缺盆出者之前,同上結於耳後完骨之次也。」)。
其支者,入耳中;
直者(直:此前應據《甲乙》《太素》《千金》補「其」字,與前後句法一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張介賓曰:「此支者,自頸上曲牙,入耳中聽宮之分。其直者,上行出耳上,會於手少陽角孫之次。其前而下者,循頤結於頷,與手陽明之筋合。其前而上者,屬目外眥瞳子髎之次,與手足少陽之筋合也。」)。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能視(能:原作「得」,此從《甲乙》《太素》改)。頸筋急則為筋瘻(瘻:《甲乙》《太素》作「痿」。筋瘻,當作鼠瘻,頸部淋巴結核症,與「頸腫、寒熱在頸者」義合),頸腫,寒熱在頸者。
治在燔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為腫者,復而銳之(復:《太素》作「傷」。張介賓曰:「刺而腫不退者,復刺之,當用銳針,即鑱針也。」此下有「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頜,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四十一字,與下手少陽之筋文重,據《甲乙》刪。)。
名曰仲夏痺也(馬蒔曰:「此證當發於五月之時,故名之曰仲夏痺也。」)。
《靈樞•經筋》: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張介賓曰:「小指次指之端,無名指關衝之次也。上結於手腕之陽池,循臂外關、支溝之次,出臂上兩骨間,結於肘,自肘上臑外廉,由臑會行太陽之裡、陽明之外,上肩髎,走頸中天牖之分,與手太陽之筋合,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曲頰:下頜角部。張介賓曰:「其支者,自頸中當曲頰下入系舌本,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支者,上曲牙(曲牙:頰車上部,指下頜支),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頷:此當指頷厭之「頷」,位在指顳前側部。上乘,指登上,跨上),結於角(角:此指額角。張介賓曰:「又支者,自頰行曲牙,會足陽明之筋,循耳前上行,與手太陽、足少陽之筋屈曲交綰,而會於耳上之角孫,乃屬目外眥而復會於瞳子髎之次。頷當作額,蓋此筋自耳前行外眥,與三陽交會,上出兩額之左右,以結於額之上角也。」)。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舌卷(所過者:者後原有「即」字,據《太素》刪去)。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季夏痺也(馬蒔曰:「此證當發於六月之時,故名之曰季夏痺也。」)。
《靈樞•經筋》: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張介賓曰:「大指次指之端,食指尖商陽之次也。歷合谷,結於腕上陽溪之次,循臂上廉,又結於肘外肘髎之次,乃上臑會與足太陽之筋合,結於肩髃,此皆剛筋也。」)。
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張介賓曰:「此支自肩髃屈曲後行,繞肩胛,與手足太陽之筋合而挾於脊。」);
直者(直:此前應據《甲乙》補「其」字),從肩髃,上頸(張介賓曰:「此直者自肩,行巨骨,上頸中天鼎、扶突之次。」)。
其支者,上頰,結於頄(頄:顴部。《甲乙》《太素》作「鼽」,楊註:「鼻形謂之鼽也」。鼽,原意指鼻流清涕,作為部位名,故解釋為鼻旁。張介賓曰:「此支者,自頸上頰入下齒中,上結於手太陽顴髎之分。」);
直者(直:此前應據《甲乙》《太素》補「其」字),上出於手太陽之前,上左角(角:額角,額骨結節部),絡頭,下右頷(頷:《太素》作「顑」,足少陽經下楊註:「顑,謂牙車骨上抵顱以下者,名為顑骨」,此指顳頜關節部。楊上善曰:「今經不言上右角、絡頭、下左顑,或可但言一邊也。」張介賓曰:「此直者,自頸,出手太陽天窗、天容之前,行耳前上額左角絡頭,以下右頷。此舉左而言,則右在其中,亦如經脈之左之右、右之左也。故右行者,亦上額右角,交絡於頭,下左頷,以合於太陽、少陽之筋。」丹波元簡曰:「《繆刺論》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又虛裡之動,獨應於左,則經筋之有偏於左者,不可言無也,張注難憑。」)。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楊上善曰:「其筋左右交絡,故不得左右顧視。」)。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孟夏痺也(馬蒔曰:「此證當發於四月之時,故名之曰孟夏痺也。」)。
《靈樞•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魚後:魚際的後邊);行寸口外側(張介賓曰:「手大指上,少商之次也。魚後,魚際也。寸口外側,即列缺之次。」),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張介賓曰:「上循臂,結於肘中尺澤之次,上臑內廉天府之次,乃橫入腋下,與手少陰之筋合,此上皆剛筋也。」),出缺盆,結肩前髃(肩前髃:即肩髃部,肩峰前方。張介賓曰:「此自腋下上出缺盆,行肩上三陽之前,而結於肩之前髃也。」);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賁:膈肌。楊上善曰:「筋雖不入藏府,仍散於膈也。」),合賁下(賁:《甲乙》作「脅」。),抵季脅(季脅:又稱「季肋」,指11、12肋部。張介賓曰:「此上行者,自腋而上,並足三陽之筋,上結於缺盆。下行者,自腋入胸,結於胸裡,散貫於胃上口賁門之分,與手厥陰之筋合,下行抵季脅,與足少陽、厥陰之筋合也。愚按:《四十四難》七衝門者,胃為賁門。楊玄操云:『賁者膈也,胃氣之所出,胃出谷氣以傳於肺,肺在膈上,故胃為賁門』。詳此則經絡之行於三焦,臟腑之列於五內,其脈絡相貫之處,在上焦則聯於咽喉,中焦則聯於賁膈,下焦則聯於二陰,舍此三處,無所連屬矣。」)。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支轉筋痛:支,支撐強滯不適;轉筋,肌肉拘緊痙攣),其成息賁者(其:原作「甚「,據《太素》改。息賁:古病名,為五積之一,屬肺之積。主要症狀為脅下有積塊而氣逆上奔。楊上善曰:「息,謂喘息。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淅振寒熱、喘咳、發肺癰也。」),脅急、吐血。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仲冬痺也(楊上善曰:「十二經脈,足之三陰三陽配十二月,手之三陰三陽配甲乙等數,與此十二經脈不同,良以陰陽之氣,成物無方故耳。」馬蒔曰:「此證當發於十一月之時,故名之曰仲冬痺也。」)。
《靈樞•經筋》: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張介賓曰:「中指端,中衝之次也。循指入掌中,至掌後大陵之次,並手太陰之筋,上結於肘內廉曲澤之次。」);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張介賓曰:「上臂陰天泉之次,由曲腋間並太陰之筋結於腋下,當天池之次下行,前後布散挾脅,聯於手太陰、足少陽之筋。此經自掌至腋,皆剛筋也。」)。
其支者,入腋(入腋:此後《太素》有「下」字。),散胸中,結於賁(賁:原誤作「臂」,據《太素》改。此指膈部。張介賓曰:「此支者,自天池之分,入腋內,散於胸中。臂,當作賁,蓋此支並太陰之筋入散胸中,故同結於賁也。」)。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此後原誤衍「前」字,據《太素》刪去),及胸痛、息賁。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孟冬痺也(馬蒔曰:「此證當發於十月之時,故名之曰孟冬痺也。」)。
《靈樞•經筋》: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於肘後廉;上入腋,交太陰,伏乳裡(伏:原作「挾」。據《太素》及楊注改。張介賓曰:「小指內側,少衝次也。結於銳骨,神門次也。肘內廉,少海次也。上入腋極泉之次,交手太陰之筋,邪絡挾乳內行。此經自指至腋,皆剛筋也。」),結於胸中,循賁(賁:原作「臂」。據《太素》《甲乙經》改),下繫於臍(張介賓曰:「自乳裡內行,結於胸中,與三陰之筋合。臂字亦當作賁,蓋心主、少陰之筋,皆與太陰合於賁而下行也。」)。
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伏梁:積塊見於臍上、心下,伏而不動,有如橫梁,故名。《難經·五十六難》:「心之積,名曰伏梁」),下為肘網(網:《太素》《甲乙》作「綱」,應據改),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張介賓曰:「承,承於下也。伏梁,堅伏之積也。網,如羅網之牽急也。」)。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成伏梁,唾血膿者(血膿:應據《甲乙》《太素》改為「膿血」。),死不治,
名曰季冬痺也(「名曰季冬痺也」從「無用燔針」後移入。馬蒔曰:「此證當發於十二月之時,故名之曰季冬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