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彈衣悖論」歷史重演:選幾毛錢的口罩?還是幾萬元的呼吸機?

2020-12-17 陶慕劍地球觀察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規模擴散,相關防疫物資也面臨嚴重短缺。小到口罩、消毒液和手套,大到呼吸機、人工肺和救護車,各國都感受到數量的嚴重匱乏,已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高強度醫療需求。

從全球視角來看,我們反思三個月來各國疫情變化和一系列防疫措施,特別是醫療物資的儲備機制,我們就會看到,小小的N95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恰恰是防疫體系中的最關鍵一環。可以說,普及戴口罩是疫情環境下最廉價、最積極的一道防禦線,戰略價值卻比呼吸機、救護車的作用更大。

防彈衣,還是裝甲車?捨不得花錢用於單兵防護,背後是嚴重悖論

在美軍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次「防彈衣還是裝甲車」的爭論。大約在越戰後期,美國軍方內部出現了「讓士兵人人普及防彈衣」的呼聲。這個呼聲延續到上世紀80年代,最終讓美軍實現了全面普及防彈衣。

軍隊全面普及防彈衣最大顧慮就是造價問題。當時,剛剛出現的凱夫拉防彈衣造價昂貴,每件甚至達到數千美元(今天造價已大幅下降),而且防彈衣存在保質期問題,即使不使用,庫存數年後防彈效果也會下降。因此,美國國會在制定預算時,曾經對此發生過爭論。

然而,一篇對比性的評估報告結束了爭論。這份報告指出,一輛新型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造價為200萬美元,只能保護10名士兵。相比之下,最貴的防彈衣造價不過兩三千美元,大量生產後甚至低於一千美元。一輛步兵戰車的花費,換成防彈衣和頭盔足以保護1000名以上的士兵。

也就是說,即使美國為全體士兵裝備最高檔防彈衣,也不過十多億美元的預算,只相當於一艘宙斯盾艦的造價,換來的卻是全軍傷亡率的大幅下降。這就是著名的「防彈衣還是裝甲車」的悖論——即使最貴的防彈衣,減少士兵傷亡的效果和成本也遠勝最便宜的裝甲車。

事實勝於雄辯,從海灣戰爭開始,參戰美軍無一例外都穿著高檔防彈衣,極大減少了戰場傷亡。防彈衣也因此開始在各國軍隊普及,甚至包括俄羅斯和一些非西方國家。

今天,防彈衣的歷史似乎在口罩上重演了。

N95口罩,還是呼吸機?最貴的口罩,防疫性價比也遠超高級醫療機器

新冠病毒(COVID-19)在全球蔓延後,各種醫療物資都出現短缺,但最受到重視的物資卻是小小的口罩。

即使是口罩中比較高檔的N95口罩,在平時的造價也不過0.5-1.5美元,往常的採購需求從沒像今天這樣受全世界高度重視。現在的N95口罩,不再只是一種廉價防護用品,對於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已經是生死攸關的裝備。可以說,沒有呼吸機、X光機、CT機甚至負壓救護車,都還能忍受,但如果沒有口罩,任何醫療救護工作都幾乎無法展開。

當前,美國政府公開宣布要採購5億個N95口罩,而全美國的口罩需求則高達35億個以上。5億個N95口罩,如果在平時做好戰略儲備,只需要2-3億美元即可,放在漲價後的現在,也只是10-20億美元。

如果是用於平民的普通醫用外科口罩,那麼全美國每人10個,也不過幾億到幾十億美元的費用,均攤到每人頭上最多不過十幾美元而已。但問題是,儘管看上去耗費金錢不多,但美國生產企業偏偏拿不出這麼多口罩!

與此同時,從亞洲、歐洲到美洲,造價幾萬美元的醫用呼吸機、幾十萬美元的CT機、上百萬美元的ECMO「人工肺」都成了緊俏設備。在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倫巴第大區,幾千臺呼吸機仍然不足以應付源源不斷的患者。更貴的ECMO「人工肺」僅開機費用就是上萬美元,折舊費用更是驚人,而且全世界的ECMO數量都不多。

「裝甲車只能防護幾個人」的例子,似乎在呼吸機、ECMO設備上重演了。造價高昂還只是一個問題,危機時刻拿不出足夠數量,極大限制救治人數,才是目前最耽誤事的。反過來說,如果能夠及時大規模推廣使用口罩,及早阻斷病毒的傳播,本來可以大大緩解醫療設備不足的問題。被迫大量開動高檔醫療設備,往往是疫情大規模擴散後的被動之舉,這時候往往已經是一團糟了。

由此可見,廉價而且能夠普及的防護用具,往往才是性價比最高的,在防禦範圍上也是最廣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防禦手段。防彈衣如此,口罩也是如此。

美國人的反思:原本只需10艘軍艦的花費,就能大大緩解疫情

小小的口罩,突然爆發出巨大的戰略性價值,在美國和歐洲也都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防疫體制以及社會偏見。近日有美國媒體指出,美國聯邦政府在2019年投入了7000多億美元軍費,而在普通醫療物資上卻捨不得花錢。當新冠病毒流行後,美國當局不得不需要撥出數百億美元資金救急,整個社會的損失更是成千上萬億。

當疫情爆發後,美國當局的戰略儲備只有1200萬個醫用級N95口罩和3000萬個外科口罩,生產能力則是完全跟不上。前幾年當H1N1流感爆發時,美國當局曾從戰略儲備中撥出了8500萬個口罩,以及手套和防護服等主要醫療用品,但是此後卻沒有及時進行補充。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當局對防疫物資儲備的懈怠。

不僅是美國,幾乎世界各國都普遍缺乏醫療物資的戰略儲備,以及對戰略儲備更新的不重視。例如加拿大,曾經在2007年採購了6000萬個N95口罩,作為SARS疫情結束後的一種戰略儲備。但由於長期沒有疫情需求,直到今天才重新發現這批口罩儲備,然而N95口罩有效期已經過期七年了。

不僅是口罩,呼吸機也是同樣問題。美國國內的醫用呼吸機有20萬臺,由於平常時期的使用率並不飽和,相當一部分處於庫存甚至年久失修的狀態。當疫情發生後,這20萬臺呼吸機能用來救急的數量明顯不足。按照美國學者的估算,一旦疫情擴大,全美國至少需要100萬臺以上的呼吸機才勉強夠用。呼吸機算是一種比較昂貴的醫療設備,造價幾萬美元。但對於美國軍方而言,幾萬美元也只不過是一枚便宜的JDAM炸彈造價。

相比之下,一架F-35戰鬥機造價8000萬美元,一架「全球鷹」無人機造價1.2億美元,一艘瀕海戰鬥艦造價3-4億美元,而且建造數量都是成批的。然而,只需要10艘瀕海戰鬥艦,就能換來100萬臺醫用呼吸機。甚至同樣的花費,還能給所有美國人普及口罩(按照5億N95口罩和30億外科口罩來算)。

更重要的是,幾十億美元的口罩費用看似很高,但卻能有效阻斷疫情的擴散,從而大幅度減少呼吸機、CT機等一系列醫用設備數以百億美元計算的花費,更是能大大減少當前數以千億美元計算的經濟損失。

歷史再次用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在基礎防護上捨不得花錢,必然會付出的十倍甚至百倍的代價。(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美國買飛利浦4.3萬臺呼吸機,如今巨資搶呼吸機為啥不早買口罩?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在聲明中表示,飛利浦公司將在今年5月底之前首次交付2500臺呼吸機。到今年年底,該公司將總共交付4.3萬臺呼吸機。當前可以說是全世界醫療物資非常緊張的狀態,我們看到美國花巨資從飛利浦買呼吸機也是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
  • 幾個有意思的悖論
    周末的時候,偶然翻到了幾個有意思的悖論,也算是個冷知識吧。
  • 防彈衣的迭代史:從絲綢到高分子化學纖維
    猛虎會細嗅薔薇,絲綢竟然也能防彈說到防彈衣,就不得不提"防彈神父"卡西米爾齊格林。他提出的"密集編織式防彈衣"概念,直到今天,還是防彈衣設計的方向。波蘭裔工程師齊格林1869年出生在烏克蘭,他的早年經歷充滿曲折。
  • 德爾格:呼吸機和口罩,徹底暴露了「德國製造」的短板
    一臺德爾格公司的Evita V300呼吸機 圖自:德爾格公司官網 明鏡周刊:你們公司不但生產呼吸機,還生產口罩。口罩的產量是不是也比原計劃多了很多? 德爾格:是的,但是口罩和呼吸機的情況還很不一樣。呼吸機的需求確實很緊迫,需求量是我們潛在生產量的10倍。但口罩的需求量更大,要求我們開足馬力要滿足生產市場需求的100倍的量,可能嗎?這是烏託邦式的幻想,我們最多把產量翻一番,現在我們的口罩製造工廠在24*7,全天無休加班加點製造,但最多也只能這樣了。
  • 防彈背心的發展歷史
    歷史上,人類使用各種各樣的材料作為盔甲,以保護自己在戰鬥或危險的情況下免受傷害。最早的盔甲和盾牌是由獸皮製成的,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提升,金屬也用來製作盔甲了。然而,隨著1500年左右火器的發明,金屬盔甲開始變得無效了。只有石牆和天然屏障才是真正的武器防護措施。
  • 如今爆火的3M公司生產防彈衣,曾幫美國登月!
    3M創立於1902年,但這家公司創立時跟口罩可是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公司名為明尼蘇達礦業和製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因為三個詞都是M開頭,所以就簡稱為3M。
  • 防彈衣能擋AK47子彈很厲害?中國防彈衣水平曝光,難以置信的強大
    近日,有國家研製成功一款名為「巴巴卡瓦奇」防彈衣,能夠抵禦AK-47步槍發射的7.62毫米子彈和英薩斯」步槍的5.56毫米子彈。該防彈衣重量為9.2公斤,還是該國最輕的防彈衣。硬甲防彈衣一般採用陶瓷防彈插板為主要材料,防護力非常恐怖,能抵禦AK-47子彈只不過是基本要求。「巴巴卡瓦奇」是不是完全自主製造本身就令人懷疑,因為國際上70%的防彈衣都是由中國企業製造,而且90%的防彈用原材料也來自中國。另外,「巴巴卡瓦奇」防彈衣的水平雖然值得肯定,但實際水平只相當於中國的5級防彈衣。
  • 科普 | 防彈衣為什麼都是背心?包住手腳會怎麼樣
    喜歡看警匪片的人都會記得這樣一個情節,每當和歹徒對峙時,警察們總會穿上防彈衣,然而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幾乎所有的防彈衣都是背心的,那麼防彈衣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將四肢都包起來不是更安全嗎?作為一種重要的個人防護裝備,防彈衣的雛形可以追溯到遠古的藤條編織鎧甲,再後來是金屬做成的金屬鎧甲,以及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由凱夫拉等高性能纖維織物做成的軟體防彈衣,然而不論是哪種防彈衣,穿在身上雖然能保命,但有時候也會致命。
  • 蘭博基尼口罩、迪奧洗手液、戴森呼吸機,大牌紛紛跨界抗疫
    (圖源:蘭博基尼)義大利超跑製造商蘭博基尼表示,部分工廠已經開始生產口罩和防護面具,口罩由內飾部門負責,手工製作,顏色採用橙色為主色調,和自家超跑車身經典塗裝一致,而防護面具則由車身生產車間和研發部門使用3D印表機生產。當然這種純手工的口罩一天只能生產1000隻,產能很有限。
  • LV消毒液來了 勞斯萊斯呼吸機在路上 西班牙衛生部長為口罩落淚...
    全球呼吸機短缺勞斯萊斯、法拉利等紛紛轉產對部分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來說,機械輔助通氣是決定他們能夠康復還是死亡的治療手段。但這種救命的儀器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明顯短缺。當地時間 3 月 19 日,美國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默 (Andrew Cuomo) 在記者會招待會上,表示目前紐約呼吸機極度短缺,紐約現有呼吸機僅 5000 至 6000 臺,但總共需要 30000 臺。
  • 用真人做防彈衣實驗?一張張老照片記錄人類的瘋狂歷史
    如果僅僅是書本文字上的記載,往往沒有什麼說服力,這個時候照片作為實證的價值就非常高了,一張張老照片記錄了人類的「黑歷史」,也告訴我們今天豐富的物質生活並非是理所當然的:1、用真人做實驗的防彈衣1923年紐約防彈衣公司做了一場防彈衣的真人實驗,一名推銷員穿著該公司當時最新研發的輕型警用防彈背心當靶子
  • 你的清潔設備需要一件「防彈衣」
    您可以為 它們穿上一件「防彈衣」。 眾所周知每一臺設備都會有它的最終壽命,這是我們無法更改的,但是只要你細心周到的給你的機器穿上一件「防彈衣」,也許就可以延長它的生命。那怎麼才能給您的機器添置一件紮實的「防彈衣」呢?往下看您就知道了。
  • CF回歸玩家防彈衣、防彈頭盔免費領取攻略 怎麼升級永久
    CF回歸玩家防彈衣、防彈頭盔免費領取攻略 怎麼升級永久 發布時間:2020-03-11 14:09 來源:掌火
  • 解放軍一次買了140萬件防彈衣,這釋放了什麼信號?
    」配套的插板和467,000套「加強型防彈背心」配套的插板,每套包含兩塊防彈插板,合同最高總限價高達1342032.544萬元,約130億(此處軍武菌補充一句:合同最高限價不等於合同採購價,防彈插板實際採購價會低於這個最高限價,並且降幅很大)。
  • 數據|口罩、防護服、呼吸機 中國是怎樣支持世界抗疫的?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口罩、防護服、呼吸機,中國是怎樣支持世界抗疫的? 短短兩月,疫情防控焦點從國內轉向國外,中國也經歷了從全球各國購買抗疫物資到擴大產能支持世界的過程。疫情席捲全球,口罩、呼吸機等防疫物資成為了全球之間的硬通貨,中國或捐助、或出口給全球百餘國家及國際組織機構。口罩產能激增,支持世界抗疫從時間線上看,國內疫情形勢與世界疫情形勢正好形成一個谷底與高峰。
  • 防彈衣能抵擋槍彈直射嗎?有了防彈衣仗還怎麼打?
    今天就用幾個問答的形式,為大家解答關於防彈衣的常識性問題,首先是:防彈衣靠什麼防彈?防彈衣之所以能防彈,主要是靠特殊的防彈材料,根據防彈材料的抗彈原理大致可分為軟材料和硬材料兩大類。,沒有擊穿防彈衣,這就是軟制防彈材料的抗彈原理。
  • 【頭條】防彈衣、防刺服,如何解決防彈防刺一體防護?
    防彈衣,又叫避彈衣,避彈背心,防彈背心,避彈服,單兵護體裝具等,用於防護彈頭或彈片對人體的傷害。防彈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彈層兩部分組成。衣套常用化纖織品製作。    從上面關於防彈衣和防刺服相關功能特點、應用領域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防彈衣、防刺服雖屬於防護裝備類,看似很相似,但它們針對了不同的領域,應對不同的情況而研究出來的裝備。對於關注警用裝備的,或者對警用裝備比較感興趣的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防彈衣能防彈,卻不能防刺防刀砍;而防彈衣能防的了刀砍,劍刺為何又防不了彈?防彈衣難道就不能防彈又能防刺防砍嗎?
  • 蔡英文身穿防彈衣掃街,韓國瑜:寧願戴假髮也不會穿防彈背心
    蔡英文身穿防彈衣掃街,韓國瑜:寧願戴假髮也不會穿防彈背心1月6日蔡英文穿上防彈衣掃街,為競選做最後的努力,特勤部隊兩巨頭全程緊盯,生怕發生意外。掃街全程不但搭乘提供的防彈掃街車,而且也接受建議全程穿上防彈背心,將與特勤中心副指揮官周廣齊中將也都身穿防彈衣亦步亦趨緊跟,確保掃街過程安全。據了解,由於各候選人都有編配維安編組,因蔡英文是現任領導人,維安規格更為嚴密,為了做到絕對萬全地步,特勤中心特別建議蔡英文穿上防彈衣,而蔡英文也都從善如流,特勤中心副指揮官周廣齊自己也穿著防彈衣也全程進行緊盯。
  • 國際大牌也"跨界":特斯拉做呼吸機 Gucci做口罩
    特斯拉、福特等汽車公司將生產呼吸機,Gucci母公司則宣布開始生產口罩及防護服。  3月23日,美國政府宣布,特斯拉、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將「獲準」生產呼吸機,以幫助美國減輕呼吸機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短缺的問題。
  • 失控的呼吸機訂單潮
    「……原本2月份還在交流各類口罩信息的微信群裡,從3月中旬起開始冒出了各種呼吸機的需求信息,不斷刺激著疫情期間各級「中間人」的神經。好不容易從N95、KN95、NIOSH認證、YY0469標準等專業術語中解放出來,又踏入了「無創」、「VG70」、「瑞思邁」等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