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時代二氧化碳為何消失?微小海洋化石提供了重要證據

2020-12-23 萬象經驗

地球最後一百萬年的歷史是許多冰川周期的組合,它由冰期和間冰期之間頻繁的相互轉化組成。一般認為,這些周期是由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微小振蕩引起的,但是這些振動又太小了,無法解釋氣候變化的巨大差異。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在1970年代科學家發現,冰河時代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了30%。這讓科學家相信,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下降是冰川周期的關鍵因素。不過,二氧化碳為什麼會下降,到目前為止這還是有爭議的。

二氧化碳對地球溫度的貢獻

許多人只知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但是卻不知道它的作用原理。地球的溫度是由熱量的輸入和輸出的平衡所決定的。當熱量輸入提高或者熱量輸出較少時,地球的溫度就會上升;反之,地球的溫度就會下降。

對於地球來說,太陽光基本上佔了地球熱量輸入的99%,還有一個更次要的因素是人類把能源變成了熱量。儘管地球和太陽的距離不是恆定的,而是有一個微小偏差的,但是從大的角度來說,太陽光作為熱量輸入的主要來源是恆定的。那麼,對地球溫度產生影響的就只剩熱量的輸出了。

眾所周知,有溫度的物體就會發出熱輻射,且溫度越高輻射的熱量越大。地球也會發出熱輻射,但是它的輻射波段在紅外區域。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會吸收這種輻射,使得熱量逃逸不出。因此,地球向外輸出的熱量就會減少,溫度就會升高。

但是,溫室氣體並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壞。科學家曾經做過計算,假如地球上沒有溫室氣體,那麼地球的平均溫度會處於零下15攝氏度。在這個溫度下,沒有液態水,生命也就難以存在。

冰河時代二氧化碳的消失

最近,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了重要證據,表明在冰河時代,南極地表水有助於在深海中儲存二氧化碳。研究人員使用來自南極海洋的沉積物巖芯,以生成硅藻化石中有機物化學成分的詳細記錄。硅藻是一種漂浮在水面上的藻類,在它們死亡後會沉到海底。

海藻的生長和下沉會將二氧化碳吸入海洋深處,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生物泵。生物泵主要由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洋驅動,它們在靠近極地的地方效率低下,因為環繞南極大陸的強東風將富含二氧化碳的深層水拉到地表,二氧化碳被排放回大氣中。

但是在冰河時代,南極地區的風力上升流是非常少的,因此二氧化碳不會被重新排回大氣。而風的變化可以通過分析硅藻化石中的氮元素來確定。這一發現現在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冰河時代的成因?小型海洋化石提供關鍵證據
    然而,軌道振蕩太過微小,無法解釋氣候的巨大變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學教授Daniel Sigman說:「冰川期的成因是地球科學領域的重要未解問題,解釋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人類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能力。」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是冰川循環的主要特徵之一,但造成二氧化碳含量變化的原因仍然未知。
  • 誰終結了「冰河時代」
    儘管人們普遍同意,4萬年的周期是由地球軌道傾斜或傾角的周期性變化驅動的,但軌道推動力理論未能充分解釋中更新世轉變之後的冰川—間冰期周期為何會延長。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當地軸的傾斜度接近最高值時,過去100萬年的冰河時代就結束了。相關論文3月13日刊登於《科學》。
  • 是誰終結了「冰河時代」—新聞—科學網
    儘管人們普遍同意, 4萬年的周期是由地球軌道傾斜或傾角的周期性變化驅動的,但軌道推動力理論未能充分解釋中更新世轉變之後的冰川—間冰周期為何會延長。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當地軸的傾斜度接近最高值時,過去100萬年的冰河時代就結束了。相關論文3月13日刊登於《科學》。
  • 冰河時期成因揭秘:風吹動海水導致,破案關鍵竟是不起眼的海藻
    冰河時期的成因是地球科學中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解釋這種佔主導地位的氣候現象將提高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在冰河時期,大氣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當時低約30%。據此有人認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下降是冰川周期的一個關鍵因素,但二氧化碳變化的原因仍然未知。一些數據表明,在冰河時期,二氧化碳被封存在深海中,但其原因仍有爭議。
  • 是什麼導致了冰河時代的開始與結束?
    在國外的最新研究中發現,在過去一百萬年的冰河時代結束時,地球地軸的傾角達到了一個最高值。地軸本身是個假想軸,是指地球自轉所繞的軸,軸的兩極即所謂的北極南極。這個軸與地球軌道面並不是垂直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大約66度的夾角。
  • 冰河時代末期從地球上消失的猛獁象,到底為何被滅絕?
    生活年代距今約1萬1千年前猛獁象陸續滅絕,這被視作一個冰川時代結束的標誌。 猛獁象一直是洞穴壁畫的主題,但這是北半球被冰原覆蓋40%時,人類捕殺這些大型動物的第一個證據。研究顯示,一萬年前猛獁象在全面解凍期完全滅絕,而人類的肆意捕殺或許扮演了重要角色。人類與猛獁象同期進化,開始還能與其和平相處,但當進化到新人階段時,人類學會了使用火攻和集體協同作戰去捕殺成群的動物或大型動物,猛獁象就成了主要的狩獵對象。
  • 養活四分之一海洋物種,如果所有珊瑚礁都消失,地球會怎樣?
    生物多樣性的美妙之處在於,每一個生物體都很重要,並以各種方式為其他生物體提供支持。物種多樣性產生的奇蹟之一——珊瑚礁,便是數以億計的珊瑚蟲歷經千百年的積澱而形成,養活著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以及十億人口,並直接影響地球生態系統。
  • 這是有力證據!
    化石和沉積物記錄的變化證明,全球普遍存在自然變暖和冰蓋融化的趨勢。這一假說從提出之日起就備受爭議,直到現在,仍有一些人對這一假說提出質疑,他們傾向於將更新世末期氣候變暖的逆轉完全歸因於陸地原因。但研究者發現,有在格陵蘭冰蓋之下一個非常年輕,31千米寬的隕石坑,他們認為這可能是新仙女木時期撞擊地球的彗星碎片造成的。
  • 2.52億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讓96%海洋物種滅絕了
    如今,人們通過科學家們一番努力,通過那個遙遠古代所遺留的貝殼化石證據。而最新的科學研究,已讓我們一點點地逼近大滅絕事件的真相,科學家們一點點地利用技術手段去還原當年的地球災難觸發的過程。
  • 史前海洋動物腹部發現巨大爬行動物
    儘管研究人員還不能完全確定海龍是被捕食,但該研究可能是三疊紀海洋爬行動物魚龍是「頂級捕食者」的最古老的直接證據。*以下中文內容僅供參考,請以英文原文為準。當他們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省興義市烏沙鎮泥麥古村進行挖掘時,發現了一具幾乎完整的化石骨架,這是一種巨大的、外形有點兒類似海豚的、生活在2.4億年前三疊紀海洋中的爬行動物,被稱為魚龍。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魚龍骨架的肚子裡還找到了另一具化石。第二具化石骨骼屬於一種4米長、類似蜥蜴的水生爬行動物,被稱為海龍。這是迄今為止在史前海洋爬行動物胃中發現的最長的化石之一。
  • 在冰河時代滅絕之前,野獸與人類祖先共存
    科學家日前透露,在冰河時代之前,一隻重達3.5噸的巨獸一直與人類生活在一起。現實生活中的獨角獸:在冰河時代滅絕之前,野獸與人類共存。數萬年前,這種長相奇怪的動物在俄羅斯北部的西伯利亞遊蕩,形似馬和犀牛的雜交體,直到地球變冷。
  • 消失8000萬年的史前生物,堪稱海洋霸主,滅絕原因可惜了!
    消失8000萬年的史前生物,堪稱海洋霸主,滅絕原因可惜了!生活中出現過許多玄幻的詞語,例如死而復生、長生不老等等,這些皆與自然規律相悖。任何生物生存在地球上,都該遵循自然界中的規律,一旦違背,下場都格外悽慘。
  • 國家海洋博物館:在生態城開啟「航海之旅」
    09  龍的時代  「龍」的時代展廳位於2號館一層,展廳面積1000平米,以中生代爬行動物為主題,以海洋、陸地、天空三個維度為出發點,展示了距今2.52-0.66「藍色家園」展廳是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洋生態展覽體系的重要組成和獨特亮點,該展廳將用活體生物展現海洋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培養青少年對海洋生物的興趣,傳播海洋生物知識,引導社會公眾更加認識海洋、關心海洋和愛護海洋。
  • 中外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根據地質調查的資料,這批足跡化石組合保存在么鋪鎮紅龍村中三疊統安尼階關嶺組松子坎段的薄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巖的層面上。關嶺組是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中三疊統地層,從下至上可分為松子坎段和獅子山段,其中上段曾產出了著名的羅平生物群——包括豐富的魚化石和海生爬行動物骨骼、節肢動物和棘皮、雙殼、腹足、腕足和菊石等無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群。
  • 《化石之旅》這款桌遊可能為桌遊配件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它們曾經稱霸世界,卻又莫名消失,人類對恐龍的探索從未停止,但謎團卻從未真正揭開。兒時的你或許有過成為考古或生物學家,去野外挖掘恐龍化石,解開恐龍身上未解之謎的夢想,現在,你可以通過《化石之旅》這款桌遊踏上圓夢之旅。
  • 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玄武巖層變成「石頭」封存
    esciencenews網站報導截圖 長期以來,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被視為應對全球變暖的一種重要方案,即從工業生產或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氣體中分離出二氧化碳
  • 我們在電影中見到的「北海巨妖」,或許真的存在,專家給出了證據
    雖然,學術界沒有更多人支持這一觀點,但還是有人客觀地說道:這些證據只能說是「客觀證據」。看來,人們還是懷疑這種說法。 因為,這些骨頭並不能直接證明,在遙遠的遠古時代就一定存在智力相當不錯的生物。或許,這種排列只是自然形成的,或是由於其它原因導致的「傑作」。
  • 人類已經把海洋推到「ICU」門口了
    季節性變化海水的pH變化主要是由二氧化碳(CO2)的增加或減少引起的。由於海洋佔了地球面積的80%,因此海水的pH值變化很小,因此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海水pH值因季節和區域的不同而不同:夏季時,由於增溫和強烈的光合作用,使上層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和氫離子濃度下降,於是pH值上升,即鹼性增強,冬季時則相反,pH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