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大內密談》創始人、 NOVA娛樂主理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相徵發帖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
一條微博瞬間在音樂行業炸開了鍋,另一邊微博用戶「果殼放大燈」發文稱:蝦米音樂有關高管目前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一些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
這兩條微博內容,是目前為止所有關於「蝦米音樂將要關閉」傳言的起源,而這兩條未被證實的博文迅速被各大媒體轉發,雖然蝦米音樂官方回應稱:不予置評,但還是迅速掀起了音樂行業的集體「緬懷潮」。
蝦米音樂是否將要在明年被關閉依然是一個未知數,但依然在音樂圈掀起巨浪,這背後傳遞出來的是行業和用戶對於蝦米音樂前景的巨大擔憂。
阿里當不好「接盤俠」
2006年時,一款名叫Emumo的小網站出現,意為Earn Music&Money的意思,創意之初的意思為讓音樂人賺錢。
2013年1月10日,蝦米音樂被阿里巴巴集團收購,至此,蝦米創業的故事告一段落。但在收購之前,由創始團隊一手帶領的蝦米,創造出的成績也是無可比擬的:
1. 用戶粘性高。用戶社群質量最高,樂評數量行業第一;
2. 使用時間長。活躍用戶每日使用蝦米聽音樂的平均時長超過70分鐘,是市場平均數據的兩倍多。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將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合二為一,組建阿里音樂。同年7月,知名音樂人宋柯加盟阿里音樂任職CEO,高曉松任職阿里音樂董事長。宋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加入阿里音樂以後,兩人分工會很明確:高曉松主外,負責內容和戰略;宋柯主內,負責經營和管理。
大量「明星高層」的加入,以及背靠著阿里這座大山,蝦米音樂的前景本來應該很光明。但管理層在當時對於版權的漠視,直接導致蝦米音樂在版權大戰中被甩出了天際。
也是在同一年,音樂行業的版權意識崛起,版權大戰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節點,國家版權局也在2015年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傳播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並責令各個網絡音樂服務商將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受此影響,蝦米音樂曲庫幾有被清空的趨勢。
2016年,QQ音樂與海洋音樂集團合併後組成了TME,開始瘋狂加碼版權。藝恩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期間,光是QQ音樂的曲庫規模就達到1500萬首,而蝦米音樂卻只有400萬首。
而據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TME旗下三大在線音樂平臺的版權覆蓋率已經達到為90%,阿里音樂只有20%。
此時的高曉松和宋柯,缺少了對於版權大戰的敏銳,在TME瘋狂攬入版權的時候,開始著手讓天天動聽改頭換面,打造出了阿里星球。
但在線音樂平臺接下來的形勢是:得版權者得天下,阿里星球卻由於版權的貧乏以及產品方向的失策,很快就開始涼涼。上線不到一年,阿里星球就宣布關停了有著十年歷史的天天動聽。
那邊天天動聽涼了,蝦米音樂也開始出現各類問題,BUG頻發,版權流失,用戶量急劇下降,高管們接連轉崗。此後近三年間,從張宇到楊偉東再到朱順炎,阿里音樂CEO一職一直處於「兼職」狀態。
瞬間一個明星產品淪為一個幾乎要被市場拋棄的邊緣產品。
數據有多慘澹?
當然,阿里大文娛也不是沒為蝦米著急過,此前有投資圈的消息稱,為了給蝦米尋找出路,時任阿里大文娛董事長的俞永福曾在2017年牽頭,與網易雲音樂、太合音樂談判合併事宜,但很快一拍兩散。
2018年到2019年,蝦米「賣給頭條系」,蝦米音樂與網易雲音樂合併的消息還風傳一時,但終究未能成行,蝦米音樂並沒有為自己找到合適的「婆家」。
2019年6月,阿里重新調整組織架構,阿里音樂被歸於創新業務事業群組,這也透露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是,如果不創新就沒出路,至於怎麼讓市場用戶買帳,蝦米音樂至今還沒有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阿里大文娛對於蝦米音樂所有的努力,都難以扭轉市場逐漸被TME和網易雲音樂分割的局勢。
發展到現在,中國在線音樂已經進入寡頭時代,TME前三季度收入達208億元,最新市值超過1800億元,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在線音樂平臺,無論是版權能力還是用戶流量,都對後面的競爭者形成碾壓態勢。
從比達諮詢最新的數據來看,2020年上半年騰訊系三大在線音樂平臺的日活和月活都遙遙領先其他平臺,蝦米音樂慘遭墊底,各項數據都變現得相當慘澹。
蝦米音樂早年累計的市場份額已經被瓜分殆盡,用戶因為版權的流失而逃離蝦米音樂,就連阿里內部也開始放棄這個連年虧損產品。
去年9月份,網易雲音樂宣布獲得阿里、雲鋒基金等共計7億美元的B2輪融資。但阿里為何沒有將這筆資金投給旗下的蝦米音樂,反而投給了蝦米音樂的競爭對手?這一反常操作,也引發外界對阿里將放棄蝦米音樂的猜測。
被拯救還是被拋棄?
雖然在用戶規模上,蝦米音樂與其他巨頭呈現數量級的差異,但超強的用戶粘性讓蝦米音樂音樂擁有不少的追隨者。
和大多數在線音樂平臺不同,蝦米初期是由眾多音樂愛好者一磚一瓦建造出來的,是由用戶一首首將歌曲上傳平臺、一點點編輯/翻譯歌詞、完善音樂人資料而來的,這也是為什麼蝦米早期用戶對於平臺有著很深的感情的原因。
用戶自行上傳音樂也直接幫助平臺捕捉了大量的長尾需求,使得留在蝦米上用戶的喜好更加多樣化,也幫助蝦米音樂創造了分類最全、最嚴謹的「音樂圖書館」:只要在蝦米輸入一首歌曲的名字進行搜索,搜索結果會將歌手、所屬專輯、流派、封面等相關信息一一呈現出來。
在音樂風格上的分類,蝦米也是做得十分細緻的。在做到了流行、爵士、R&B等這樣的大分類之外,這些大門類裡的小分類,也有著完整的呈現。而你點開一個風格標籤的時候,風格介紹、代表曲目、代表專輯都有著完整的體現。
除此之外,蝦米音樂精準的日推邏輯、小眾的審美需求,使得在音樂授權越來越嚴格的大環境下,手握那麼一點點版權的蝦米,依然擁有著那麼一小部分「死忠粉」。
但「小而美」的情懷最終也敵不過連年虧損的現實,沒有用戶版權會流失,沒有版權用戶也會逐漸流失……在這條已經走不通的死胡同裡,蝦米音樂關閉的大結局已經被「劇透」了出來。
面對騰訊三駕馬車的圍剿節節敗退,一不能自盈利,二用戶數越來越少,不能為阿里集團提供價值,被拋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到如今只能感慨,時間如果能倒回5年前,蝦米音樂在「買版權」這件事上如果早點出手,如今的在線音樂平臺格局或許又會是另一番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