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香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為戒塗之。生死熱惱除滅得清涼性。……
燒香是遍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布。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即為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燻一切。
——《大日經疏》
「爐香乍爇,法界蒙燻」,燃一柱清香,聞自性心香,棄貪嗔痴慢疑。
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可無形間通鼻、開竅、調息除躁、安和身心,助人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沉靜、靈動之境。
香為佛使,以香供佛,是一種虔誠的、恭敬的供養。諸多佛經中都曾提到檀香、沉香、丁香等諸妙香及供香之種種殊勝功德。今日與您一起細數妙香:
檀香,佛家謂之「栴檀」,素有「香料之王」、「綠色黃金」的美譽。栴檀為檀香科常綠喬木,產於印度、中國、泰國。栴檀樹的莖幹通常高達二、三十尺,木質密緻有香味,常作為雕刻或製成佛具;根部如果研磨成粉末,則可以作香,就是栴檀香或稱檀香,也可製成香油,稱之為檀油。
《慧琳音義》中又說:「栴檀,此雲與樂,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身安之樂,故名與樂也。」栴檀是「予樂」的意思,因為白檀能治各種熱病,赤檀能去除風腫,都是能去除疾病使身體安樂的藥。
《玄應音義》卷二十三中也說有赤、白、紫等數種栴檀,又有牛頭栴檀、蛇心檀兩種,前者呈灰黃色,香氣濃鬱,自古以來經常用來雕刻佛像,例如優填王即是以牛頭栴檀雕刻佛像。
《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摩羅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頭。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
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語寫作「沈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難得,自古以來即被列為眾香之首。
與檀香不同,沉香並不是一種木材,而是一類特殊的香樹「結」出的,混合了油脂(樹脂)成分和木質成分的固態凝聚物。而這類香樹的木材本身並無特殊的香味,而且木質較為鬆軟。據現在的研究,瑞香科沉香屬的幾種樹木,如馬來沉香樹、莞香樹、印度沉香樹等都可以形成沉香。
一般來說,沉香的密度越大,說明凝聚的樹脂越多,其質量也越好,所以古人常以能否沉水將沉香分為不同的級別:入水則沉者,名為「沉水」香;次之,半浮半沉者,名為「棧香」(棧,竹木所編之物),也稱「箋(音「煎」)香」、「弄水香」等;再次,稍稍入水而漂於水面的,名為「黃熟香」。
《楞嚴經》中香嚴童子因聞香悟道:「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沉水香名蓮華藏。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以燒之。香氣普燻閻浮提界。眾生聞者。離一切罪。戒品清淨。」
丁香取自桃金孃科植物丁子香樹的花蕾。丁子香樹並非中國北方多見的「丁香」,而是原產於南洋熱帶島嶼的一種香樹,也稱「洋丁香」,常高達10米以上,花蕾有黃、紫、粉紅各色,未開的花蕾曬乾後即呈紅棕色。除了花蕾和果實,其幹、枝、葉也可提煉丁香精油。我國多見的丁香樹為木犀科丁香屬植物,可生長在溫帶(甚至寒帶)地區,其花也有濃香,但精油含量遠低於熱帶地區的丁子香。
古代常用丁香「香口」,含在口中以「芬芳口辭」,蓋借公雞善鳴之意稱為「雞舌香」(一說是由於狀如雞舌)。又因丁香圓頭細身,狀如釘子,故也稱「丁子香」,「丁香」。
在《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圓滿成就品〉中,記載丁香及其合藥法,及佛、蓮華、金剛三部的眼藥真言。眼藥是密教者為除懈怠昏沉,於眼部所塗用之藥物。其材料中即有蘇嚕多、安膳那、澀砂蜜、龍腦香、華苃(華撥)、婆羅門桂,即丁香皮、得伽羅香粉末。
鬱金香屬球根植物,以根部的香味而聞名。鬱金的根乾燥、磨粉之後,再加入芳香劑,可以製成爽身粉,常為印度的婦女所使用。
《名義集》卷三中說:「恭矩磨,此雲鬱金。周禮春官,鬱人採取以酒。說文云:鬱金草之華,遠方所貢芳物,鬱人合而釀之,以降神也。宗廟用之。」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記載:「身塗諸香,所謂旃檀、鬱金也。」可知早在往昔,印度即常以鬱金為塗香。即使在今天,由於鬱金確實有殺菌作用,為了預防皮膚病,尤其為了預防春天流行的皰瘡,印度人常把鬱金與栴檀葉磨成泥狀,塗在孩子們的身上。
《陀羅尼集經》卷九中也記載,真言行者作壇時,塗壇所用的五種染料:白、黃、赤、青、黑五色的染料中也有鬱金。白色為粳米粉,黃色為鬱金末或黃土末,赤色為沙末、赤土末等,青色為青黛末、幹藍靛等,黑色則用墨末或炭末等。
龍腦香又名冰片,瑞腦。佛家依梵音譯為「羯布羅」、「羯婆羅」、「固布婆律」等。是龍腦香科植物中的龍腦香樹的樹脂凝結形成的一種近於白色的結晶體,古代謂之「龍腦」以示其珍貴。
天然龍腦晶體多形成於樹幹的裂縫中,體積小的為細碎的顆粒,大的多為薄片狀。以片大整齊、香氣濃鬱、無雜質者為佳。梅花樣的龍腦片,「狀如雲母,色如冰雪」者,為龍腦中的上品,古人稱之為「梅花腦」;品級差一些的,狀如米粒的碎顆粒,稱為「米腦」;晶體顆粒與木屑混在一起的,稱為「蒼腦」;不成晶體而成油狀的,則稱為「油腦」。
天然龍腦質地純淨,燻燃時不僅香氣濃鬱,而且煙氣甚小。
唐末《酉陽雜俎》卷十八說,龍腦香又名「固布婆律」:「其樹有肥有瘠,瘠者出龍腦香、肥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波斯斷其樹,剪取之,其膏於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入藥用有別法。」文中說,固布婆律樹,有肥沃的,也有貧瘠的,肥沃的產出婆律膏,貧瘠的產出則稱為龍腦香。在波斯常以剪斷樹枝的方法,來承取樹端的婆律膏。
在《新修本草》卷十三,也記載龍腦香的性狀:「龍腦香及膏香,味辛苦、微寒;一雲溫平無毒。主心腹邪氣,風溼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出婆律國。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淨者善。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可。雲合糯米炭(一作粳米炭)、相思子儲之,則不耗。膏主耳聾。樹形似杉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有云:若為蠱毒所害者取藥劫布羅(龍腦香也)和拙具羅香。各等分。以井華水一升。和煎取一升。於千眼像前咒一百八遍。服即差。
乳香是一種膠狀樹脂,從乳香樹(即薰陸香樹)中流出,其形狀和香氣頗為類似松脂,顏色略帶黃色。
乳香樹的複葉分裂成十對以上對生的鋸齒緣小葉。緣白色的花朵先端為粉紅色,開放如星星狀,生長在卵形小葉的軸上。葉片覆有很多腺點,加以處理時,會釋出舒爽的樹脂氣味。小葉片、小枝條的乳香樹可將蒸散作用減到最低,也因此能生長在最光禿的土地上、巖石坡及峽谷中。
乳香在古代非常珍貴,與黃金等價。中國大約自三國時傳入此香,現在許多印度或伊朗人常燒此香,用來清淨室內空氣。乳香整株植物都具芳香性,所供給的乳香可以製成神香,用於廟宇中焚燒。
在《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卷一中說,以白花散於四方曼荼羅之上,並燃酥燈四盞安於壇城四隅,焚燒沉香、乳香,求淨水飲用,則能消除諸病,誕壽百年,能解一切冤結,得妙音聲,獲得無礙辯才,生生常得宿命神通。如果將前所加持淨水,灑於王宮及自舍宅,乃至牛馬等所住之處,則能速得去除羅剎龍蛇等災難,常得一切龍天衛護,遠離一切怖畏。如果有病苦時,可以水灑頂,永得消除一切重病。
在《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十六中說,如果以酥蜜酪和合粳米作護摩,可以降伏夜叉,如果降伏幹闥婆,則用乳香作護摩,降伏餓鬼用吉祥香作護摩。若緊那羅用娑哩惹囉娑香作護摩。如果是為除一切各個種類的障礙災難,則以所用物八百作護摩,滿七日之後,障難即得除滅。
安息香又稱為幹陀囉樹香,因為當初是由安息國的商人傳到中國,所以稱為安息香。安息香是指由安息香樹所產生的脂汁塊。安息香除了作為香料之外,也可以入藥。不過,據說一般的安息香只是把安息香樹搗為碎粉,然後加混膠汁使其凝結成塊的香料。
酉陽雜俎廣動植木篇:「安息香樹,出波斯國,波斯呼為闢邪樹,長三丈,皮色黃黑,葉有四角,經冬不凋,二月開花,黃色黃心微碧,不結實。刻其樹皮,其膠如飴,名安息香。六七月堅凝,乃取之燒之,通神明,闢眾惡。」[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瑜伽略纂卷十一、玄應音義卷四、翻譯名義集卷三]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佛告阿難。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真實不虛。若欲請此菩薩來。咒拙具羅香三七遍燒菩薩即來。」(拙具羅香即安息香)
以上諸香各個微妙殊勝,但終究無法「遍聞十方」,且聽佛陀宣說「遍聞十方」的最上之香:
佛說戒香經
西天譯經三藏沙門法賢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爾時尊者阿難來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欲當啟問。唯願世尊為我解說。我見世間有三種香。所謂根香花香子香。此三種香遍一切處。有風而聞。無風亦聞。其香云何。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勿作是言。謂此三種之香。遍一切處有風而聞無風亦聞。此三種香有風無風遍一切處而非得聞。阿難。汝今欲聞普遍香者。應當諦聽。為汝宣說。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樂聞。唯願宣說。
佛告阿難。有風無風香遍十方者。世間若有近事男近事女。持佛淨戒行諸善法。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及不飲酒。是近事男近事女。如是戒香遍聞十方。而彼十方鹹皆稱讚。而作是言。於某城中有如是近事男女。持佛淨戒行諸善法。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及不飲酒等。具此戒法。是人獲如是之香。有風無風遍聞十方。鹹皆稱讚而得愛敬。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世間所有諸花果 乃至沉檀龍麝香
如是等香非遍聞 唯聞戒香遍一切
旃檀鬱金與蘇合 優缽羅並摩隸花
如是諸妙花香中 唯有戒香而最上
所有世間沉檀等 其香微少非遍聞
若人持佛淨戒香 諸天普聞皆愛敬
如是具足清淨戒 乃至常行諸善法
是人能解世間縛 所有諸魔常遠離
爾時尊者阿難及比丘眾。聞佛語已。歡喜信受。禮佛而退。
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自然普燻十方,如是才是真正最上之香!
以上諸妙香與眾共饗,祈見者聞者皆可得真實受益,皆得真香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圖文來源 ▍ 網絡資源
弘化書香 ▍ 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