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自殺九次而未死,鄭板橋自稱為其「門下走狗」

2020-12-13 明思宗

徐渭與楊慎、解縉並稱明代三才子,與楊慎、解縉相比,他的人生故事顯得更加奇異。他曾在詩中寫道「天下事苦無盡頭,到苦處休言苦極」,這個大才子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苦難,才會發出如此深沉悲涼之語?

徐渭的幼年是苦澀的。他是浙江紹興人,父親徐鏓曾任四川夔州府(今重慶市)同知(知府的副手)。雖說出身官宦家庭,但徐渭是父親與正妻的通房丫頭私通所生,在家中沒有地位。不到1歲,父親就死了,徐渭與生母在家中備受歧視。徐渭長到10歲時,生母被嫡母趕出了家門,母子分離,他內心苦悶至極。14歲時嫡母也死了,徐渭跟著同父異母的長兄生活,兩人年齡相差30多歲,感情淡漠,相處得非常不愉快,徐渭時時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內心十分悽苦。

徐渭沒有一個好出身,卻有一個好腦子。他天資聰穎,刻苦好學,10 多歲便曾模仿西漢大學者揚雄的漢賦寫下了《釋毀》一文,在當時引起轟動,徐渭也被人稱為神童。但沒想到的是,這個神童卻在讀書人必經之路——科舉路上遭遇了重創。徐渭20歲中了秀才之後,一直到他41歲,21年間先後參加了8次鄉試(省級統考),始終未能考中舉人,也就更無資格參加會試考取進士,失去了科舉入仕的機會,這成為他終生的傷痛和恥辱。要知道古時候科考就是讀書人的命,你再有才華、再能寫詩撰文,只要不中科舉,很難得到別人的真正認可。

徐渭書畫

不能科舉入仕,徐渭只能走一條別樣道路。他開設「一支堂」招收學童,靠教私塾餬口,同時開始研習王陽明的「心學」學說,研究兵法韜略。1554年,倭寇侵犯浙江沿海,紹興府成為兵火之地。徐渭參與了抗倭戰鬥,為官府出謀劃策,顯露了不凡的軍事才能,引起了浙江巡撫胡宗憲的注意。後來胡宗憲升任浙閩總督,在他多次力邀下,徐渭入其幕府當了幕僚。進幕府不久,徐渭就為胡宗憲創作了《進白鹿表》,受到了嘉靖帝的賞識,胡宗憲非常高興。其實徐渭很討厭寫這種拍馬屁的「青詞」,但為了使胡宗憲得到皇帝的支持,為了抗倭大計,徐渭還是違心寫了這段虛無縹緲、歌功頌德的文字。「違心」寫出的東西,都能讓皇帝看重,不能不說徐渭才華了得!

徐渭跟著胡宗憲幹得最漂亮的事,就是出奇謀擒獲了倭寇首領徐海,又從大局出發,招撫了海盜頭子汪直,對短暫平息倭寇之亂發揮了重大作用,徐渭因此被一些人稱為「東南第一軍師」。但後來汪直被視野狹隘的浙江巡按使王本固斬殺,倭寇群龍無首,禍亂又嚴重起來。跟著胡宗憲的幾年,是徐渭人生中難得的快意時刻,他的才識有了用武之地,放蕩不羈的性格也被寬容。徐渭經常和朋友在街頭小店喝酒,胡宗憲有急事找不到他,便深夜開著大門等待。徐渭回來往往喝得大醉,大聲叫嚷,胡宗憲總是哈哈一笑,不以為意,反而備上香茶,一起品茗議事。

徐渭的這種愜意時光沒有長久,隨著內閣首輔嚴嵩的倒臺,胡宗憲被牽連入獄,最終冤死獄中。徐渭的伯樂、靠山沒了,人生又陷入混沌和迷茫,而且他非常擔心胡宗憲一案牽連自己,整日憂心忡忡、坐臥不寧。重壓之下,徐渭的精神出問題了,按史書上說是「得了狂病」,自殺了9次,卻沒有死成。而且他自殺的手段駭人聽聞,用利斧擊破頭顱,「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又曾「以利錐錐入兩耳,深入寸許,竟不得死!」他在一次狂病發作中產生幻覺,以為繼妻張氏與人通姦,竟將張氏殺死,徐渭為此入獄服刑,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筆者認為徐渭的病類似今天說的「間歇性精神病」,是幼年生活悽苦、科舉失敗、事業難成等一連串因素給他帶來的心理創傷引發的。徐渭作為一代才子,精神活動高度發達,對外界的感知異常敏銳,是多愁善感和狂傲不羈的混合體,精神上容易失控。

在一些朋友的幫助下,徐渭在獄中服刑7年後被放出,當時他已經53歲。他先在杭州、南京、富春江等地遊歷,結交詩畫之友。而後受朋友之邀,北上塞外,參贊邊防事務。期間經戚繼光引薦,徐渭曾經到遼東拜會一代名將李成梁,並當了他兒子李如柏的老師。李成梁鎮守遼東30年,打得建州女真抬不起頭,史稱「其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他能讓兒子拜徐渭為師,說明徐渭的文武韜略確實不凡。李如松後來也成為軍中名將,為抗倭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從塞外回到家鄉後不久,徐渭受朋友張元忭之邀,又到京城從事文字編纂工作。歷經磨難、看透生死的徐渭更加狂放不羈,與恪守世俗禮法的張元忭發生了尖銳衝突。徐渭說「我就是殺了人該死,也不過脖子上挨一刀而已,現在你竟要對我千刀萬剮!」一氣之下,他辭職還鄉,從此不再介入官場事務,因為他實在受不了世俗禮法的約束,受不了官場的虛偽造作之氣!張元忭死後,重情重義的徐渭獨自前去祭奠這位恩人,撫棺慟哭,然後靜靜離開。

徐渭生命的最後10年是在紹興老家度過的。他文名很盛,靠變賣字畫為生,但他只願意賣給他看著順眼的人,若有他嫌惡的人來求字畫,就是給再多的錢,他也不願執筆。他刻意逃避上層圈子,遇到不願見的權貴人士來訪,他會手推柴門大叫:我不在!他常年處於獨居狀態,貧病交加,時常斷炊,為餬口把一生藏書變賣殆盡。別人都說他瘋癲狂悖,熟不知他用自己的真性情,活出了自己的模樣!1593年,徐渭在貧困潦倒中去世,終年73歲,死時身邊只有一條狗相伴,床上連一床蓆子都沒有。

徐渭死了,留給後人的不只有他的「苦」和「狂」,更有「苦」中熬出、「狂」中揮就的文藝精品。他的詩突破前人窠臼,抒發真情實感,對改變晚明詩風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散文潑辣機智,幽默多趣,一篇《自為墓志銘》光耀文壇;他創作雜劇集《四聲猿》,打破雜劇固定格式,促進了戲劇形式的多樣化;他的狂草氣勢磅礴,用筆突兀,具有強烈的個性風採,把明代書法引向了新的高峰;他的潑墨大寫意畫灑脫奔放,筆簡意賅,層次分明,虛實相生,在似與不似之間,營造出了一片廣闊的意象之美。他還將自己的書法技巧和筆法融於畫中,做到了書中有畫,畫中有書,展現出了精湛的藝術造詣。

徐渭對自己藝術作品的評價是「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但從後世評價看,其畫作的影響力最大。清代大畫家鄭板橋曾刻一印,自稱「青藤(徐渭號青藤道人)門下走狗」;近現代畫壇泰鬥齊白石願為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磨墨理紙」;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說:「紹興徐青藤,用筆之健,用墨之佳,三百年來,沒有人能趕上他。」

徐渭《荷蟹圖》

徐渭一生,天縱奇才,在文、武兩方面都取得了斐然成就,但就因「才不入考官之眼」,始終未能科考中第,踏入仕途,贏得世俗之人的肯定。他不是一個漠視功名的人,他非常渴望金榜題名、建功立業,要不然怎會經歷八次科考的磨難!個人尊嚴、價值在科考中得不到體現,一腔豪情無從施展,滿腔惆悵無從發洩,唯有傾瀉於詩文書畫創作中。所以他的詩、文、書、畫無不體現著恣肆汪洋、縱橫奇兀的特色,在現實中受壓抑的、得不到的,都在一字一詞、一撇一捺、酣暢潑墨中釋放了、得到了。可以說,徐渭的人生磨難造就了他的絕世才華,他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

相關焦點

  • 這位被譽為中國梵谷的藝術家緣何讓鄭板橋願意做其門下走狗?
    這位被譽為中國梵谷的藝術家緣何讓鄭板橋願意做其門下走狗?徐渭寫下文辭憤激的《自為墓志銘》後,拔下壁柱上的鐵釘擊入耳竅,流血如迸,醫治數月才痊癒,痊癒後又用椎擊腎囊,也未死。如此反覆,自殺竟有九次之多。關於藝術家與精神病的關係有著大量的史實:丟勒將有天賦的藝術家歸類為憂鬱症患者,將浪漫主義畫家稱為瘋子。
  • 中國最「瘋魔」的畫家:曾自殺七次,鄭板橋齊白石甘當走狗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鄭板橋特別喜歡徐渭的詩和書法,特意刻了一枚印,文曰:「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青藤」正是徐渭的號。後來人們又由鄭燮自輯的《板橋先生印冊》,一書中發現了一枚印章是鄭板橋委託一個叫吳於河的人雕刻的,印文曰「青藤門下牛馬走」,既有實物為證這件事並非杜撰,可見鄭板橋對徐渭推崇備至。
  • 徐渭的倒黴人生:八次科舉未中,九次自殺未成,貧困潦倒活到73歲
    然而,徐渭終其一生也只是個窮秀才,連舉人都沒有考上。這麼個大才子,為何屢考不中?原來,徐渭有一頭「攔路虎」,就是我們俗稱的「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 齊白石以他為楷模!
    他八次鄉試不售,不得已當顯官幕僚。因嚴嵩案被牽連至瘋,數度自殺未遂,又因精神錯亂殺妻入獄,受盡種種磨難,在窮病中黯然逝世。但不管在病中還是清醒之時,他每以書畫宣洩他憤世嫉俗的情懷,宣洩胸中的憤懣不平和對世間美好事物的嚮往。就像西方的梵谷一樣,精神有病卻腕底生春,留下的作品,成為人類不世的遺珍。
  • 鄭板橋是個怎樣的人?鄭板橋的趣聞軼事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人稱板橋先生,揚州八怪之一,是清朝著名的文人畫家。 鄭板橋這一輩子只畫蘭、竹、石這三樣東西,他曾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歷史上的鄭板橋是個幽默風趣、脾氣古怪的人,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鄭板橋的故事。
  • 《保齡球的意識流》:撇開王小波談他的「門下走狗」
    八九十年代的流行,其自有歷史原因,但現在對中國讀者而言,為什麼還充滿魅力?是王小波作品常青,還是當代文藝創作者缺乏那股精神?這個問題留給研究文學的人去論證。不管如何,王小波這個名字仿佛成為一個接頭暗號,在混雜的現實世界裡,他的讀者以此相互識別,在寂寞的呼應中形成「知己群」,這群人對外則自稱「王小波的門下走狗」。陸源也曾是其中一員。
  • 此人貴為九五之尊,梅開二度,卻至死不知其親生母親是誰
    無獨有偶,明代也有一個類似故事,此人也是皇帝,並且做了兩次皇帝,梅開二度,不過他要比宋仁宗要慘,臨死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卻不知自己的生身母親是誰,此人就是明英宗朱祁鎮。
  • 此人身陷大牢,李世民力排眾議將其釋放,後成為大唐開國功臣
    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古代不少開國皇帝,在皇位坐穩之後,都會對那些戰功赫赫的開國功臣下手,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人。而唐太宗李世民,雖不是開國皇帝,卻是一位難得的仁義之君,沒有因功高震主而除掉這些開國功臣,幾乎所有人都得以善終。
  • 鄭板橋的拳拳為民心
    一生命運多舛,顛沛流離而又飽讀詩書的成長之路,讓鄭板橋洞察世事,看透了世態炎涼,了解到社會底層民眾的境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為國為民。一個區區七品官,卻始終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銘記在心頭。在鄭板橋的詩書畫作品中,其思想境界和高風亮節流露無遺。單就其詩文來講,通俗易懂,立意高遠,有不少詩詞真實記錄了老百姓的生存狀況。
  • 鄭板橋作品欣賞
    鄭板橋(鄭燮)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 正陽門下——破爛侯
    此人是《正陽門下》一劇中最豁達之人,一生對錢財不甚看重,卻唯獨愛古玩,一生鍾愛。此人就是李光復老師扮演的「破爛侯」一角。「破爛侯」其人「破爛侯」是王爺的外孫子,其祖上傳下來不少好東西。如果碰到一個敗家子,肯定要把這些敗光的,但是破爛侯此人是個真正愛好古玩之人,寧可撿破爛也沒有出賣這些寶貝,並在他的一生中還在不停地收集古玩。
  • 鄭板橋醉畫竹影牆鄭板橋,是"
    鄭板橋醉畫竹影牆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五十歲起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他曾"開倉賑貸""捐廉代輸",引起了貪官汙吏、惡豪劣紳的不滿,被貶官後唯有賣畫維生。
  • 鄭板橋的書法歪斜不整,大小不一,布局別致,自稱為「六分半書」
    一提到鄭板橋這個名號,似乎我們都能夠聯想到他的墨竹,他筆下的竹子栩栩如生,生命力旺盛,或許很多人認識鄭板橋都是通過他的繪畫才有所了解的,甚至很多人也是通過四個字「難得糊塗」所熟知的,其實,鄭板橋不僅在繪畫上成就突出,而且在書法上、文學上都有所成就,這從他的定位就可以得知,他是清朝著名的繪畫大家
  • 自稱啟功「門下」,模仿啟功行書,幾乎亂真,為何被評東施效顰?
    今天就給大家一位學習啟功的高手,啟功的學生秦高忠,自稱啟功「門下」,模仿啟功行書,幾乎亂真。遺憾的是,很多朋友看了之後評價說:僅得其形,而無其神,東施效顰,沒啥意義。說了這么半天,秦高忠的書法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下圖就是秦高忠模仿啟功筆意寫成的作品,大家看一下,是不是有點啟功的意思?
  • 史上最疼的自殺:此人被日本人膜拜至今
    監督官和兩個介錯聽到發出一聲裂開的聲音,接著是兩次,三次,瑞山完成了從沒有人做到的三文字切腹,鮮血濺到了監督官的裙褲上。瑞山強忍劇痛將短刀放在膝蓋上,低頭俯下身,兩個介錯的刀從左右刺進他脅內,終於使他斷了氣,時年37歲。
  • 難得糊塗鄭板橋,畫作欣賞
    喜歡字畫的藏友估計是沒有不知道鄭板橋的,那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鄭板橋的畫作。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
  • 鄭板橋的這首《沁園春·恨》,讀過之後,才明白何為世間真狂放
    鄭板橋睥睨權貴,有些官宦想要買他的畫,鄭板橋理都不理。而鄭板橋在做官時,心繫百姓,發生了饑荒,鄭板橋不惜捐出自己的俸祿讓百姓們吃飽。在詩作與書法上,鄭板橋也有著非凡的造詣。可以這麼說,鄭板橋不僅是個才子,也是個狂士。下文要給諸位讀者帶來的詞,名為《沁園春·恨》。
  • 千古怪才鄭板橋:吃虧是福,難得糊塗
    其實鄭燮就是鄭板橋,鄭板橋就是鄭燮,燮是他的名,而板橋是他的號。在他的家鄉興化,臨近護城河邊的要道口上,有一座建於宋朝的木橋,當地人都稱之為「板橋」,幼時的他常在橋上玩耍駐足,古板橋於他而言,是深刻的童年回憶。後來他因為詩畫之才聞名天下,便取板橋二字為自己的號,自稱「板橋道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常以此落款,鄭板橋之名遂流傳開來。真名反而知者漸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