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喜歡用「豬頭三」罵人,似乎並無明確的意義,大概就罵人笨蛋,「壽頭」而已。猶如國罵「媽得屄」,上海話「娘格屄」一樣,不必非得與他人的母親做愛。中國古代敬畏神道和祖先,崇尚祭祀,國家,皇室的祭祀有太牢、少牢之分,太牢用牛,少牢用豬羊,而民間祭祀之用豬頭一具,雞一羽,魚一尾,合稱「豬頭三牲」。在滬語中,「牲」與「生」同音,念作san,而滬語俗語中有不少「藏尾語」,即取一成語中的前3字而打後一字,如「驪山老」 打「母」,指母親。「落果老」打「鼠」,滬語問白作ci,喻「痴」等,這個「豬頭三」就歇「生」,即初來上海對城市生活不熟悉的而呆頭呆腦,容易上當受騙的人。姚公鶴《上海閒話》中也是這樣解釋的—「有所謂『豬頭三』者,此系歇後語,下藏一『牲』字。『牲』與『生』同音,蓋凡來上海者,無不以老上海自居,而以初來為可恥,故凡罵人『豬頭三』者,並非不堪之語,不過言其『生』耳。然習俗相沿,今則 視為奇恥極辱之罵人語矣。」
上海語常自嘲「有吃勿吃豬頭三」,「有拿勿拿豬頭三」,人家請你吃你拒絕,人家送禮你也不收,這種行為讓人也叫「豬頭三」,從某種意義上講,「豬頭三」不一定是「奇恥極辱之罵人語矣」。
滬語又有「豬頭肉三不精」之境,上海人把肥肉講作「壯」,瘦肉講作「精」,豬肉身上,腿上之肉是肥瘦分明的,而豬頭上的肉一般分作三部分,一是鼻肉,一是面頰(上海人叫作馬面),一是耳朵(又叫作「順風」),肉質均介於精肥之間,即講具多精肉而不精,講具是肥肉而不肥,於是稱「三勿精」,而滬語又以「精」喻精通,如門檻精,人精怪等,這「豬頭肉三勿精」與「三腳貓」近義,比喻好像什麼都懂一點,而沒有一門是精通的。
三腳貓的來歷
「三腳貓」 也是滬語的口語常用語,通常喻對某些技藝略知一二但並不精通的人。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但後生須得人,不可大意,隨便令三腳貓郎中為之。」
關於「三腳貓」之來原,沒有固定確切的解釋,有人以為是「三顧茅廬」之藏尾語,以「三顧茅」歇「驢(廬)」上海方言「驢」與「廬」諧音,而驢又被視為笨蛋,後來「三顧茅」又被比作「三腳貓」,似乎也講得通。
也有人以為,上海縣城東門外就是黃浦江碼頭,經常有船泊在碼頭上,泊岸是船員就將有三隻腳的鐵錨扔到岸上,碼頭也是賣藝人最集中的地區,他們會用白粉在地上畫出一個圈,開始大聲的吆喝,吸引人來圍觀,然後進入賣藝,舞刀弄槍賣拳頭最後就推銷祖傳秘方配製的狗皮膏藥,也有圍觀者會對藝人講:「如你把邊上的『三腳貓』舉過頭頂,我就買你的狗皮膏藥。」,但那些江湖藝人並不是霍元甲,幾乎沒人能把「三腳貓」舉起來,於是人們嘲笑江湖藝人為「三腳貓」,後比作「三腳貓」,此說此前說有趣的多,合理的多。
薛理勇
不過,我認為「三腳貓」可能另有出典。現在,城市生活中把貓視為寵物,以品種,品相,乖巧,機靈作為談判貓優劣之標準,而過去,養貓的目的以捕鼠能力為標準,「不管黑貓白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貓的叫聲為「妙」,而「妙」的常用之意就是「好」,滬語又有「會捉老蟲(滬語稱鼠為「老蟲」)貓勿叫」,即喜捕鼠的貓不必不停地「妙妙」叫,而在馬路上劃線為牢,不斷拍打胸部大腿的江湖藝人不停地為自己叫好,喊「妙」,但他們到底有多少本事,圍觀者心知肚明,就把這些對武藝略知一二而根本不精通的江湖藝人叫作「三腳貓」,試想,一隻只有三隻腳的貓,它「妙妙」叫得再響,能當一隻善於捕鼠的好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