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站式)中醫理論詮釋
中醫認為,導引養生功十二法是把導引與養生、肢體鍛鍊與精神修養融為一體的功法,具有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本文旨在運用中醫基礎理論對健身氣功•導引養生功十二法(站式)及健身效應進行詮釋。
預備勢
本式能起到專一精神,調動內氣的作用。
並步站立,周身放鬆。《素問》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所以放鬆有利於體內氣機正常有序的升、降、出、入,給體內氣機創造一個穩態的內部環境。
兩眼輕閉或平視前方,目方不亂視可使心神內斂。舌抵上顎,上下牙齒相合,交通任督二脈,有利於自身氣機更好的運轉。默念練功口訣,目的是「安定、止息慮雜念」,也是自己給自己組一個寧靜平和的場,使自己與其融合,從不練功狀態通過調身調心使之進入精神專一境界。兩手疊於丹田有利於把意念與氣收回到丹田,使其不外放,進而更快地進入練功狀態。
第一式 乾元啟運
本式具有生發肝氣,攝納腎氣,疏通上肢經絡的作用。
隨著吸氣,提肛收腹。提會陰是指封閉下面竅門防止真氣外洩,是一種回春術,有延緩衰老之效,也可以使呼吸能下達下焦進入腎中,中醫認為「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此法有助於治療腎不納氣之虛喘證。《素問·刺禁論》曰:「肝生於左。」隨著兩臂的上升眼看左掌,可以調動下焦氣機,從左升起,起到滋水涵木的作用。
兩臂內旋,可以加強對神經、骨骼、肌肉、關節的刺激,中醫理論認為有規律地旋臂,可以加強對手部各條經脈上五腧穴的刺激,進而有利於加強心經、心包經、肺經和與其相表裡的小腸經、三焦經、大腸經的經氣的流通,因此有助於收到強心益肺、潤腸化結、通調三焦的效果。意守丹田,便於啟動丹田中的氣機,也便於排除雜念,淨化大腦,又有助於補中益氣,扶正培本,進而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
第二式 雙魚懸閣
本式有強腰固腎,補益肺氣的作用。
《素問·脈要精微論》:「腰者,腎之府。」中醫理論認為腎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生長發育之源,同時腎主水、主納氣。本式以腰為軸帶動身體旋轉,可起到強腰固腎的作用,從而增強機體功能。
兩臂的內旋外旋,可以對手部穴位進行刺激,對肺經、心包經、大腸經、心經、三焦經、小腸經的經氣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太淵為手太陰肺經的原穴,中醫理論認為原穴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捻太淵穴,可強化肺經氣機的流動,起到預防和治療肺部疾病的效果。第三式 老驥伏櫪
本式具有補益心肺,清心降火的作用。
本式握拳時中衝摳勞宮,可達到「以指代針」刺激穴位的目的。祖國醫學認為中衝和勞宮是心包經上的穴位,而心包經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其他病證,勞宮五行屬火,因此,中衝點摳勞宮有助於清心降火,有益於提高心功能,對高血壓、冠心病有一定緩解效果。曲腕成勾手和疊腕、卷指的動作對太淵、大陵、神門有按摩作用,對心肺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相表裡,少商與商陽相接,可使兩經經氣更好的交通,進而加快新陳代謝,舒張血管、加強血液循環,可防治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疾病。
第四式 紀昌貫蝨
本式具有寬胸理氣,交通心腎,開竅醒神的作用。
本式拉弓射箭有助於舒胸暢氣,調和心肺,利心肺之氣,充分發揮「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胸中宗氣充沛,則全身之氣升降調和,臟腑氣化活動旺盛,使整個機能狀態也得以向有利的方面發展。
中醫學認為: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心湧泉穴止於俞府穴。湧泉穴屬足少陰腎經之井穴,其解剖位置有別於其他井穴,是心腎兩經的相接點。因此,腳跟側蹬捻動湧泉,就是要激活腎經的源頭,激發腎經之經氣,滋陰補腎、固腎壯腰。腎主骨生髓,腦為髓竅,腦髓充則思維清晰,反應靈活。
另外湧泉為開竅醒神、交濟心腎之穴。實火熾盛能釜底抽薪,虛火上炎可壯水制火,故此穴常用於治療與心腎有關的肺、心、肝、腦病及咽喉、舌等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其他病證。
第五式 躬身撣靴
本式有疏通督脈,溫補腎陽的作用。
本式主要是以人體前躬為主,作用於腰部和貫脊屬腎的督脈。中醫經絡學認為,督脈屬於奇經八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帶處。督脈起一身之陽氣,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經氣血。督脈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的生殖機能。人體前躬是對脊柱和督脈的鍛鍊刺激,對全身陽經的氣血起一定的調節作用,也有助於滋養腎陰、溫補腎陽、納氣歸腎、固腎狀腰、健腦增智。
第六式 犀牛望月
本有疏通頸腰部經絡,暢通三焦的作用。
本式通過頸部的扭轉運動,能疏通頸部經絡,使清陽得升,濡養腦部,從而達到提神的效果,又能預防頸椎病。以腰帶動兩臂旋轉,既能起到強腰的作用,又能牽拉機體兩側經脈,還可以按摩五臟六腑,增加平衡感,保持脊柱、關節靈活。同時,兩臂旋轉,能暢通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有助於強心益肺,通調三焦,潤腸化結。
第七式 芙蓉出水
本式有強腰膝,益肺腎的功效。
中醫理論認為腎主腰膝,兩腿下蹲成盤根步,能疏通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有助於和胃健脾、疏肝利膽、固腎壯腰。《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也,當取十二原穴。」翹腕,可對腕上的原穴進行刺激按摩,對心肺疾病的康復有一定療效。同時配合手掌上託下落,發呬字音,能增加的氣機的升降,有助於肺氣的宣發肅降。
第八式 金雞報曉
本式有調理腎臟,疏導三焦的功效。
本式腳跟拔起,壓迫湧泉,有助於激發、啟動足少陰腎經的經氣,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兩掌成勾上擺,變掌下按時,刺激手三陰經、手三陽經的井穴,可通經活絡,頤養心肺,疏導三焦。
根據中醫陰陽、五行及髒象理論,「噓、呵、呼、呬、吹、嘻」六字分別與肝、心、脾、肺、腎、三焦相對應。呼氣時輕吐「吹」音,有洩出腎之濁氣,調理腎臟功能的作用。
第九式 平沙落雁
本式有交通心腎,清心安神的作用。
中醫認為勞宮位於心包經。意守勞宮,有助於通調心包經經氣,有舒緩心臟的作用。兩腿屈伸、下蹲盤根,有助於暢通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提高脾胃肝膽腎膀胱的機能。同時身體起落,可以使心氣下降,達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效果。
根據《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所載的「呼吸六字訣」「心配屬呵腎屬吹……」可知,「呵」音與心相配屬的。又根據《修齡要指》中《延年六字總訣》所說「心源煩躁急須呵,此法通神更莫過。喉內口瘡並熱痛,依之目下自安和」可知,吐「呵」音可起到清心安神的作用。
第十式 雲端白鶴
本式有暢通三焦,滋陰補腎,健脾和胃功效。
腳趾上蹺,壓迫足少陰腎經井穴湧泉,有助於激發啟動腎經經氣,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大包屬足太陰脾經,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合谷捻大包,有助於潤腸化結,和胃健脾的作用。《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素問·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兩手頭上抖腕亮掌,有助於激發手少陽三焦經經氣,達到通調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
中醫理論認為,「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即所出為「井」。而井穴又是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分別交匯之處,即手三陰止於手指端,手三陽起於手指端,足三陰起於足趾端,足三陽止於足趾端。疊腕、卷指、彈甲為有節奏地活動手指和足趾,既有利於啟動、激發全身經絡的氣機,使其暢通,促使氣血周流,收到「通則不痛」的效果,又有利於維護機體陰陽左右平衡,從而實現「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十一式 鳳凰來儀
本式有發動真氣,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
轉身旋臂,有助於暢通任督及手三陰,手三陽經脈。中醫理論認為,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某一臟腑的病變,往往反應於該經的原穴上,「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說明原穴對防治內臟疾病起到重要的作用。手腕、腳踝為原穴所在之處,曲腕成勾手,上步時繃腳,落步時勾腳,對手足三陰,手三陽經之井穴、原穴產生良性刺激,有助於改善各臟腑的功能。吐「呼」音,洩出脾胃之濁氣,有和胃健脾,發動真氣的作用。
第十二式 氣息歸元
本式有引氣歸原,培補元氣的作用。
「關元」,位於任脈之上,它是足三陰經於任脈的交匯穴,又是小腸的募穴。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處,古稱玄關。它就像人身體的一個閥門,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不洩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人身上元陰、元陽的交匯之處,也是元氣的關隘,所以叫"關元",是我們固氣保健的要穴。集中精神,意守採氣歸關元。兩掌內收回抱,引氣歸關元,有助於補中氣、壯元氣、滋養臟腑、平調陰陽。
收勢
本式有滋補腎精的作用。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化液……腎為唾」。清張志聰註解說:「腎絡上貫膈入肺,上循喉嚨夾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是指腎臟之液,通過腎經,達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乃為唾。精神集中,意守金津玉液,待口中津滿,而後咽下,有補養腎精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