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應該貫穿整個生活,尤其是在家庭中創造條件。 儘量多的給予「習得「的機會而非」教「。和孩子建一片菜園吧,有果實,有蔬菜,有蜜蜂有蝴蝶,還有青蛙和小青蟲。在這裡感受到生命的成長,時間的變化。 也是「食育」體系的一個環節。大自然中能量的相互制衡。 「共榮作物」是模擬大自然本就設計好的生物共生關係。 不噴農藥大豐收,靠的就是「神隊友」
共榮作物栽培法,即間作、混作或多作等耕作方式,是利用作物與作物生長間所產生之各式關係,來形成一種生態的生長環境,利用植物間的相生相剋作,使主作物無需依賴化肥或農藥,一樣可以達到促進生長、防除病蟲害的目的。
每種作物的形態、生長周期、所利用的營養空間皆不同,如妥善組合不同的作物一起生長,不僅不會浪費環境資源反而會增產。
例如芹菜與韭菜因形態不同,所以間作時,韭菜一直可享有充足之陽光而筆直的向上生長,不受芹菜影響;不斷草與菜豆因根群生長深度互異,所以間作時,彼此由不同的土層中吸取營養來生長,不會有競爭養分的情形出現;萵苣與羊角豆間作時,因羊角豆生長較慢,所以可先讓萵苣有充分的空間生長,當它收穫後,羊角豆正好接著利用空間來成長,而達到充分利用空間之目的;而金蓮花與甘藍、胡瓜、西紅柿、胡蘿蔔、果樹等間作時,可促進各種主作物之生長;另外深根作物如與淺根作物一起栽植時,也可將深層土壤中的養分吸至表層土壤中來供淺根作物利用。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本身會發散出強烈的香辛氣味,使得昆蟲或線蟲不敢靠近,因而有防治之效果,譬如大蒜、除蟲菊、薄荷、雛菊、萬壽菊、香草、艾菊等皆是,可稱為拮抗植物。
將這類植物與其他作物間作或混作時,就可以發揮擊退病蟲害之效果。其應用實例有,當萬壽菊、孔雀草與其他作物間作時,因其根部會分泌抑制北方根腐線蟲之物質,所以對其他作物而言,有防治線蟲之功效;又如芸苔屬作物根部皆會分泌橄欖油,可中和酸性土壤,進而抑制線蟲繁殖,所以對其他作物來說,也有防治線蟲的效果;另外大蒜、韭菜、洋蔥的氣味對果樹之害蟲亦有擊退效果;紅洋蔥種於桃樹旁,可使周圍之蘚苔生長減少,而種於蘋果樹旁,則可防治蚜蟲之為害。
當兩種或以上之植物一起生長時,利用副作物來誘引主作物的害蟲寄生,使之分散主作物之昆蟲為害,或者以害蟲天敵之食源植物做為副作物,來增加天敵族群數量,以減低害蟲的為害程度,稱為誘引法。
例如在棉花田旁種植苜蓿可減輕金龜子之為害;大豆田邊種植百日草、白玫瑰、萬壽菊時,可吸引豆金龜子停留而減少大豆的損失。
綜合應用上述的各式原理來進行農業生產,即是共榮作物之栽培法,主要分為間作法與混作法兩種,作法雖然不同,但各有長處。
(一)間作法(intercropping)
通常間作的結果會使作物生長良好,害蟲為害減少,產品風味佳且營養豐富。將一期作水稻與甘薯、瓜類、毛豆、甘蔗、茭白、葡萄等間作,而二期作水稻則與豌豆、大豆、西紅柿、馬鈴薯、葉菜類等間作。不限施行於稻田中,其他旱作作物田亦可,例如小麥與玉米、甘薯、綠肥等套作。其他單期作與旱地的間作栽培更是五花八門,隨著各地氣候環境、土質而有不同的作物組合。
(二)混作法(mixed cropping)
混作是指組合兩種或以上之不同作物分區栽植在一起,結果不但不影響彼此之生長且能促進彼此營養成分之吸收。
在自然環境中的森林各種作物混雜生長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單作栽植時,集約種植同一種作物,往往易發散出強烈的化學物質,讓昆蟲知道有它的存在,反而易引起病蟲為害;但是混作時,因每區種植數量少或位置分散,所發出的誘蟲物質較單作弱,所以就不易發生病蟲為害;有時則是因主作物周圍的副作物會產生抗蟲物質,連帶著使昆蟲繁殖受抑制或不喜靠近,而達到防病蟲之效果。
在間作或混作系統中,所有的作物可分為主作物與副作物兩類,如組合栽植後,對主作物及副作物本身生長皆有益時,這些副作物就稱為主作物之合宜的共榮作物(synergistic crop);如組合只對主作物有利,由副作物負責來擊退或誘引主作物害蟲時,這些副作物即稱為有益作物。不論是共榮作物或是有益作物,對主作物而言,都是些運用自然法則以提高土壤中有效養分或防治病蟲害的對策,使主作物無需依賴化肥或農藥,一樣可以達到促進生長、防除病蟲害的目的。
因此對自然農法而言,這種充分利用作物與作物間之關係,以使空間、營養及日光等因素能與作物生長配合利用或減少病蟲為害的耕作體制,實為可行之方式之一。以下將就有益作物與共榮作物兩類來討論。
一般香草類的作物都是優秀的隊友
生態鏈中有益作物
有益作物和共榮作物
大自然早就設計好了完美的生態鏈,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照樣可以大豐收。 保持作物多樣性,讓植物動物間的相生相剋達到一個平衡。
0-6歲是兒童語言習得黃金期,用合適的資源,給孩子創造語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