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綠色食品冬瓜大棚栽培技術規範及應用
楊興娟等
常德華冠食品有限公司集冬瓜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 2017 年以來開始探索提質增效新模式, 集成了綠色食品冬瓜大棚栽培技術規範, 利用大棚使冬瓜上市期提前或延後, 做到周年上市, 同時控制產品質量, 力爭打造綠色食品, 對帶動安鄉縣冬瓜產業發展做出較大貢獻。
1 技術應用概況及效益
1.1 應用規模
華冠食品有限公司在安全鄉志中村流轉土地 66.7 hm 2 種植冬瓜, 其中 33.3 hm 2 為大棚種植。通過「企業+合作社」模式輻射帶動安鄉縣紅利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安鄉縣潤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種植大棚冬瓜 53.3 hm 2 。採用統一投入品、統一集約化育苗、統一田間管理、統一調配銷售的方式, 讓冬瓜產業煥發生機 。
1.2 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顯著。共有大棚綠色冬瓜 86.7 hm 2 , 每公頃產量 90 T 左右, 銷售價格較常規種植高出 300元/d, 年新增產值 234 萬元。
社會效益突出。大棚冬瓜種植每公頃用工約 75 個, 價值約 9 000 元, 合計每年為農戶發放工資 78萬元左右, 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其中帶動貧困戶 76 戶脫貧。生態效益明顯。此栽培方式施用優質有機肥作為基肥, 追肥採用水肥一體化方式, 減少化肥用量30%以上, 採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減少農藥施用量 25%以上, 有效從源頭控制面源汙染, 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 技術規範
本技術用於規範常德華冠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冠公司)下屬所有冬瓜基地或訂單基地綠色食品冬瓜大棚栽培, 安鄉縣其他蔬菜基地可參照執行。
2.1 高標準建園
2.1.1 產地環境
產地環境應符合 NY/T 391-2013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的規定; 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較低處建立基地; 冬瓜忌與葫蘆科作物連作, 前茬最好為水稻或豆科作物 。
2.1.2 大棚建設
大棚建設質量符合 GB/T 51057-2015 種植塑料大棚工程技術規範 。選用跨度 8 m、長度 45 m 的鋼架大棚, 鋼管規格為Φ25 mm 或Φ32 mm 的熱鍍鋅鋼管, 鋼管質量應符合 GB/T 6728-2017 結構用冷彎空心型鋼的標準, 拱杆間距 0.8~1 m, 3 條拉杆, 2 條卡槽, 大棚頂高 2.8~3.2 m, 肩高 1.5 m, 通風口、棚頭門安裝防蟲網, 棚膜選用優質長壽無滴膜 。所有大棚南北走向, 平行排列, 棚周圍挖好排水溝, 配備水源、泵站、配肥系統、滴灌管道等灌溉設施, 完善機耕道路、電路等基礎設施。
2.2 培育優質壯苗
2.2.1 種子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 應選用抗性好、商品性佳的優良品種。華冠公司所有基地統一使用湖南興蔬種業有限公司的墨地龍冬瓜品種 。
2.2.2 茬口安排
早春大棚栽培於 1 月中下旬~2 月上旬播種, 秋延大棚栽培於 6 月下旬~7 月初播種。
2.2.3 育苗場地準備
採用大棚育苗, 播種前 15 d 採用高溫悶棚的方法對育苗設施及苗床進行消毒, 播種前 1~2 天通風降溼。備好 50 孔穴盤、蔬菜育苗專用基質、遮陽網、小拱拱架、地膜等。早春育苗苗床上需要鋪設地熱線並備好控溫儀。
2.2.4 種子處理
將種子在 55 ℃溫水中浸泡約 15 min 進行溫湯消毒, 消毒過程中不斷攪拌以防種子燙傷。消毒後將種子撈入 30 ℃左右的水中, 再繼續浸泡 8~10 h, 然後把浸好的種子撈出, 清洗數次, 稍加晾乾表皮,待不粘手時, 用紗布包好, 置入 30~31 ℃的恆溫箱中, 每天翻動清洗一次, 4~5 d 後, 大部分種子露白時, 即可播種。
2.2.5 播種
播種時將基質拌水至手抓成坨, 裝入穴盤後壓出播種孔, 每孔播1粒種子, 然後覆蓋1 cm左右的基質, 澆透水、覆地膜, 整齊排放到苗床上。每 667 m 2 用種量 150~200 g。早春宜晴天上午播種。如果使用小拱棚育苗, 晴熱天氣應適時遮陽, 防止種芽或種苗被高溫燙傷。
2.2.6 苗期管理
出苗前保溫、保溼, 50%左右出苗後去掉地膜, 適當降低苗床溼度。苗期水分見幹見溼, 移栽前 7 d左右控水煉苗。育苗專用基質所含養分足夠滿足冬瓜苗期需要, 所以苗期一般不需追肥, 可視情況適當葉面補充磷鉀肥以提高抗性。注意預防猝倒病、立枯病等苗期病害。
2.3 適時適密移栽
2.3.1 大田準備
每 667 m 2 大棚內施優質商品有機肥 1 000 kg、生物菌肥 50 kg、硫酸鉀 15 kg, 整平後起壟, 壟寬包溝 2.1 m, 壟高 30~35 cm, 南北走向。栽培行鋪設滴灌帶, 覆 1 m 寬地膜, 以便肥水一體化管理 。
2.3.2 適時移栽
秧苗 3 葉 1 心至 5 葉 1 心即可移栽, 株距 0.5~0.6 m, 每 667 m 2 定植 600 株左右, 移栽後要及時澆足定根水。
2.4 科學田間管理
2.4.1 肥水管理
移栽後每 667 m 2 用 45%氮磷鉀複合肥 5~7 kg 潑施, 座瓜後每 667 m 2 隨滴灌施用水溶性生物菌肥
1 kg、45%水溶性複合肥 8~10 kg, 以後每採收 1 批瓜以後追施 1 次。結合防病, 葉面追施磷酸二氫鉀及胺基酸葉面肥, 每 15 d 左右 1 次。
2.4.2 植株調整
冬瓜定植後,選留主蔓和兩個粗壯側蔓, 其他側蔓全部去掉。10 節前後避開雌花節壓蔓, 使 1 主 2側分布均勻, 以後每隔 6~7 節壓蔓 1 次。主蔓結瓜為主, 每株選留 2~3 個瓜。
2.4.3 中耕除草
要及時中耕鬆土, 增強土壤透氣性, 促進緩苗和新根發生, 在中耕鬆土過程中, 不要傷根和折斷莖葉。結合中耕鬆土, 清除田間雜草, 保持田間清潔, 改善田間環境, 提高通風透光能力, 減輕病蟲發生與危害。
2.5 病蟲綠色防控
堅持預防為主, 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及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
2.5.1 農業防治
選用高抗品種, 提升自身抗性; 與非瓜類作物實行 3 年以上輪作, 有條件的地塊應實行水旱輪作;加強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 膜下滴灌, 及時清除病葉、病株, 改善通風條件, 減少病蟲滋生空間。科學施肥, 增施有機肥, 補充生物菌肥, 改善土壤環境。
2.5.2 物理防治
田間用黃色板誘殺蚜蟲等, 黃板規格 25×40 cm, 每 667 m 2 懸掛 30~40 塊; 利用殺蟲燈誘殺害蟲,每 3.3 hm 2 懸掛 1 盞頻振式殺蟲燈。
2.5.3 藥劑防治
冬瓜蟲害主要有蚜蟲、黃守瓜等, 可採用魚藤酮、天然除蟲菊素、菸鹼素等防治, 必要時有限度地使用部分有機合成農藥, 例如氯蟲苯甲醯胺、甲維鹽等低毒農藥, 但每種農藥全生育期使用次數不能超過 1 次, 應按 GB4285、GB8321 的要求執行。冬瓜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疫病、霜黴病、炭疽病等, 可採用氫氧化銅、波爾多液、大蒜素等防治, 必要時有限度的使用高效低毒殺菌劑, 執行標準同蟲害防治。
2.6 強化質量監管
2.6.1 採收及保鮮
早春栽培達到商品要求, 即冬瓜絨毛減少、稀疏, 光澤度呈現, 果皮增厚, 顏色變深時即可採收, 儘量早採上市; 秋延栽培視市場價格將瓜留在藤上以達到保鮮效果, 中後期可在棚內支小拱棚, 採用雙膜或三膜覆蓋保溫, 待露天冬瓜基本銷售完畢、價格走高時進行採收、銷售。
2.6.2 產品檢測分級
按照大小、瓜型、清潔度等進行分級。隨機抽取冬瓜進行檢測, 檢測各項指標均能達到國家食品衛生標準後方可出園銷售。
2.6.3 規範生產記錄
統一印製田間生產檔案, 並發放至各基地和訂單農戶。建立田間檔案, 及時記載產地環境條件、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農產品上市等情況, 作為備查資料。
2.6.4 田間廢棄物無害化處理
將病蟲雜草、病蟲老葉等帶出菜園, 並灑石灰後深埋或充分堆漚; 將塑膠袋(瓶)、農藥空瓶、地膜、廢棄遮陽網等統一收集處理。
2.7 引用資料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準, 然而, 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準。GB4285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T8321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所有部分); NY/T 391-2013 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的規定; GB/T16715.1-1996 瓜菜作物種子瓜類; NY/T 394-2013 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GB/T 51057-2015 種植塑料大棚工程技術規範; GB/T 6728-2017 結構用冷彎空心型鋼。
3 冬瓜產業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3.1 勞動力不足日益凸顯
目前務農的主力大多是 55~70 歲的老人, 規模較大的蔬菜基地經常出現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冬瓜雖然屬於用工較少的蔬菜, 單每 667 m 2 的採收、上車用工也需 4 個左右, 且勞動強度較大, 隨著時間推移, 勞動力不足現象會更加頻繁。今後將開發採收、裝車機械, 以減少勞動強度和用工量。
3.2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土地流轉的推進, 全國蔬菜種植面積呈增加趨勢,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必須採取措施增加競爭力。常德華冠食品有限公司計劃在種植早春和秋延冬瓜、錯峰上市的基礎上, 將冬瓜及其加工產品申報綠色食品, 實現品牌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