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裡面講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其實這就是在告訴人們,養生之道要根據自身的體質來制定不同的方案,比如易熱體質者,當以寒藥涼之,易虛體質者,當以補益之藥養之。
然而現代人們對於養生知識所知甚少,往往都是一味的跟風滋補,認為只有多多補益方能有益健康,事實上這種思想並不正確。就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而言,一般人很少會出現虛證,更多的反而是實熱之證,此時若還是一味的熱補,可以說是弊大於利!
在諸多的中醫養生良藥之中,我們只有學習了藥性,了解的諸藥的功效,然後根據自己的體質進行合理的選擇和搭配,才能起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比如這味叫做「葶藶子」的藥材,就是一味值得被人們學習並了解的中醫良藥。中藥葶藶子取自植物播娘蒿或者獨行菜的種子,它的顏色偏於紅黃,而且顆粒較為細小就如同金沙一般。但是此物的藥用價值卻非常好,專能瀉肺熱而平喘止咳、除溼氣而消一身水腫。
在古代的中藥典籍《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裡面記載到,中藥葶藶子其質地潤滑而味香,「專瀉肺水,肺乃水之上源,故能瀉肺且利水除溼」。如今人們根據古人的經驗,則認為中藥葶藶子乃是味辛且苦之藥,其性大寒,入藥最能瀉肺平喘止咳、除溼利水消腫。
1、中藥葶藶子瀉肺熱而平喘止咳的作用。
葶藶子屬於藥性大寒之物,故而服之最能清熱,而其味辛可散,味苦能降下,入肺經則能起到較好的清解肺熱、宣散肺氣、降化痰飲的作用。
古人在緩解肺熱咳喘、痰飲咳喘,甚至咳喘較為嚴重而難以坐臥的時間,就單用一味葶藶子即可緩解。但是中醫又覺得葶藶子乃是大寒之物,單用難免有傷身之弊,故而使用的時間多會同大棗同用,既能祛邪以止咳,又不至於耗損體內之正氣。
現代用葶藶子緩解咳喘之症的時間則多入複方使用,如肺熱積聚已久而導致的肺癰、咯血等病,則可以用葶藶子配伍貝母、桔梗、薏米、甘草、生薑等藥材同用,其清肺熱、排痰膿、止咳喘的作用是較好的。
2、中藥葶藶子除溼氣而消一身水腫的作用。
中醫裡面有「肺為水之上源,通調一身水道」的說法,意思就是說肺有管理人體一身水液疏洩排布的作用,若是肺失宣降,則會影響到體內水液的運化,進而導致溼邪內阻,出現水腫之症。
而中藥葶藶子入藥則能宣發肺氣、通達水道,對於水溼停滯之症則有很好的疏解之功。比如古人在緩解一些水溼內停於胸腹引起的脘腹水腫、脹滿等情況,就常用葶藶子和椒目、防己等藥同用,其效甚佳。
而對於其它常見的體內水溼較重引起的小便不暢、皮膚水腫、胸脅滿悶等情況,則還可以用葶藶子和茯苓、大腹皮、厚樸、大黃、杏仁等藥材同用,其除溼消腫、緩解脹滿的作用也是較好的。
而至於葶藶子的入藥劑量醫者則有不同的說法,葶藶子常規的使用量一般在10g左右,而一些善於運用葶藶子的醫者甚至會用到上百克,這當然是需要醫者有把握的情況下才能下藥。
此外,對於葶藶子入藥是否保需要「包煎」醫者的說法也不是很統一。古人之所以認為葶藶子需要包煎是因為此物過於細小,容易粘鍋或者混入藥液不易分離,但現代研究發現直接煎煮的話其有效成分溶出率更高,而且現代人們的過濾工具也較為精密,所以更建議大家直接將其入藥煎煮,喝藥的時間只需過濾乾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