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說到養生,每每都會提到除溼氣。
溼邪因其具有粘滯難除的特性,所以人們常說「一溼百病生」。生活中人們為了除溼也可以說是煞費心機,或是拔罐除溼、或是喝養生茶除溼,但是很多時間成效甚小。
其實在中醫裡面還有很多不被我們眾人熟知的除溼良藥,今天就和朋友們介紹一味功善除溼的中藥材,可以說在諸多能夠除溼的良藥之中,除溼之效無出其右,它就是中藥裡面的「豬苓」。
此藥之所以名為豬苓,和它的外貌有一定的關係。豬苓外皮漆黑,呈現出不規則的塊狀,就如同零落的豬糞一般,故而古人形象地稱之為豬苓。
豬苓名字聽起來雖然不算文雅,但是其除溼之效是非常顯著的。《神農本草經》之中介紹的豬苓的時間就說此物最能「利水道、除內溼」,而後歷代的醫者對豬苓的除溼利水之效也是頗為認可的。
直至今日,豬苓在中醫裡面依舊是一味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除溼良藥,甚至可以說在除溼利水之效方面,無出其右者。
1、溼邪導致的皮膚水腫,豬苓可有效緩解。
體內溼邪停滯的時間,我們會明顯地發現自己的皮膚出現浮腫的現象。尤其是當我們在剛睡醒的時間,眼睛周邊、腳膝部位水腫特別明顯,而豬苓在「除溼利溼而消腫」方面的功效是頗為有效的。
中醫裡面認為豬苓在消除溼氣水腫方面的功效是非常強大的,當我們因為體內溼邪凝滯引起皮膚水腫的時間,直接單用一味豬苓即可見效。
而且在中醫裡面堪稱經典的除溼利水之方劑「五苓散」,就是用的豬苓並配伍茯苓、澤瀉、白朮等藥材同用,沿用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2、溼邪導致的淋症,小便不暢等,豬苓可有效緩解。
溼邪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比較容易流注於下焦,引起兩腎、膀胱等部位出現問題。
比如現代人常說的兩腎部位的結石、尿路部位的結石等情況,還有一些常見的小便混濁不清、小便澀痛、尿路的感染等情況,中醫裡面多是認為是由溼熱之邪蘊結於下焦而形成。
此時以豬苓來通利水道、清洩溼熱效果也是較為顯著的。中醫裡面較為經典的利水除溼之良方「豬苓湯」,也正是以豬苓配伍茯苓、滑石、澤瀉等藥材同用,對於清利下焦溼熱較為有效。
而若是溼熱淋症較為嚴重,且伴有小便中有血色等情況的時間,則還可在上方之中加入車前草、蒲黃、丹參、雞內金、白茅根等同用,有通淋止血之功。
當然,豬苓之效不僅僅只有這些,但是單從上面兩種功效就足以看出豬苓有較好的除溼之效。那麼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養生的時間很少了解到豬苓的存在呢?其實這也是因為豬苓的除溼之效太過於峻烈了。
中醫裡面曾說到「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而「豬苓功善行水,久服有損腎氣」,所以在一般情況下醫者並不建議人們用豬苓來養生除溼,而多將其入藥配伍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