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專家:先秦墨跡,乃中國最早毛筆字

2020-12-06 歷史芷天

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專家:先秦墨跡,乃中國最早毛筆字

盟約自古有之,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和它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我們也許覺得自己並沒有和他人或者團體有什麼盟約,其實盟約是十分抽象的,你在社會上活動,遵守法律章條,這就是你和社會籤訂了盟約,一旦你違反了法律,則是違背了盟約,會受到懲罰。

當然,盟約也可以具體為一紙明文書寫的法定規章,上面列下一條條條款,待雙方或者更多方確認無誤,彼此都可以接受後,就可以在上面籤字,接著履行。

盟約的作用是為了確定一種盟友關係,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經濟性的,它的精神就在於協同合作,互不背棄。人類社會自形成以來就離不開盟約,在我國古代,尤其是戰爭年代,盟約更是十分常見,這也是當時一種重要的生存手段。那麼我國古代最早的盟約是什麼呢?據專家考證,就是「侯馬盟書」。

1965年,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了5000餘片玉片文物,玉片上所寫的文字,經考古專家和古文字專家考證,認為其內容是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於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也就是盟書。因此,這些玉片文物被稱作「侯馬盟書」,出土的地點被稱作「盟誓遺址」。

該侯馬盟書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出土後保護不當,因此目前可以辨認出字跡只有653件。這些玉片文書大小不一,字跡也不相同,但是它們都是用毛筆字書寫的,顏色有紅色的也有黑色的,篇幅為十幾個字到數百個字。

侯馬盟書是我國出土的最早的用毛筆字書寫的文字,也是首次發現的古代毛筆字所寫的完整篇章,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字書寫進程以及東周的文字、書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而且其上書寫的文字,字形古雅、運筆流暢,乃是東周時期的大篆體系,看起來古韻十足,看來那個時期的士大夫階層的書法已經有較高的水準了。那麼這些侯馬盟書的內容是什麼呢?誰又和誰籤訂了什麼盟約呢?

這些玉片文物出土於山西,上面的內容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世卿趙鞅與卿大夫訂立的文字條約,要求卿大夫們效忠君主、共抗外敵、不擴張私有土地和財產、不謀奪他人私有土地和財產、不私通敵國等等,符合我國古代盟誓制度的內容。

事實上,盟書是我國古代封建制度的一個體現,盟約也是主從關係、君臣關係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侯馬盟書的出土,標誌著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已經開始由奴隸制社會過渡為封建社會制度,而且已經初步完善。

侯馬盟書在出土後,由於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被國家文物部門列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十項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已成為國寶級的文物。它的出土,為我們揭開了東周時期的一道神秘面紗,讓我們對那個時代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早毛筆字真跡: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乃先秦時代墨跡
    文物考古揭開了掩映在古代歷史面頰的大幕,很多只能在文字中了解的古代史,在考古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中,被一座座古墓、一件件文物所證實。1965年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了5000餘片玉片「盟書」,經過專家鑑定乃先秦墨跡,是中國最早的毛筆字,專家稱,這是古人契約精神的見證。
  • 唐錦瓊:先秦時期水晶製品初探
    曾有學者統計了西周高等級墓葬中流行的組玉佩的使用情況,包括陝西灃西張家坡墓地、陝西寶雞國墓地、山西曲沃晉侯墓地、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以及東周初年的陝西韓城芮國墓地等。這些墓葬內出土組玉佩的組成材料多樣,包括玉、瑪瑙、綠松石和料器等,但未見一例使用水晶。第二階段,春秋中晚期水晶製品開始大量出現,戰國時期已成為相對較多見的一類飾品。
  • 中國最早蛇文物距今8000年:是查海先民圖騰(圖)
    在中國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是美好的象徵,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圖騰之一。從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直至春秋戰國、漢等時期,大連乃至遼寧有很多蛇文物出土,其中就包括中國已發現最早的蛇文物。本報特約遼寧師範大學考古學系主任、教授劉俊勇對此予以解讀。
  • 廣州文博解碼:兩千片玉拼圖 兩千年玉謎題
    1984年春,一個巨大的箱子被送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它自2000多公裡外的廣州象崗山而來,裡面裝著散亂的2291塊玉片。1988年,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當時館名)正式開館那天,人們看到一件被紅色絲線連綴得整整齊齊、置於碩大玻璃櫃中的奪目展品,那就是歷經數載遠行而重歸嶺南的中國第一件、也是迄今唯一一件絲縷玉衣——南越王趙眜玉衣。
  • 羊年揭秘:中國最早飼養的是山羊還是綿羊?
    古玩中的「三陽開泰(圖片來源於網絡)北京2月16日電。儘管中國人對於農曆羊年的羊是指山羊還是綿羊看法不一,考古學家肯定的是,目前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家羊是綿羊,而中國人養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說,距今約5600至5000年前,中國最早的家養綿羊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後逐步由黃河上遊地區向東傳播。而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山羊發現於距今約3700年前的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
  • 中國十大鎮國玉器,你見過幾件?
    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製作的、是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成為中國龍文化的發祥地。
  • 中國發現的主要竹簡帛書匯總:其出土文獻足以改寫古代歷史
    不過十分幸運的是中國早期的許多文獻都是以竹簡的形式存在,能夠在南方許多墓中保存很多年。因此,我們能夠通過戰國、秦漢時代的竹簡看到許多失傳的文獻。小編就在此列舉一些中國發現的非常重要的竹簡和帛書,以供各位文化和歷史愛好者參考。郭店楚墓竹簡:發現了最早的《老子》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
  • 殷墟出土一另類圓雕玉人:頭戴猶太人小圓帽,身上穿著中國肚兜!
    在中國傳統服飾中,肚兜可能是最具民族色彩的衣服之一了。根據歷史記載,傳統認為肚兜最遲出現於周朝中期,更可能是秦漢時期才出現。然而,殷墟出土的圓雕玉人,身上的衣服或將改寫這一歷史。從史料上看,中國肚兜究竟出現於何時,學術界一直還有爭議。
  • 江西出土一具少女乾屍,乃朱元璋後人,復原後的容貌驚呆專家!
    江西出土一具少女乾屍,乃朱元璋後人,復原後的容貌驚呆專家!乾屍,顧名思義,就是乾燥的屍體。其最大的特點是:「周身灰暗,皮肉乾枯貼骨,肚腹低陷」。乾屍的種類共有兩種,一種是人工乾屍也就是國外常報導的木乃伊;另外一種是自然乾屍,主要由於埋葬環境乾燥導致屍體脫水而自然形成的乾屍。
  • 湖北出土西漢初年竹簡,改寫世界歷史,外國專家說這簡直是奇蹟
    今天小編介紹的這座墓穴出土一物,改寫了世界歷史,外國專家說這簡直是奇蹟。湖北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湖北作為荊楚文化的發祥地,發現過眾多千年大墓,所以在此地的考古勘探工作一直在持續進行,在勘探湖北江陵地區時,意外發現一座墓穴,通過初步判斷這是一座漢墓,在獲得挖掘批准後,考古學家立即對此進行保護性挖掘。通過全面清理出土文物包括銅器、漆器、陶器等一百餘件。
  • 遠古遺址出土玉質「耳飾」,小可愛人稱玉兔,專家:它是男人用的
    1985年4月下旬,江蘇文物部門考古隊,在蘇州張家港徐家灣發現了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歷時三個多月的發掘,遺址總面積413平米,合計出土文物400餘件;在所有文物之中,有一件小巧玲瓏的玉器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以往出土的遺址中沒有見過,它看起來像是貴夫人的耳墜;人們給它起了個可愛的名字叫
  • 品味多彩多姿的佩飾玉|玉玦
    據考古發現,距今8000多年前的人類已經懂得用玉磨製耳環來裝飾自己。有關專家對出土於內蒙古赤峰市興隆窪文化遺址的玉玦研究後發現,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耳環。玦的發展演變,至少可綿延至漢晉之間,主要造型是圓環形,但也有珠、球、管、片等造型,以及像臺灣省卑南遺址出土的立人形等(圖1);玦上施以細刻、鏤空等多種琢玉工藝。新石器時代的玉玦,製作多樸素無紋,造型多作橢圓形或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
  • 中國12件頂級國寶玉器
    它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是一件裡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藝的最高水平,也預示了明清時代又一個玉作高峰的到來。《國家人文歷史》將瀆山大玉海評為鎮國玉器之首。 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整件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緻,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世界。 3、清大禹治水圖玉山——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 距今5000年古埃及文物出土!考古專家:中華文明是古埃及文明
    死後陵墓中也有家具、珍寶等陪葬,然後石匠才把墓門封死,最後這些人就在墓室外的棚子裡吃飯,這與中國的喪葬儀式簡直是太像。除此外,還有人推論過埃及的法老與堯舜禹的象形字簡直一樣,難道歷史有這麼多巧合?這不免值得深思。
  •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一定要看一看!
    以下64件國寶級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評選出,並印發有《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這64件國寶此後永久不準出國展覽。 1.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 神木出土4000年前口簧21件 石峁口簧或是口弦樂器「老祖宗」
    孫周勇介紹,石峁口簧絕大部分出土於皇城臺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內,與龍山時代晚期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大量陶片和獸骨共存,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這些口簧體小輕薄、不易辨識,發掘時考古工作者將皇城臺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全部過網篩選後,從巨量獸骨和骨器中反覆揀選,共獲19件,其中保存完好者2件,多數僅存簧框。另外,在皇城臺門址北側還發現2件口簧殘件,共計21件。
  • 河南發現大片衛國墓地,出土玉石繁多,專家:揭示一周武王的秘密
    河南發掘出周朝時期的衛國墓葬,其年代從西周早期第一代諸侯王受封至衛國滅亡;跨越整個衛國時期,將近1000年;墓葬雖然經過嚴重盜掘,但仍然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據考古專家介紹,衛國墓地高度還原出真實的歷史;這是怎麼一回事呢?3000多年前的人類社會又是什麼樣子?下面我們來看看!
  • 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古玉精英(四)
    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長20釐米。此器由大小不同的瑪瑙珠、琉璃珠、玉珠、綠松石管、玉管及蠶形和蟬形玉飾穿綴而成,為墓主佩帶之物。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墓地內出土多件串飾,其特點是講究不同組件之間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質之間的搭配與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對比,個體雖小巧,但與組玉佩一樣都能達到彰顯身份的目的。
  • 困擾4國專家的「蝴蝶結」山西古寺地宮出土的盒子,或成千古謎團
    困擾4國專家的「蝴蝶結」山西古寺地宮出土的盒子,或成千古謎團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左拉說起考古這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中華有5000年的文明,而許多的文化沉澱,都在這些古文物中體現。這些古文物儲藏下來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古剎、帝王陵墓、世代家傳。在這其中所留存下來的一些東西,是非常特別的,有的令人捉摸不透,同時也會驚嘆於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