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胃」,也就是說10個人當中9個人有胃病或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部不適,那麼你是否有過暴飲暴食、食不定時、零食代替正餐、抑鬱、壓力山大、熬夜等不良習慣呢?
相信對於上班族來說,這已經是一個通病了。所以胃病的發生趨勢越來越年輕化。
市面上各種胃藥也是層出不窮。但是面對這些品種繁多的藥品,你能了解它治療的到底是哪種胃病、有什麼副作用嗎?
其實,真正安全的「健胃三劍客」就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因為我們的穴位都是雙向調節的,寒的熱補,熱的寒涼,最終的目的就是達到一個均衡的方向,保持胃的健康。
健胃三劍客
這裡所說的健胃三劍客就是「上脘、中脘、下脘」三個穴位,分別位於肚臍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
脘指的就是胃,古人說「胃為太倉,三皇五帝之廚府也。」
太倉是什麼呢?一個官名,古時候有太倉令丞,就是替皇帝管糧食的官。中醫根據脾胃的作用,也將其命為倉廩之官,也就是人體的後廚房。上中下脘,表示這幾個穴分別處於胃的上中下部。
強力健胃三穴位 :上脘、中脘、下脘
1.上脘穴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賁門相對應,賁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管,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在這個位置,對於人們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飽,或者其它原因而導致的胃脹、嘔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上脘穴是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任脈的交會穴。胃經別上通於心,而且穴位近心募,胃與心有直接聯繫,故上脘穴除用於改善胃部疾病外,還可用於由於神志不暢所導致的一些心身疾病。
長期刺激本穴位,對反胃、嘔吐、胃脘疼痛、腹脹、嘔逆、消化不良、胃炎等胃腸道系統的各種症狀以及虛勞吐血、咳嗽痰多、心絞痛等症均具有良好的調理和改善作用。
2.中脘穴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佔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因此對於脾胃疾病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脾胃病的常用穴。現代研究也發現,刺激中脘穴之後,胃的蠕動會增強,表現為幽門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
可用於緩解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胃、十二指腸疾病。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
3.下脘穴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腸連接的轉變處。胃雖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對食物進行粗略的加工,就好比我們榨果汁,先要用刀將水果切成大塊,再放到攪拌機當中。胃就相當於這把刀,只做一部分簡單的工作,真正的消化過程是在小腸中完成的。
下脘穴位於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處。對於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導致的腹脹,胃痛,嘔吐等都有很好的消積化滯的作用。而且,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於因為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狀也有很好療效。
從這裡可以看出,上中下脘「三兄弟」在胃上形成一條線,相當於脾胃的衛士,對於和脾胃有關的疾病都有很好地防禦和治療作用,是胃的忠實護衛隊。
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同時刺激到它們,這就是艾灸。
艾灸調理胃部疾病效果好
艾灸在修復胃腸黏膜、恢復腸胃功能的同時,對周邊臟器包括肝、脾、胰、膽等的抵抗力及綜合免疫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提高胃腸整體的免疫抵抗機制,為疾病的康復打下基礎。
達到中醫所說的「治一病而惠全身」的效果。
中醫治療講究辨證施治,遇到腸胃病,在有所偏重的艾灸上中下脘的同時,艾灸內關(寬胸理氣,寧神和胃)、足三裡(氣虛血虛首選足三裡、消化疾病首選足三裡),調補脾氣、健中和腸的功效更顯著。
胃病現在是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十人九胃,想要胃好,就得防治,趕緊艾灸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