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必死的決心發動西安事變,張學良真的是不抵抗將軍嗎?

2020-12-13 騰訊網

民國期間中華大地上梟雄四起,他們看似雄踞一方,可以呼風喚雨,但實際上各有各的苦衷,箇中辛酸如不親身經歷恐怕無法體會。比如大家津津樂道的東北張家父子,他們的地盤和俄國以及日本關東軍的地盤接壤,這就意味著奉系必須在俄國,日本以及國內軍閥這三方勢力中遊走,一旦這個三角關係出現失衡現象,那麼不管哪一方先動手,受傷的都是奉系,張作霖是玩鷹的好手,最終都被鷹啄了,更何況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張學良呢?

張學良的人生經歷和張作霖是大不相同的,張作霖是土匪窩裡混出來的,多年的土匪生涯使得這個人奸詐圓滑,深知人間險惡,但張學良不同,他開始記事的時候張作霖已經頗有勢力了,所以他從小就開始讀私塾,算是走上了文化人的道路。

1917年,他去了張作霖軍中服役,隨後又上了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算是走上了職業化軍人的道路,但那個時候的奉軍和我們現在理解的軍隊很不相同,軍紀鬆散,老兵油子橫行,由於張作霖和他的一幫兄弟都是土匪出身,所以部隊之中有不少土匪出身的老兵,這些人成了害群之馬,帶壞了整個部隊的風氣。張學良在和這些人接觸的過程中不免沾染了一些壞毛病,包括後來他染上毒癮,都和這段經歷脫不開關係。

但張學良畢竟是幸運的,由於張作霖的關係,他能輕易接觸到西方的新潮思想,再加上他上學期間遇到了愛國軍人郭松齡,郭松齡同樣也是一個新潮的軍人,他曾在孫中山先生手下當過兵,知道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張郭二人就常常一起討論天下大事,二人常常聊到半夜才各自回營。

郭松齡的教導實際影響了張學良一輩子,即使後來郭松齡反奉極大的傷害了張學良,但張學良後來三造共和,其實都是順著郭松齡的救國思路去辦事的。比如1928年的東北易幟,張學良拒絕日本的威逼利誘,宣布東北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正式終結了北洋政府時代,使得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統一」,這是一造共和。

1930年的中原大戰,張學良果斷投蔣,東北軍和中央軍軍對中原地區的各路軍閥形成了夾擊之勢,中央軍最終以絕對優勢贏得了中原大戰,由此南京政府完成了二次統一,是為「二造共和」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聯共抗日,最終在關鍵時刻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對日統一戰線。這對當時的中國尤其重要,畢竟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就爆發了,如果沒有國共統一戰線,那中國的後果不堪設想。

從這些方面來看,張學良和郭松齡都是十分可敬的人。很多人總是抓住郭松齡反奉事件,罵他是養不熟的白眼狼,抓住九一八事件,罵張學良是不抵抗將軍,是軟骨頭。可是他們沒有探索過郭松齡為啥要反奉,他是為了當和張作霖一樣的軍閥頭子嗎?顯然不是,如果是的話,他不會在反奉期間拒絕日本人的援助,他本有機會可以藉助外部勢力取勝,卻因為骨子裡的氣節,保住了中國軍人最後的尊嚴。

張學良雖然丟了東北,但他如果是一個沒有愛國思想的軍人,他完全可以恬不知恥地活下去,恬不知恥的完全遵從蔣介石的命令,反正榮華富貴少不了他的。他有什麼理由發動西安事變呢?三造共和,尤其是第三次的西安事變,實際意義上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國,就這一件事,說他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也不為過。

張學良在晚年的回憶錄中說: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仔細想一想,確實是這麼回事,九一八之前的東北奉系軍隊,雖然沒有絕對的實力去逐鹿中原,但是如果擁兵自重還是沒問題的。奉系有獨立的本錢卻沒有獨立,張作霖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日本多方周旋,最後被炸死在皇姑屯,張學良寧願東北易幟也要維護祖國統一,他自己為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尊嚴,被蔣中正從36歲關到83歲,並且在發動西安事變的那一刻,他其實是抱著必死的決心的,因為從古至今,做這種事情的大臣大多都沒有好下場,所以這樣的勇氣,這樣的氣魄,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人覺得楊宇霆不死,九一八至少可以延後兩年,但別忘了,楊宇霆是親日派,他如果掌權,東北的命運可能更悲慘。從大局上來看,日本關東軍對東北虎視眈眈,東北註定有此一劫,只不過這一劫確實很窩囊,讓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始終無法釋懷。但歷史既然已成事實,我們後輩要做的,就是保證它不再重演,以史為鑑,以史為誡,讓中華民族真正屹立於世界強者之林!

相關焦點

  • 張學良晚年談西安事變,執意送蔣回南京遭反對,但已抱著必死決心
    提起張學良,想必大家都會想到那個風流倜儻的帥哥,同時也是西安事變的始作俑者之一,東北王張作霖的愛子,他擁有著傳奇的一生。不過,在晚年的時候,張學良表示,一生中最佩服一個人,而此人並非是毛主席也不是蔣校長。那麼,他口中所說的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 晚年的張學良否認,他發動西安事變是為了將功補過,表示問心無愧
    提起張學良,就不得不說一下三件改變歷史的大事:九一八事變、東北易幟、西安事變。其中,九一八事變的不抵抗是張學良一生的汙點,而後面兩件事則是他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在很多人看來,張學良不僅選擇不抵抗,將東三省拱手讓給日本,還將龐大的軍械工程和大量的武器留給日本,助漲了日本的野心,犯下了滔天大罪。所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初衷,是為了將功補過,刷新群眾對他懦弱的認知。
  • 張學良為何親自送蔣介石到南京去?他後悔發動西安事變了嗎?
    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統帥張學良與西北軍統帥楊虎城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實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逮捕了國民黨領袖蔣介石。西北軍楊虎城將軍及部將們是不同意釋放蔣介石的。只有張學良力排眾議,堅持信任蔣介石的領袖人格,同意釋放蔣介石。為了避免西北軍阻撓蔣介石回南京,張學良就親自護送。
  • 張學良晚年採訪:「不抵抗」是我下達的,西安事變是我生氣導致
    張學良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兒子,人稱「少帥」。當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之後,張學良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張學良一生中的兩件大事,讓他走上風口浪尖,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撤離東北,讓他飽受輿論壓力。自此,人人都稱張學良為「不抵抗將軍」,張學良未做解釋。
  •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究竟是不是蔣介石下的命令?誰才是不抵抗將軍?
    九一八事發後,是張學良給蔣介石背了「不抵抗」的鍋嗎? 下達不抵抗命令的人是張學良,因此他獲得了「不抵抗將軍」的稱號,一度被義憤填膺的中國人口誅筆伐,然而後來坊間傳聞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因為遠在南京的蔣介石嚴令他不許和日本人發生衝突
  • 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的一生
    9月6日,張學良又致電臧式毅、榮臻:「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釁,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確實注意為要。」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沒有抵抗。
  • 西安建國路:參觀張學良將軍公館
    12月17日,周恩來、秦邦憲(博古)和葉劍英率領代表團,從延安飛抵西安,先後住進了東樓。 當天下午,在東樓三層的客廳裡,張學良設宴歡迎中共代表團。隨後,在旁邊的小客廳內,張學良和周恩來對「西安事變」後的局勢進行長談。當晚12點,周恩來向中共中央報告了與張學良會談的情況。
  • 張學良如何走到西安事變這一步
    一、一開始堅持「擁蔣」1、1936年1月,張學良主動與紅軍接觸,表示願意聯合抗日,但不同意反蔣西安事變究其根源,與張學良對蔣介石的不滿關係最大。而張學良對蔣介石的不滿,至少可以追溯到1934年他從歐洲回國前後。
  • 他和張學良策劃「西安事變」,張學良晚年安詳,而他卻被敵人暗害
    歷史上,能對得起永垂不朽四個字的人並不多,但也不少。為了抵禦外侮,從來不缺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中華兒女。所以,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這樣的不朽人物,比如抗金英雄嶽飛,漢朝名將霍去病,以及第一任皇帝秦始皇等。01在西安事變中,也有兩位不朽的人物。
  • ...日本_歷史|西安事變|張學良|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抗日民族統一...
    西安事變時間:1936年12月12日發動者:張學良、楊虎城目的:逼蔣聯共抗日中共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全民族的利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這首歌謠控訴了蔣介石對日軍侵略採取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全境淪陷。與該歌謠創作背景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百團大戰C.盧溝橋事變 D.臺兒莊戰役3「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於救亡主張貫徹,有濟於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處置。」
  • 「西安事變」,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張學良晚年終於給出了答案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聯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停止「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號召儘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楊虎城當時的頭銜是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張學良則是西北「剿總」副司令。
  • 張學良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判斷失誤還是不敢打?歷史責任不可推卸
    多年後,張學良接受日本一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我剛回家,完全不知道情況,所以需要時間來觀察,所以我下令不抵抗。我希望和平解決這件事,因為我認為日本不應該挑起戰爭,否則將受到國際上的譴責。如果我知道日本要發起戰爭,我一定會抵抗。國民黨責備我不抵抗,我不能接受,如果責備我判斷失誤,這我確實有責任。」那麼,張學良真的是判斷失誤嗎?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 「捉蔣」者王玉瓚:打響西安事變第一槍,張學良獎5000銀元
    ■西安事變時的王玉瓚■西安事變前夜衛隊一、二營駐地簡圖2011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變75周年。關於「捉蔣」的過程,社會上眾說紛紜。為了讓讀者更多地了解這段歷史當中的細節,《縱橫》雜誌2012年第1期登載了親歷「捉蔣」者王玉瓚的文章,力圖探究隱藏在其背後歷史的真實。
  • 東北不抵抗的命令到底是誰下的?晚年張學良的答案可能並非實情
    關於東北抗日的「不抵抗政策」到底是誰下的命令一事,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2020年的今天,一直都是爭議不斷。甚至是在張學良自己寫下傳記,親口承認是自己下的命令的情況下,許多人都還是不肯接受這一現實。
  • 張學良:從不抵抗丟東北,到逼蔣抗日被軟禁,真正改變他的是什麼
    張學良這一生傳奇色彩很重,經歷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下面來聊聊他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發生的事吧。01 九一八事變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因為不抵抗,一夜之間丟失了瀋陽,後來4個月不到東北淪陷,三千萬東北同胞成為了亡國奴。一直到現在,到底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不抵抗,仍然爭論不休。
  •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命令是誰下的,蔣介石還是張學良?
    一提九·一八,人們總會想到張學良不抵抗的懦弱。不過,近些年來的又一說法讓大家更為迷茫,因為很多人開始相信,當年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聽了蔣介石的命令。於是,這段關於國恥的成因便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爭。那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秘一下,東北軍當年拒不抵抗,其源頭到底在誰身上。
  • 1990年張學良恢復自由,面對記者918事變的提問,他是如何回答的
    918事變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中國軍民開始了長達被日寇14年的鬥爭。說起918事變在中國人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大謎團,當日寇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在東北擁有正規軍20多萬,還組建有強大空軍的張學良,為什麼沒有抵抗?而下達不抵抗命令的到底是誰?
  • 西安事變的主角到底是誰?楊虎城之孫,楊瀚揭曉了真相
    這個主意本身是楊虎城提出來的,還有發動過程,都是楊虎城做的。」楊虎城之孫:祖父是「西安事變」的真正主謀1936年12月12日凌晨5時,時任西北「剿總」副司令的張學良和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率領東北軍、十七路軍,用「兵諫」的方式扣留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由東北軍奉命到華清池捉拿蔣介石。
  • 老蔣去世幾十年後,張學良才敢說出不抵抗的原因
    二戰時期整個世界都打成了一鍋粥,當時中國是最先受到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早在歐洲戰場還沒有爆發的時候,日本就開始發動戰爭,在1931年9月18號日本侵佔了中國的東三省,原本防守東北的張學良卻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
  • 探尋歷史懸案真相:「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達的?
    1991年5月28日,張學良在紐約曼哈頓中城貝公館接受紐約東北同鄉會會長徐松林偕老報人李勇等8人訪談時,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說: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張學良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