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期間中華大地上梟雄四起,他們看似雄踞一方,可以呼風喚雨,但實際上各有各的苦衷,箇中辛酸如不親身經歷恐怕無法體會。比如大家津津樂道的東北張家父子,他們的地盤和俄國以及日本關東軍的地盤接壤,這就意味著奉系必須在俄國,日本以及國內軍閥這三方勢力中遊走,一旦這個三角關係出現失衡現象,那麼不管哪一方先動手,受傷的都是奉系,張作霖是玩鷹的好手,最終都被鷹啄了,更何況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張學良呢?
張學良的人生經歷和張作霖是大不相同的,張作霖是土匪窩裡混出來的,多年的土匪生涯使得這個人奸詐圓滑,深知人間險惡,但張學良不同,他開始記事的時候張作霖已經頗有勢力了,所以他從小就開始讀私塾,算是走上了文化人的道路。
1917年,他去了張作霖軍中服役,隨後又上了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算是走上了職業化軍人的道路,但那個時候的奉軍和我們現在理解的軍隊很不相同,軍紀鬆散,老兵油子橫行,由於張作霖和他的一幫兄弟都是土匪出身,所以部隊之中有不少土匪出身的老兵,這些人成了害群之馬,帶壞了整個部隊的風氣。張學良在和這些人接觸的過程中不免沾染了一些壞毛病,包括後來他染上毒癮,都和這段經歷脫不開關係。
但張學良畢竟是幸運的,由於張作霖的關係,他能輕易接觸到西方的新潮思想,再加上他上學期間遇到了愛國軍人郭松齡,郭松齡同樣也是一個新潮的軍人,他曾在孫中山先生手下當過兵,知道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張郭二人就常常一起討論天下大事,二人常常聊到半夜才各自回營。
郭松齡的教導實際影響了張學良一輩子,即使後來郭松齡反奉極大的傷害了張學良,但張學良後來三造共和,其實都是順著郭松齡的救國思路去辦事的。比如1928年的東北易幟,張學良拒絕日本的威逼利誘,宣布東北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正式終結了北洋政府時代,使得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統一」,這是一造共和。
1930年的中原大戰,張學良果斷投蔣,東北軍和中央軍軍對中原地區的各路軍閥形成了夾擊之勢,中央軍最終以絕對優勢贏得了中原大戰,由此南京政府完成了二次統一,是為「二造共和」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聯共抗日,最終在關鍵時刻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對日統一戰線。這對當時的中國尤其重要,畢竟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就爆發了,如果沒有國共統一戰線,那中國的後果不堪設想。
從這些方面來看,張學良和郭松齡都是十分可敬的人。很多人總是抓住郭松齡反奉事件,罵他是養不熟的白眼狼,抓住九一八事件,罵張學良是不抵抗將軍,是軟骨頭。可是他們沒有探索過郭松齡為啥要反奉,他是為了當和張作霖一樣的軍閥頭子嗎?顯然不是,如果是的話,他不會在反奉期間拒絕日本人的援助,他本有機會可以藉助外部勢力取勝,卻因為骨子裡的氣節,保住了中國軍人最後的尊嚴。
張學良雖然丟了東北,但他如果是一個沒有愛國思想的軍人,他完全可以恬不知恥地活下去,恬不知恥的完全遵從蔣介石的命令,反正榮華富貴少不了他的。他有什麼理由發動西安事變呢?三造共和,尤其是第三次的西安事變,實際意義上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國,就這一件事,說他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也不為過。
張學良在晚年的回憶錄中說: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仔細想一想,確實是這麼回事,九一八之前的東北奉系軍隊,雖然沒有絕對的實力去逐鹿中原,但是如果擁兵自重還是沒問題的。奉系有獨立的本錢卻沒有獨立,張作霖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日本多方周旋,最後被炸死在皇姑屯,張學良寧願東北易幟也要維護祖國統一,他自己為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尊嚴,被蔣中正從36歲關到83歲,並且在發動西安事變的那一刻,他其實是抱著必死的決心的,因為從古至今,做這種事情的大臣大多都沒有好下場,所以這樣的勇氣,這樣的氣魄,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人覺得楊宇霆不死,九一八至少可以延後兩年,但別忘了,楊宇霆是親日派,他如果掌權,東北的命運可能更悲慘。從大局上來看,日本關東軍對東北虎視眈眈,東北註定有此一劫,只不過這一劫確實很窩囊,讓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始終無法釋懷。但歷史既然已成事實,我們後輩要做的,就是保證它不再重演,以史為鑑,以史為誡,讓中華民族真正屹立於世界強者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