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父》為出發點,分析電影中道德的藝術邊界

2020-12-14 方田耕不盡

看完《教父》第一部,我其實很不恥維託·柯裡昂的為人。雖然他深惡痛絕毒品交易,可是除此之外,殺人、陷害、賭博、販賣私酒,無處不有他的身影。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我會開出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當然大家都無法拒絕,因為很多拒絕的人最終都離開了這個世界。

電影最後,一代教父維託在與孫子嬉戲中死去。這讓我甚至開始討厭起電影導演,一個雙手沾滿了鮮血的劊子手,死在對手的槍下才是合乎正常的。這樣溫情的死法,簡直是道德和正義的噩夢。

不過另一個聲音告訴我:常年位居各大電影榜前列,被譽為一代經典的《教父》,應該不會如我所理解這樣簡單。於是,我又看完了《教父2》。

《教父2》講述了維託·柯裡昂小兒子麥克,如何從一個並不熱衷家族事業的熱血青年,逐漸成長為心狠手辣的新一代教父的過程。此外,影片還用閃回的手法,對第一部電影所沒有出現的維託·柯裡昂前半生,做了詳細的描述。應該說,《教父2》讓維託·柯裡昂形象更加完整和豐滿。影片開始,小維託的母親,哭著哀求父親的仇人放過小維託,並承諾永不報仇。但那人並不為所動,他們射殺了母親,並對小維託進行了追殺。那一刻,我知道在維託心裡,法律和道德已經離他遠去。埋在心裡的仇恨的種子,讓以暴制暴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準則。

到這裡,我對第一部裡維託的所作所為,忽然有了那麼一絲同情與理解。當我關掉投影,突然發現我的心裡,一些曾經的迷惑突然豁然開朗了。於是,我打開電腦,記下這些有意思的瑣碎思緒。

一、那個一直住在我心裡的道德委員會

小時候,對於影視劇以及文學作品,我樸素的判斷標準中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結局必須圓滿,否則不過是一部浪費我時間的平庸之作。1990年,我剛9歲,並沒有領略太多人生悲歡離合。那年趙寶剛的《渴望》正在熱播中,片中那個善良的劉慧芳讓觀眾感動不已,包括9歲的我。但是,第47集一場車禍卻讓觀眾糾心不已。那個深受觀眾喜愛的劉慧芳,竟然可能終生癱瘓。而且,直到電視劇劇終,劉慧芳仍然沒有站起來。

有段時間,我幾乎鬱鬱寡歡,心裡無數次的惋惜。有意思的是,我長大後翻閱相關資料得知,那個時代的偏激觀眾,竟然有人給導演寄刀片。甚至很多人呼籲拍《渴望》第二集,就是讓劉慧芳站起來。劉慧芳最終沒有站起來,《渴望》也成了我心中曾經某個時期,揮之不去的噩夢。

看樣子,這並非我小孩子氣,而是很多擁有成熟人生經歷的大人們想法。

後來,隨著我觀影數量的的增加以及人生閱歷的豐富,我慢慢開始接受悲劇了。甚至,我開始理解了魯迅先生那句話: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打碎給人看!畢竟就電影教化功能而言,把有價值的美好東西毀滅給人看,更能引起觀眾的反思。比如《渴望》中劉慧芳的不幸,在讓人無限惋惜的同時,也能激發觀眾對這種家庭倫理背後悲劇的深入思考。

所以在潛意識裡,那個曾經住在我心裡的道德委員會,似乎從此離我遠去,再也不復返。直到,我開始觀看《教父》,這部因種種原因與我錯過的電影史上的經典,再次昭示:其實這種道德上的好惡一直都在,不過是因為隱藏得比較深而已。

我由此想到小時候看影視劇的一個有趣細節,那個時候電影資源比較匱乏,所以電視劇看的比較多。那時候的我們,對劇中演員、導演是誰似乎不關心,我們不約而同地關心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有時候錯過開始,遲到的那個孩子必然會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這種根深蒂固道德觀,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我。那個從小伴隨我的道德委員會,其實還一直住在我心裡。

二、道德與電影的關係

三國曹丕曾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其實,誕生僅百年的電影,比文學能更好承擔道德教化作用。它可以用豐富的影像,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從而有效地傳達價值倫理觀。

如《葉問》系列電影,生動闡述了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兼容並包和有容乃大的深刻內涵;《我和我的祖國》用感同身受的7個生動小故事,講述了不同時期的不同群體與個人,對祖國深沉而真摯的愛;《攀登者》則通過徵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故事,表達了中國人骨子裡那種山高人為峰,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

道德教化不僅是中國電影特有的追求,國外電影同樣常見。影片《阿甘正傳》,描述了一個智力有缺陷的人,從不抱怨,微笑面對生活,一直向前走,被譽為傳承美國精神和價值觀的經典電影;《勇敢的心》的男主人公華萊士英勇就義,大呼「自由」震撼所有人;《辛德勒名單》則表現了法西斯恐怖下,美好而有溫度的人性;

很多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之所以能留下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就是因為它傳達了人類所共有的價值與倫理。比如《肖申克的救贖》、《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等等,這些影片帶給我們道德上的啟迪,熠熠生輝地閃耀著人性之光。

不過這些電影除了那些感動我們的道德閃光點,還有的就是優秀的敘事技巧。不得不說,仍有大量電影也具有很好的道德與倫理,但低劣的敘事與糟糕的影像,讓他們出生就意味著死亡。道德說教不是電影的護身符,主題先行、蒼白道德倫理,讓人禁不住懷疑電影的主題也是那樣空洞無力。老實說,這類電影的數量要遠遠大於那些沒有過審的影片。

另一種電影,則往往會引起我們道德上的迷惑。比如《低俗小說》、《教父》、《小丑》等,它們看起來並不是那樣政治正確,但仍然是電影史上的經典。

三、如何看待電影中的不道德

電影並非完全的道德說教工具,從道德倫理角度理解電影,只是我們評判電影的一個角度,但不是唯一標準。

1、不道德外衣下的道德訴求。正像戰爭是異常反人性的,但戰爭卻可以很好反映人性。那些看起來讓人道德不適的電影,卻可以很好地傳遞人類共有的價值和倫理。昆汀系列作品到處都充斥暴力鏡頭,無論是早期的《低俗小說》,還是《被解救的姜戈》。如果僅此而論,在一向追求政治正確的好萊塢,這種影片完全不可能有出頭之日。但兩部電影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暴力影像背後深刻的人性訴求。比如《被解救的姜戈》血漿迸發影像下的黑人平權思想,以及黑白衝突中的歷史宿命與人性困局。如果僅有血腥噱頭所帶來的腎上腺飆升,而無暴力外的價值傳遞,那只能是一部蹩腳的三流犯罪影片。

2、角色道德價值觀不等於影片價值觀。在電影《教父》系列中,幾代教父,不論是第一代維託,還是第二代麥克,以及第三代文森,均是十惡不赦的罪犯。他們不僅遠離了道德的束縛,還衝破了法律的界限。維託總是鼓吹自己講道理,但一旦他所講的道理別人無法接受,他就痛下殺手;麥克為了復仇,不惜殺死已經無意黑道紛爭的親生弟弟,在自己接受姐夫孩子洗禮成為教父的時候,竟然殺死了姐夫,讓自己的外甥失去了父親。

但我們不能僅憑此來說,《教父》是一部三觀不正的影片。通過角色道德觀解析,來觸及影片本身的道德觀,才是我們觀看這類影片的終極打開方式。教父中,家庭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些殺人不眨眼的教父們,在他們的人生早期,並非天生的殺人狂,只是家庭的變故催生的仇恨,讓他們遠離了道德與法律,而訴之於暴力。

維託只是一個失去父親的可憐小孩,殺父仇人在殺死了母親後,仍然對他進行了追殺,他不得不前往美國避禍;麥克開始並不打算接手自己的家族事業,從他選擇成為一名海軍,與美國女孩戀愛這些行動中可以看出,他只想做一名遵紀守法的普通美國人。維託其實並不希望麥克成為新一代教父,他希望他能好好上大學,最後成為議員麥克而不是教父麥克;同樣,麥克希望自己的兒子安東尼拿到法律學位,成為一名律師,不希望他步自己的後塵。阻礙他們成為一名好人的,正是當時那畸形的美國社會。甚至某些時候,這些黑手黨的教父們,只是那些道貌岸然政客們斂財的一顆棋子而已。

3、鏡頭之外的暴力傷害。我們當然應該杜絕完全的道德潔癖與泛道德淪,但同樣也不應完全地道德中立化。中國《盲井》只在網絡上部分流通,但現實中仍出現了盲井式的謀殺;美國電影《小丑》上映後,就有評論家將其概況為一份暴力指導手冊;拍攝了經典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庫布裡克,後又製作電影《發條橙》。這部上映時被標為X級的影片,還參加了當年的奧斯卡獎評選。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鎩羽而歸。它在很多國家被列為禁片,充滿爭議性。除了無處不在的暴力鏡頭,還有導演不時流露出的那種道德中立。這種貌似紀錄片式的客觀,卻因缺乏對角色的道德評判,讓很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產生了一種被慫恿的錯覺。在英國上映後,出現很多殺人及搶劫事件。我不懷疑庫布裡克對青少年犯罪的反思,但這種道德中立,很不容易把控,稍有不慎,就會讓分辨能力差的青少年誤入犯罪的深淵。並非要刻意鼓吹道德恐慌,但暴力題材引發的犯罪,在現實中仍然存在。特別是電影內容分級並未施行的中國。

結語

電影的道德邊界在哪裡?這確實不是本文寥寥幾千字就可以界定的。我們當然拒絕無差別的泛道德論,這很可能誤傷電影的藝術性;同樣,我們也不能一味的去道德化,這會傷害我們的社會與觀眾。所以在鋼絲上的漫步,遊走在不同的邊界,帶著鐐銬跳舞可能是電影的藝術宿命。在「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互動中,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

相關焦點

  • Opera歌劇院系列教父音樂腕錶,無法拒絕的藝術傑作
    &Co.傑克寶攜手派拉蒙影業,獲得使用《教父》獨家商標版權以及電影經典旋律獨家版權。通過手工雕刻和手繪藝術,將電影主題曲、標誌以及迷你教父形象融入到了這款不同凡響的腕錶中,推出藝術腕錶傑作——Opera歌劇系列Godfather教父音樂主題腕錶。
  • 永遠的馬龍白蘭度,剖析教父家的裝修。意式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
    如果盤點一部電影談對男人的影響,那教父絕對能進榜三。很多人在談論教父的氣場、解讀和學習教父的穿搭,想擁有像這位義大利老男人一樣的魅力。我們今天來剖析教父電影中,教父家的裝修,義大利新式古典主義藝術風格整個教父電影裡的房子裝修,是意式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莊重、和諧,和明朗的輪廓有趣的一個小細節,這裡有一個青花瓷盆的花盆。其實所想表達的是意式古典裝修,用一些舊的、古典的花盆來做裝飾更能承託厚重沉穩。
  • 鳳凰藝術 | 科幻是一種工作方式(下):對科學史的視覺試探與邊界誠實
    ,幾乎不可能收束為嚴格定義的「科幻藝術」反而成了安全地帶,因為它不約束作品中科學文本使用的正確性。,對方答「我從來沒在沙灘中找到過時鐘,但我在那丟了許多」,達利遂決定加入,這似乎旁證了「時間」對於達利的核心意義。生於70初的臺灣藝術家李子勳以生物和機械之間的、恍若外星造物的仿生體而聞名,作品向具整潔的幾何秩序,但出發點依然在於細膩的感性生命體驗。嫻熟的媒體藝術家也常居於這一邊。
  • 邊界實驗室 x The Bridge講座 | 「看到藝術歷史中的女性」
    TIME HAS NEVER DEFEATED BEAUTY 「為什麼是女性主義藝術?」汪潤中,多才多藝的文藝創作者,同時是攝影師和藝術人,也有涉及經典作品翻譯以及文學創作。是藝術型公眾號「邊界實驗室XenoLAB」的創始人。近期對女性主義和賽博空間的碰撞十分感興趣。
  • 偉大的電影《教父》背後,是一部垃圾小說
    《教父》作為經典在影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誕生至今48年,仍然被我們當做「入門級電影」和「教科書級電影」。在70年代的銀幕上,導演科波拉以他非凡的才能,造出了以黑幫故事為底色的美國史詩。我們借著凱爾的影評,重新去「讀」一遍科波拉的這部關於黑幫卻如狄更斯小說般廣闊的「美國往事」——《教父》。作者 | 保利娜·凱爾摘編 | 程遲垃圾的原著遇到點石成金的導演如果一部流行電影可以兼顧商業和藝術,能舉出來最好的例子就是《教父》了。
  • 100部經典電影:《教父2》
    但是,隨著電影拍攝的進行,公司的高管開始為這個年輕導演的才華和視野所折服。在電影還沒拍完時,他們已經開始準備拍續集。科波拉斷然拒絕導演《教父2》。派拉蒙公司請科波拉到了好萊塢最豪華的奔馳店,讓他隨便開走店中的任何一輛車。科波拉選了一輛藍色的普門600型,教皇的最愛。公司給了科波拉所有的自主權和高酬勞。但科波拉還在猶豫。
  • 2020騰雲峰會中「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舉行
    以「流動的邊界」為主題的2020騰雲峰會,於11月26日在騰訊北京總部舉行。本次峰會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辦,10餘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與200多位場內嘉賓,以及世界各地觀看網絡直播的觀眾一起,就「科技將如何重構新連接,催生數字文化新表達,幫助人類開啟新旅程」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跨界探討。
  • 《教父2》很經典,但你絕對想不到,教父的創作原型竟然是這樣的
    但《教父》系列太過於經典,電影的每部對於麥可·柯裡昂的構造也有所不同,所以這裡我會以一部部的單作去為大家深度解析教父這個人物,讓大家能夠全面的理解這個人物。而這期我會先從《教父2》開始,來解析麥可·柯裡昂。為什麼先從《教父2》開始,不為什麼,因為我最喜歡這部。
  • 《教父》《美國X 檔案》《搏擊俱樂部》男人必看10 部經典電影
    記得不論是去年2019《教父》經典重映或是今年2020 上線Netflix 的時候,都有不少影迷推說那是作為男人必看的電影,然而除了《教父》到底還有哪些也是男人必看片單呢?《狩獵》(另一片名《謊言的烙印》)《狩獵》是一部2012 年湯瑪斯範登伯格導演的丹麥電影,為第65 屆坎城國際影展的主競賽片,本片也代表丹麥角逐第86 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 教父:重新定義了黑幫電影,男人的聖經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非常經典的黑幫片,這部電影也重新定義了黑幫電影,它就是《教父》,豆瓣評分為9.3分。《教父》一共有三部,但我們今天來說一說第一部。其中桑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邁克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強尼·方丹在婚禮獻唱後,找到老教父請求老教父幫他拿下一個電影角色,老教父通過殺了劇中導演威爾斯的愛馬,並將馬頭放到了威爾斯的床上,威爾斯最終妥協了。
  • 玩具教父Michael lau做客廣美分享玩偶創意藝術
    11月29日,騰訊互動娛樂2012nextidea校園創意大賽http://nextidea.qq.com/,大師校園行的最後一站——廣州美術學院,著名藝術家、香港玩偶「教父」Michaellau(劉建文)壓軸開講。他講與大學生零距離分享「玩偶時代」的創意藝術,為大學生的創意夢想之旅添翼助威。
  • 白南準 來遲了的視覺藝術教父
    白南準是誰?沒有太多中國讀者了解他。在中國,關於他的資料太少,這讓把白南準當成民族英雄的韓國人覺得驚訝。而在東京、慕尼黑、紐約、義大利,有很多人敬奉著他。他被稱為「視覺藝術教父」、「電視裝置先驅」,「視頻與媒體藝術奠基人」,與博伊斯、沃霍爾和杜尚並稱為21世紀現代藝術大師。
  • 《教父》:被奉為男人聖經的高分電影,這些處世之道你一定要懂
    當然,《教父》這部電影正是圍繞著黑幫的故事展開,並且讓很多人對黑幫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教父》系列的電影最早上映於1972年,曾獲得1973年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也獲得多項奧斯卡重要獎項,諸如第45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和最佳男主角等。
  • 黑幫電影的鼻祖之作:看教父如何遨遊於黑手黨!
    故事發生在1945年的美國,以黑手黨教父女兒康尼的婚姻為故事開端,以教父和他的好色大兒子桑提諾和小兒子麥克為主線,展開了一場轟動整個紐約的黑手黨故事。土耳其的毒販索洛佐來到教父家提出了用教父龐大的政治保護傘來幫助他販毒,同時也提到了及其誘人的條件,但教父予以拒絕,在這個簡短的小插曲中,教父的大兒子桑提諾表示出了願意參與的意願,這也為整個故事的高潮埋下了伏筆!這個索洛佐知道這個不聽話的大兒子有興趣,於是就準備暗殺教父!在兩個彪形大漢的槍擊下,教父艱難的倒在了他的車前,而他的二兒子小懦弱則就這樣看著!
  • 波普藝術教父Ron English空降深圳!新作大展來了!
    打碎、重塑,創作出極富個人特色的作品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街頭藝術教父他到底怎麼毀名畫毀童年毀藝術的?作為當今最知名、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Ron English在街頭、博物館、電影、書刊、電視中,以令人難忘的藝術作品轟動全球他創造了
  • 「第三代教父」滿意《教父3》重剪版,為索菲亞·科波拉鳴不平
    新京報訊(記者 滕朝)美國時間12月2日,據外媒報導,《教父3》的主演阿爾·帕西諾、安迪·加西亞、黛安·基頓等人一起觀看了《教父3》的重新剪輯版本,所有人都對結果很滿意。>>>科波拉重新剪輯修復版《教父3》12月美國上映,結局大不同
  • 中國電影教父——韓三平
    1994年,韓三平調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開始了他改變中國電影業界的步伐。一些70後80後可能知道,1996年前後的中國電影業可謂是風雨飄搖,國內電影市場中美國大片的數量呈現瘋漲的態勢,而且觀眾也更偏向於看進口電影。
  • 花舞森林:藝術的邊界
    極光或是禁忌蘑菇所帶來的感官體驗,其實都可以在teamLab用科技手段呈現的藝術中相逢。我曾非常不屑這種用現代技術創造藝術的方式,但身臨其境後才意識到偏見只是來源於固執的想像。通過浸入式藝術創作,觀眾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賞到或是感受到的藝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當你將自身融入了藝術的世界,你的主觀的空間認知便會模糊,在持續的觀察與探索中,思考新世界的面貌。
  • 羅伯特·德尼羅,好萊塢的電影教父
    《教父2》,《美國往事》,《盜火線》,《計程車司機》,《獵鹿人》,《憤怒的公牛》這些能夠影視留名的電影中,都有羅伯特德尼羅的身影,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由他來主演。羅伯特德尼羅合作過的導演,從科波拉到賽爾喬·萊翁內,從馬丁·斯科塞斯到麥可·西米諾,可以說,在他當紅時,他是屬於絕對的一線中的一線。
  • 「教父」阿爾·帕西諾八十了,縱橫影壇五十載,真愛卻在電影外
    家人常帶他去電影院,回來之後,他就會反覆模仿電影的情節和對白,樂此不疲。1954年,在南布朗克斯區阿爾斯米爾劇院上演的切科洛夫的《海鷗》中,14歲的小帕西諾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登臺表演。之後他通過試鏡,被曼哈頓的表演藝術學校錄取。不幸的是,才學習不到一年,母親的健康出現危機,家中經濟拮据,16歲的帕西諾不得不輟學打工補貼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