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古裝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人大搖大擺地走進餐館裡,嘴裡或許會說「小二切一盤牛肉,再燙一壺好酒?」,吃完後抹一抹嘴,扔下一錠白銀,往往還會說下一句不用找了,然後甩甩衣袖只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大家看到這樣場景都覺得會劇中人物放浪不羈,可是現實的古代中真是這樣嗎?
我國在最早都是用貝殼作為錢交換貨物,因為那時候貝殼比較珍貴;後來隨著歷史發展,各國都形成了不同的貨幣;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統一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也統一的貨幣。但每一個朝代的物價都不一樣,貨幣的面額也和現在不同面額的人民幣有很大差別。
就拿《紅樓夢》來舉例,劉姥姥曾說20兩銀子夠莊稼人一家過一年了。《紅樓夢》的成書年代在清朝,二十兩在清朝屬於什麼概念呢,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家人用一年的錢,放在現在來說即便是農民家庭也不少了。公元1640年順治年間,一兩銀子大概可以折算成1000文。
從那時候物價看,雞蛋100文有45個,牛肉一斤只要25文,豬肉一斤30文到35文(沒想到那時豬肉比牛肉都貴,即使在現在特殊情況下,牛肉還是比豬肉貴一點)。公元1761嘉慶年間,豬肉價格有所上漲,一斤需要50到60文,而牛羊肉每一斤在30到50文之間。
嘉慶十三年,一斤麵粉也只需要20文,如果購買一擔米麥大概只要一兩銀子就夠了(一擔米約等於100升,一升相當於現在1.25斤)。按照這樣算法我們現代人去古代,大概一年需要五兩銀子就能活下去了。從這些具體數來看,古裝劇中吃一次飯就扔一錠銀子是不現實的,就算是很高檔的餐廳也用不到這麼多錢。
所以在電視劇中,為了刻畫一個人瀟灑的形象,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但和現實是不相符的。古代人吃一頓飯也只要幾個銅板就夠了,當然吃飯時也可以帶白銀去,有一些飯店有專門的切割機,可以將銀子切成碎銀。但古代切割技術不是很發達,在切割中也會損失很多,因此大部分都不會選擇這樣做。
即使有人拿了面額稍大的碎銀去付款,講究信譽的商家,也會把多的錢找給顧客。再加上宋朝之後,紙幣就已經開始流行,大部分都會選擇更加簡便的紙幣,還不會將又硬又沉的碎銀子擱在身上。公元1375年明太祖洪武八年頒布的大明寶鈔,有不同面額的紙幣,為大家的生活提供很大便利。
但因為紙質質量很差,而且市場上泛濫成災,發生了通貨膨脹,引得民怨沸騰。但起碼說明,在那時已經存在了紙幣,也出現了不同的面額。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和現在相比,古人的生活肯定是非常落後的,尤其是在思想這一方面,但是事實卻和我們想的恰恰相反,古代的生活也十分多姿多彩,今天筆者給大家推薦的這本《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裡面就講述了許許多多古代鮮為人知的故事,原價128元,現在只需要88元就能買到手,絕對的良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