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電視的時候,尤其是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客人在飯館裡吃完菜了之後,會將一些碎銀放在桌子上就立馬離開了,而這個時候店主人不但不阻止,反而很開心地送客人離去,壓根不看錢給得夠不夠,那麼這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古代和現代的錢幣計量方式不一樣,過去他們的碎銀要比銅錢值錢多了。所以店主根本無需擔心錢夠不夠的問題,一般都是多的。而且能吃過飯直接一錠銀子就隨意走人了的,一般都不是缺錢的主,所以多出來的錢都是給店主的小費了,店主白得一筆錢當然高興了呀。
古代的錢幣,除了有金子,銀子,還有銅錢這些貨幣,在古代,老百姓能用起銀子的畢竟只是少數,黃金就更加珍貴了。不是達官顯貴都是用不起的,一般黃金都是皇帝直接賞賜給某個大臣,才會用到。
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銀子的價值就很高了,所以吃過飯,客人隨便把一錠碎銀放在桌子上就離開,不僅飯錢足夠了,還會多出來很多。要知道,在古代一錠碎銀子,換成銅錢的話能換幾千枚了,吃一頓飯不可能一下子花掉幾千個銅板吧,一個人飯量再大,充其量一頓飯吃個幾百個銅板,也就夠了,所以這其餘剩下的全部都是給店長的小費,店長當然會笑眯眯的送客了呀。而且像這樣大方給店長小費的人一般都不是窮人,店主也不敢輕易得罪的,也無需擔心錢兩不夠的問題。
其實我們對古代貨幣的認識還是比較片面的,並沒有一個全面細緻的換算方法,所以有一些誤解也是可能的,先不說電視劇一些情節橋段讓人很不能理解。即便是一些大文豪寫的小說,也同樣出現過貨幣的認知錯誤,比如大名鼎鼎的水滸傳,裡面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魯智深和兄弟李忠在一家小酒館吃飯,發現了這家店主的女兒被人欺負,這個女子叫金翠蓮,大家沒事的時候就可以翻一下這本名著,裡面就說到,李忠在走的時候給了金翠蓮一些錢,還幫她教訓了一下當地的豪紳,以免她以後被欺負,在臨走的時候,魯智深還嫌棄李忠給的錢給少了,其實不是的。
結合水滸傳的發生背景,我們可以推斷這件事情應該是在宋朝的時候,而宋朝貨幣比較盛行,這個時候最早的紙幣也已經出現了,所以李忠給金翠蓮的銀子足夠這頓酒錢了。這就可能是作者對宋朝的貨幣計量方式不是很了解,又或者純粹就是魯智深行俠仗義,覺得李忠給少了。
而且在古代的老百姓中,大家都是用銅板來生活的,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到銀子,甚至說用不起,即便有些銀子,也都是雪花銀碎銀等等一些雜質含量較高的銀子。在使用的時候都會放在稱上稱一下是否足斤足兩,或者將其切割成大小均勻的銀塊,銀錠之類的來方便交易,由於這樣的銀子看上去就像一塊塊的碎石一樣。所以便有了碎銀這個稱號。
在古代冶煉技術不高的情況下,人們為了辨別銀子的真偽,會選擇測試它的硬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牙齒咬,大家也經常在電視劇裡看到過這樣的橋段,很多店家在收了銀子之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銀子,就直接放在嘴裡咬一下,而這一點也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因為很多古代墓葬裡出土的一些銀子上面發現了很多人類的牙齒印。所以說電視劇裡的這一情節還是非常合理的,在沒有其他的辨別真偽的工具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將水銀用牙齒咬一下,看一下是否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