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歌·易水]項目將以內部生成的方式,推出[易LIFE]生活社區。因此,在項目的建設階段,我們希望以開放和誠懇的方式,通過徜徉於易水的行走與聊天,和不同領域的好朋友,討論什麼是「真實、健康、愉悅、有溫度的生產和生活」。因此,[圓歌·易LIFE論壇]將是一個長久的對話項目;它既放鬆,又紮實,既放眼四海,又回歸「地方」。
[圓歌·易LIFE論壇]產生的觀點、情緒、想像,將滋養[圓歌·易水]項目的整個生長過程;同時,我們也想把這些聊天不加修飾地記錄下來,作為中國文旅產業探索期的一個觀察文本。「易」本身就有容易、快意、改變、交換等多層次的字意,這樣的彈性和力量,也將始終是我們進行這個對話項目的初心。
繼圓歌·易LIFE論壇VOL.01| 在易水,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房子之後,2020年12月23日,圓歌文商旅集團在袈藍大講堂成功舉辦圓歌·易LIFE論壇VOL.02| 新局面下,我們如何再次把民宿當作一種敘事而非方法?
新局面下,我們如何再次
把民宿當作一種敘事而非方法?
這期論壇,我們邀請了民宿行業的推動者、資深文旅從業者、民宿品牌創始人、資深媒體人等好朋友,在晴朗的冬日北京,重新討論「民宿」和「宿集」這兩個產品形態。他們一方面正在總結和探索民宿帶動區域營銷、帶動消費者生活方式認知的經驗和更多方法,一方面也正在試圖找到新內容的火種。這次論壇裡出現的有趣細節、出乎意料的數據、一些動人的案例,我們悉數紀錄;讓民宿再次成為強有力的敘事,也將是圓歌·易水在住宿產品上的方向。
開場嘉賓:
鄒迎晞
袈藍文化產業集團創始人
圓歌·易水項目總規劃師
「在新的大背景下,田園是剛需」
圓歌·易水項目有兩個大背景,一個是國家城鄉融合發展實驗區,一個是從景區邏輯變成了度假區邏輯。
而我希望的是,在十幾個鄉村和度假區的融合裡,去找到一種真實的生活。在這樣的探索裡,我們通過塑造「新農人」來塑造鄉村樣本,通過打造「易水三年展」來打造田園圖景。鄉村樣本加上田園圖景,就是我們想要創造的農業文旅社區。在這樣的農文旅社區之上,補充某一個垂直的特色產業,就形成社區之上的第一個項目模型;然後再變成N個項目模型。這是我們發展模型的結構。
嘉賓觀點摘錄如下:
夏雨清
宿集營造社發起人
「宿集的基礎是輕介入、多樣化、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宿集並不是簡單的民宿的聚集。如果50間房都是你的,你只有1、2個客戶來源,那入住率可能就差;如果是5家民宿,每家10間客房,就有5個渠道來源,入住率就上去了,每家訂出4間房,就有40%入住率了。所以我們希望每一家民宿都比較輕地進入一個地方,每一家民宿都用自己的能量把你的客群吸引過來,形成一個集聚和互相導流的效應。
當你去旅行時,你的同伴不同,可能選擇民宿就會不同。宿集就有這樣的優勢。比如黃河宿集,復購率非常高,第一年就達到百分之十幾,是因為你和伴侶來時選擇住這家,你和閨蜜來時可能就會選擇另外一家。這是「多樣化」帶來的優勢。
另外,宿集的形成,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民宿就做客房,餐廳和咖啡館可能會選擇其他品牌來做。如果沒有公共業態,每家都自己做餐廳和咖啡館,這不是宿集,只是幾家民宿扎堆而已。我們做黃河宿集的時候,約定每一家都不能做餐飲。每一家做的話,每一家都不賺錢,還不如引進一家,也能養活它。
宿集最難的,不是湊幾家民宿,而是定位和整體營銷,這很難。
「只有長三角客群的佔比降下來,
民宿才能真正成為有高認知度的消費品」
我在莫幹山做民宿和在寧夏中衛做宿集時,都經歷過整個區域無人問津的時期。2004年我住在莫幹山的時候,有個英國老外在我邊上開了個咖啡館,他的生意慘澹到什麼程度?一天只賣出兩杯咖啡,一杯是我買的,一杯是我買了請他喝的(笑)。寧夏中衛呢,在黃河宿集成名之前,可能只有喜歡足球的人,知道中衛。(註:又一個夏老師式冷笑話)。
現在莫幹山和寧夏中衛都很火,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一個數據。在中國,整個住宿業態的規模裡,民宿的規模只佔到3%;民宿依然是一個小眾消費產品。我們為什麼要在黃河宿集引入寶馬、奧迪這些品牌來做活動呢?是因為這樣的客群從來沒有住過民宿,但他們是最消費得起好民宿的客群,也是和民宿的生活方式理念最接近的人群;這些人會帶動身邊的人群。所以我們同時也在做客群擴大化的工作,把更多能夠消費民宿且對美好生活有興趣的人引入進來。
有一個2018年的統計數據,說全國85%的民宿客群來自長三角,北京不到5%;以前莫幹山也是,上海客群也達到80%,現在比例已經降到50%以下了。所以長三角(這些已經習慣新生活方式)的客群比例一定要降下來,京津冀和珠三角一定要升上去,然後才能帶動好的民宿成為有高認知度的消費品。
「宿集帶火一個區域,帶火一個城市,
帶動產業,召回鄉村年輕人 」
把鄉村美學民宿集合在一起,形成宿集,是人造的生態,宿集是可以人為打造的,宿集的力量,是天然的吸引力。我們把這麼多的民宿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它應該發生更大的能量,幾家簡單加起來,那是1+1+1=3,我希望宿集帶來的引爆力是更大的一個數字,最好是大於111。民宿發現鄉村的美好,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民宿是需要情懷的」
民宿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它可以把城市跟鄉村連接起來。我們以前的城鄉是脫節的,所有鄉村的人都想前往城市,城市的人又是沒法回到鄉村的。
傳統的農業才是鄉村最美的點,我們希望一家民宿就是一個連結的橋梁,把鄉村最美好的東西帶入城市,把城市的人吸引到鄉村,鄉村振興才有了可能性。
只想著賺錢的民宿肯定是沒有前途,尤其是現在疫情之後。民宿一定需要情懷,有使命、有理想,才能做得更好。所以我們引進民宿的時候,一定要對這家民宿做一個評判,他是不是跟風的去做網紅,一定要有自己堅持的民宿,我覺得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希望和民宿和客群一起抵達不能抵達之地。
董豔豐
寒舍集團副總裁
「當前的客群是一家五口與一家七口,
今年真的完全不同」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疫情後的變化。今年我們接待的最多的是家庭客戶,但今年的家庭客戶不再是一家三口出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家五口,甚至一家七口,更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度假的行業當中來了。
以前大家的消費觀念是一家三口,也就是帶孩子去玩了,老年人可能會覺得怕花錢,他們不會參與,但今年完全不一樣。此外,另一部分客群,我相信以後也是未來我們最重要的客群,就是國際學校的孩子們。北京大概有110所國際學校,每一所國際學校都有一個月的時間要讓孩子在外邊上課的,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剛需。
疫情讓出國遊客群傾向國內遊甚至周邊遊,所以出現了許多精細的需求。比如,寵物友好的住宿。現在許多北京寵物店掛著寒舍的授權牌,他們給我們導流來了客人和傳播量。我們的民宿可以讓大家帶著狗去入住,而許多民宿是拒絕的;但其實,養狗養寵物的客群往往是有消費能力也有生活方式的客群。
「北方適合做有生活感的產品」
我今年感受越發強烈,不要做在地沒有的東西,大家會覺得很做作。比如下了點殘雪的地方,現在的消費者也會覺得很美,而不一定非得做成滑雪場。尤其是這一代的父母,他們會喜歡讓孩子多接觸自然的東西,多去感受自然的多樣性。南方是要去的,但北方的氣候和風度也是要感受的。面對這種消費意識,四季分明的地方,反而能產生好的體味。比如圓歌·易水項目,我看到有個子項目,是試圖把一個北方小村莊做成產品;我覺得這種完整的、不同於城市的真實生活,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蘇林祥
西坡集團合伙人
「我們總結了100多條經驗,
包括阿姨的需求」
民宿可以成為產品,也可以成為作品;儘管沒有一個清晰的節點,但這個時代的民宿產品一定會再經過一輪洗禮的。我的工作有很大部分負責前期開發,這一年我大概飛了15萬公裡,就是說中國的鄉村我去了非常多,基本就是所有省份和地級市我都去過了。
我看到了很多產品,他們的大概念和大圖景看起來都不錯,資金投入也不少,甚至有些投入很誇張;可是很多產品就是完全不對。我覺得這裡面有太多,只有經歷過十幾年運營,才能恍然大悟的細節。比如圖紙很優秀,但在施工中一個油漆顏色調不對,你這個空間的氣場就錯了。我覺得前期最值得投入時間的就是,你要考慮,問題會出現在哪些地方,我想這也是夏老師說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運營裡要考慮的細節就更多。西坡的運營,我們大概總結了100多條成文的經驗,而且不斷在迭代。我們的小夥伴,甚至是每一個阿姨的需求,都在我們的經驗清單裡。包括剛剛董總有講到,大床房還是雙床房的問題;其實我們也有靈活的考慮,我們的每間房基本都是雙床,但都可以合併為大床。這樣的細節,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當然,人情味還是根本」
在民宿這個行業,經驗再多條,但還有一個根本,我覺得是人情味。西坡是第一個提出「正規不正式」這樣一個管理理念的品牌。我們制定了很多的標準,從民宿行業來看,我們算是標準化做得很全面的。但這個品牌今天已經走了11年了,我們在人情味上依然很堅持。
比如員工90%以上是本地的,比如我們一直在推動和設計的農副產品,再比如我們有個小小的公益基金叫山鄉天使計劃,對所在鄉村和在地農戶提供可持續的幫助。有個好玩的故事,酒店的阿姨給客人端雞湯,大拇指有時候會有一點不小心擱在雞湯裡,客人就會提醒她,他們就很淳樸,會笑答說,「不燙不燙,都習慣了」。那一點尷尬,就被人情味化解了。
橙 子
建築師,慢屋聯合創始人。
「好的產品應該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
「自我認可,打動人心」,就是我理解的,可以」出圈」的產品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它的落腳點在哪呢,我覺得是「相信」:自我相信,被相信。一個產品的構建者基於「自我相信」出發的真實的創作表達帶出來的」產品人格「被看到,」被相信「,引發情感連結,引發共鳴,從而引爆傳播,這是我看待」出圈「這個現象的隱藏邏輯。我們做慢屋大理店的時候,就遇到過這種出圈的情況。16年夏老師他們舉辦第一次民宿大會的時候,我們都還沒有來得及關注到這件事,就被客人投上了榜單。是不是這就是產品自發地在「收買人心」呢?
我常常開玩笑說自己是業餘的建築師,兼職的創始人,不管建築師還是創始人,都只是社會給的title,如果要給自己做一個自我定位,是「產品經理」。過去十年有一些不算完美成熟的產品,未來十年還想打造」自我認可,打動人心」的產品。
這裡還想舉一個極致的案例,是建築師趙揚設計的雙子客棧。當時我在海邊,遠遠看到他們的海邊工地,在一片房子裡,那個巨大的雙坡屋頂,一下就跳出來了,然後你就知道這個東西它肯定跟周圍的東西不一樣。有天我終於忍不住跑到島上去看,它依然還是一個工地,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最後落成。但我在這個空間裡面,光從外面打下來打時候,我第一時間的感受就是感動,那種感動到什麼程度,就是它讓我想要去佔有它。好產品自己會說話,所有需要用語言去解釋,闡釋,註腳的內容,都離出圈差了那麼一點點。
「大而化小」與「社群營造」
從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的角度來說,我認為不會再出現之前出現過的民宿的夢幻時期了,但好產品依然有機會。對於民宿進入下一個十年,在具體的產品呈現上,我們的建議都是「大而化小」,拆分成具體的、小體量的產品集群,多樣化和豐富性更能碰撞出可能性。非標住宿進入下一個十年,我們想嘗試的新產品,是非標的「度假村」,它和社群營造有關,是每個參與者和運營者把自己的生活進程放進去。也許未來我們大家一起還可以通過去做社群營造這種方式,重新去見證一個業態新的發展過程,這其實也是一個想起來會有點激動人心的事情。
夏 蓮
《悅遊》專題總監
「民宿應該像個水晶球,
還是應該打破水晶球去探索?」
我是做媒體的,工作中接觸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度假項目以及酒店民宿項目。從一個用戶的角度,我最在意的是入住的氣場。這個東西聽起來挺玄妙的,但它可能會讓你馬上進入到一種理想中的生活氛圍裡。
但這種狀態,可能不是快速複製的產品能帶來的。這幾年民宿發展得很快,有些時候,這種快速複製,就像是幾個元素加在一起,一個模式化的「網紅」設計,一個主人故事,一波媒體宣傳,好像就能營造一個網紅民宿。我覺得講故事本身沒有問題,但故事是不是紮根在當地的土壤裡太重要了。甚至,這樣的一個「新故事」裡,民宿到底是應該像個待在裡面拍照漂亮的水晶球,還是一個被打破的水晶球呢?
我注意到,新的客群,特別希望在一趟旅行中喚新自己。除了放鬆之外,除了鄉愁之外,也希望能在假期裡獲得某種能量,汲取某種技能,或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我覺得這是現代人更積極的一個度假需求,就是可守可攻;我可以退回去休息,也可以走出去探索更多東西。那麼在這個故事裡,民宿不是一個水晶球,是一個橋梁,要創造機會讓客人和當地、還有周邊有意思的活動產生聯結。
劉大彧
中國國家地理營地 產品總監
「先做加法再做減法,
這是我們梳理地方內容的體會」
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成立的第 70 年,這麼多年來的科學傳媒經歷,讓我們形成了一套深度、系統、有趣的內容體系。去年開始,我們推出了中國國家地理·營地這個子品牌,想要探索如何用內容驅動旅行目的地。
關於去哪裡建營地,我們也有一點自己的思考。根據中國的氣候帶及生態系統分布,我們選擇了 50 多個典型的地理地貌單元,未來會去這些典型的地理單元構建營地。
我們的營地進入一個地方,會拋開它的行政區位名字,從大歷史大地理大角度去梳理它的內容。比如我們陽山營地項目,以陽山桃子為例,我們可能會把時間維度拉到很久很久以前甚至5000年7000年前。彼時,它可能就是一個野生的果子,有點酸有點甜,被人類選擇為可食用的果子。「桃」的名字是被自然和人類的共同演進給定義的,我們給了它一個更大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再去梳理桃文化,桃木、壽桃等等——最後一點點縮減,產品化它。
我們在落地營地產品前,我們會和很多知識大V合作,去建立獨有的體系,也會去找在地的科普團隊,非遺傳人等等,去大量吸取他們的經驗。整個過程,我們都是先做加法再做減法,這些內容吃透以後,我們才會進一步去做體驗設計。
圓歌·易LIFE論壇VOL.02參會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