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0剛在遊戲中出現時熱度很高,其實在現實中它也是美軍序列裡的常青樹。在當時美國陸軍主戰坦克青黃不接的時候,承擔起了本不該屬於自己的重擔。
一、車中巴頓
美國一直有以著名將領命名武器裝備的習慣,其歷史上最具個性的巴頓將軍,他的名字一共命名過4款坦克,但是公認的最具有巴頓魂魄的就是M60了。
遊戲中的M60在外形上比較有特色,炮管上扛著個「大燈」。這盞「燈」其實是晚上輔助射擊用的紅外線「潛望式炮長瞄準鏡」,這玩意雖然在那個時代好用,但不代表是M60的標配,有些不頂「大燈」的M60也是M60。
從這款坦克的整體性能來看,能夠獨霸美軍主力裝備達20年實屬意外。由於M48「巴頓」的性能出眾,美軍以其為基礎不斷衍生改進型,直到M60。這也是M60也叫「巴頓」的原因,它就是一款升級車而已。
當時美軍發現反坦克飛彈非常好用,如果坦克能用飛彈去替代炮彈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可是M48的自身結構無法進行反坦克飛彈的大規模改裝,所以只能研發出一款替代它的車型—M60,暫時度過換代前的研發期。
二、歷史的陰差陽錯
美軍前後研發了兩款坦克,一款名叫「MBT70」、一款名叫「XM803」,兩款坦克研發出了很多直到現在看來都非常先進的技術。不過它們同時因為車輛單價高到無法接受而被廢棄。不過這兩款車總結下來的經驗教訓稍微進行了組合,成就了當今的M1「艾布拉姆斯」。
連續兩次研發的失敗,被迫讓美軍繼續使用已經於1962年停產的M60。可是它的性能又讓軍方很不開心,所以只好將「MBT70」和「XM803」上能用的一些新技術移植過來。增加了附加穩定器和頂置式空氣濾清器的M60被命名為「M60A1」。
後來M60A1又進行了第二階段升級,包括炮塔上面那枚顯著的「大燈」、計算彈道的車載電腦、新型懸掛系統等。這些科技本來要用在新一代坦克身上的,而第二輪改裝後的M60,更確切的名字叫做「M60A1E3」,也被稱之為M60A3。
M60A3裝備了已經能夠正式應用的雷射測距儀,因此也成為了M60系列的代表車型。測距儀和車載電腦讓坦克作戰徹底擺脫了「人力瞄準」時代所帶來的諸多誤差,並且附帶的紅外線套件讓坦克24小時都可以精準作戰。
正是M60A3的暴躁讓很多人認為M60才具備「巴頓的魂魄」,往往會掩蓋掉前輩M48的光芒。美國對這版升級車型很滿意,還提出過M60A4的改造計劃供國民警衛隊使用,只不過僅僅提出了改進方案,並沒有造出樣車。
三、歷史留名的試驗品
有些人會問為什麼沒有M60A2呢?別著急,其實M60A2比A3還要暴躁。因為它裝備的是能夠發射飛彈的155毫米炮管。
從50年代末開始,美國陸軍不知何原因沉迷於「飛彈致勝」的理論,以至於當時所有在研的坦克車型都要能夠發射飛彈。
造出醜車「PT漫步者」的那家克萊斯勒公司,在當時自高奮勇地表示可以將M60A1都換裝能夠炮射飛彈的炮塔與炮管。
「炮射飛彈」的想法並非沒有道理,因為飛彈的高精準和長射程是傳統坦克炮所無法比擬的。而且飛彈的重量比炮彈輕得多,意味著有很大的改良餘地,上至重型下至輕型坦克都可以一試。
並且美國也沒有採取激進的「全飛彈化」,而是採用「彈炮結合」的方式。這樣飛彈和炮彈的優點都能兼容,增加了作戰的彈性。
可炮射飛彈沒有應用的最大問題,就是技術支持的硬體條件滿足不了工程師們飛躍的思想。「彈炮結合」就意味著在保留炮彈射擊控制系統的同時,還要安裝一套用於操控飛彈的系統,這樣一來增加了後勤維護成本。
最要命的是炮射的飛彈和炮彈一樣,都要配備用於助推的火藥彈殼。這種專用的飛彈彈殼過於脆弱,要麼擊發失敗、要麼燃燒不充分導致引燃下一發。
越戰期間,裝備了155毫米炮射飛彈的M60A2和另一款著名戰車M551「謝裡登」輕型坦克,都曾作為試驗品配屬到一線作戰部隊。
兩款坦克幾乎收到了一致的罵聲,主要就是因為上述的缺點,導致它們成為越南人民軍以外最能危及美軍生命的東西。
沒有通過試用期再加上M1坦克研製的進展逐漸順利,M60系列慢慢走下了歷史舞臺。但整個過程足足經歷了20年,這根本不是一個臨時替代品所應經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