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新中國建立一年後發生的戰役,由於剛建國我國百廢待興,各項事業都要發展,可是這時美軍不顧我國反對悍然越過三八線,如果朝鮮淪陷,我國東北岌岌可危。剛建立的國家有可能再次陷入戰火,於是我們決定出兵朝鮮,幫助朝鮮人民,捍衛正義。
在戰爭之初,我國還未參戰的情況下,美軍還未曾投入大量的人員裝備,不過在志願軍越過鴨綠江那一刻,美軍的裝備才遠遠不斷地投入戰場。
美軍在戰爭期間投入的作戰飛機約1200架,包括戰鬥殲擊機、戰略轟炸機、戰鬥轟炸機等,地面部隊每個師還編有22架炮兵校正機。
而海軍方面,美國海軍投入到戰場上的各種艦艇達300餘艘,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登陸艇、掃雷艇等。其陸軍部隊為全部機械化或摩託化,共有坦克1000餘輛,裝甲車330餘輛,其他各種車輛3800餘輛。
對比
坦克
美軍一個軍擁有坦克430輛;我軍最初入朝的六個軍沒有1輛坦克。
炮兵
美軍1個陸軍師屬炮兵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還可以得到其他火炮支援,我志願軍1個師的師屬炮兵僅有1個山炮營,12門山炮。
志願軍裝備的火炮,幾乎全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軍的裝備,火炮陳舊、型號雜、口徑小、射程最遠10公裡、彈藥不足,多由騾馬或人工馱運,機動性差。
電臺
美軍1個步兵師擁有電臺1600臺,無線電通信可以達到排和班。我軍入朝時從各部隊抽調器材,才使每個軍電臺達到十部,僅可以裝備到營,營以下聯絡需要徒步,軍號,哨子和少量的信號彈。
運輸
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1個軍擁有汽車約7000輛;我軍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軍只有汽車100輛,二十七軍只有45輛。
槍械
美軍當時的槍械十分先進,而我軍百分之九十的戰鬥人員仍在用三八式步槍。
空中力量
志願軍當時不但沒有飛機,連防空武器也極端缺乏。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成立,組建的2個殲擊師,2個轟炸師,以及1個強擊師總飛機數量不足300架,更是連100小時的飛行訓練都沒有。
美軍有1100架飛機作戰,我軍只有1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高炮,這36門還要留下12門保衛鴨綠江渡口。
雷達
我軍雷達一部沒有,搜索空中目標全憑耳聽目視。
生活條件
最初美軍在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嚴寒中有睡袋,而我軍大多數人是單衣單褲,很多人被凍傷。
美軍吃著雞腿,嚼著口香糖,我軍吃炒麵(當時的炒麵可不是現在的炒麵,而是把麵粉炒一下裝進袋子裡),烤土豆,渴了吃一把雪。可見當時條件有多艱苦!
據有關統計,中國為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共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戰費62.5億元人民幣。
這一場仗能打贏實在太艱難了,而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艱苦奮戰,硬是把美國人打回到談判桌前的。
《決戰朝鮮》再次展現了當時的歷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現韓戰歷史命運的經典作品,以恢宏的氣勢、凝練的語言、多維度的視角記述和分析了韓戰成因、決策過程、五次戰役及板門店停戰談判等重大事件。
破除了有關韓戰的種種迷思與誤解,非常真實出彩。曾被廣大軍迷譽為韓戰題材國內品質扛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