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參戰竟是秘密:志願軍一輪齊射不到10秒,美軍陣地幾無活物

2021-01-11 史源歷史專欄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火力輸出、壓制及突襲作用,在同類武器對比中勝過美韓軍隊。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軍工科技還很落後,根本不可能獨立生產火箭炮這樣的裝備,更別說在戰場上熟練運用大量殺敵。

喀秋莎是一款蘇制武器,在抗美援朝期間配備給志願軍炮兵,由炮兵21師操控使用。儘管該款火箭炮是蘇聯研製的,但也可以說是新中國陸軍在建國初期使用過的最先進的攻擊性武器了。畢竟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徑榴彈炮在48、49年才在各野戰軍中批量使用,像132毫米火箭炮這種高射速大口徑武器,是之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

志願軍擁有火箭炮,美韓軍隊事先都不知情,也沒有相對應的防禦準備。以美方對中國軍力的了解,並未推斷出志願軍能夠使用喀秋莎,尤其是前五次戰役都沒有出現過的情況下。1951年9月,志願軍炮兵才第一次在朝鮮戰場使用這樣的武器,這時五次大戰役都已經結束,交戰雙方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之所以這麼晚才把火箭炮投入實戰,並非蘇聯沒有提供,而是因為操控火箭炮的炮兵部隊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用時五個月),因此炮兵21師的120門喀秋莎,直到戰爭打了接近一年才突然開始發威,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起到了很好的戰場效果。

美軍的裝備優勢在戰爭初期給志願軍造成很大麻煩:由於武器代差,有時我軍圍死了敵人還能被對方突圍,即便取勝也造成遺憾;而志願軍的很多軍事行動只能在夜間進行,同樣是忌憚美軍的空中優勢。這樣的背景下,我軍對本方的少數先進武器格外重視,顯然就包括蘇聯秘密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彭總要求使用火箭炮前嚴格保密,以求抓住時機大量殲滅美軍有生力量。

1951年9月,志願軍炮兵21師203團進行火箭炮齊射,一次性殺傷後洞裡地區美軍第7師700餘人(此戰實際使用24門,只打了一次齊射384發,21師有5個火箭炮團)。由於火箭炮射速遠遠快於榴彈炮,且能夠實現高速齊射,射擊場面極為震撼。由於是電子點火,搭載八聯裝滑軌的發射車,打一次齊射(16發火箭彈)只需要7-10秒,也就是說我軍擁有的120門炮若進行齊射,打出上千發火箭彈,連10秒鐘都不用!

喀秋莎不光能摧毀敵人寬闊陣地,對敵軍的心理嚇阻效果也是非常客觀的。在朝鮮戰場上,任何一種武器的視覺和心理威懾力都難以和喀秋莎匹敵,對於本方官兵則是一種感官鼓舞。這樣超高射速和破壞力的武器,不光志願軍自己之前沒用過,連一向不乏各種先進武器的美軍官兵也鮮有接觸,瞬間在戰場上被嚇得膽寒。

喀秋莎成了朝鮮戰場上美韓軍隊的噩夢,尤其在1952年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炮兵以火箭炮為核心,配合山野炮、榴彈炮,整個戰役合計炮火殲敵超過1.2萬人,立下了大功。其實喀秋莎也不是沒有弱點,比如發射架的射擊精度遠遠不如榴彈炮管;而且因為發射時火光太大,很容易被敵人確認射擊陣地的位置,如果不能及時轉移,將損失慘重。

火箭彈的造價遠遠超過榴彈,我軍也不會隨意使用喀秋莎,往往都是瞅準時機用在刀刃上。好在志願軍的火箭彈發射車有90公裡的最高時速,能夠在發射後進行快速轉移。朝鮮戰場上,喀秋莎火箭炮並沒有因為轉移不及時而遭到過敵人炮兵的反攻擊。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秘密參戰,美軍不知情被炸慘:志願軍轟千枚火箭彈不用十秒
    美軍的裝備優勢在戰爭初期給志願軍造成很大麻煩:由於武器代差,有時我軍圍死了敵人還能被對方突圍,即便取勝也造成遺憾;而志願軍的很多軍事行動只能在夜間進行,同樣是忌憚美軍的空中優勢。這樣的背景下,我軍對本方的少數先進武器格外重視,顯然就包括蘇聯秘密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彭總要求使用火箭炮前嚴格保密,以求抓住時機大量殲滅美軍有生力量。
  • 喀秋莎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只剩2人
    本已經將李承晚軍隊壓縮到釜山的人民軍,又被介入的美軍打得潰退至鴨綠江附近。他們被自己與美軍武器的巨大代差深深的震撼了。1950年10月,首批入朝作戰的志願軍38軍戰士,遇到朝鮮人民軍,被問的第一句話就是:「同志,有沒有飛機?」 我軍鋼少氣多,美軍鋼多氣少。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德軍直到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才發現了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在齊射1951年9月1日,志願軍炮21師203團接到命令,讓他們支援志願軍第27軍79師235團對進佔後洞裡陣地的美軍第7師的兩個營發起反擊。
  • 喀秋莎在朝鮮戰場首秀,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德軍直到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才發現了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    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在齊射  1951年9月1日,志願軍炮21師203團接到命令,讓他們支援志願軍第27軍79師235團對進佔後洞裡陣地的美軍第7師的兩個營發起反擊。
  • 「喀秋莎」有多猛?韓戰老兵:齊射後,敵陣地基本沒活物
    早在1941年,二戰時期,德國軍隊還享受在繳獲寬軌列車的喜悅之中,但突然宛若隕石雨一般的炮彈密集地從空中傾瀉而來,僅僅10秒鐘的時間,德軍部隊傷亡慘重,繳獲的物資以及那輛寬軌列車一同被炸上了天。10秒過後一切又歸於寂靜,但眼前景象早已宛如活地獄一般。這突然而來的恐怖火力打擊,讓德軍一直沒有明白到底是什麼樣的火炮,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造成如此大範圍有效殺傷。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如果要說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畫面,莫過於志願軍復仇的那一段。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火箭彈戰鬥部裝有TNT炸藥,落地後會發生劇烈爆炸來殺傷目標,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個發射,也可部分連射,能在7-10秒鐘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再裝填一次只需5-10分鐘,因而火力兇猛。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喀秋莎裝滿一次齊射彈藥需10分鐘左右,可單射,可部分連射,也可一次性齊射,一次齊射只需要7到10秒,因此,喀秋莎在戰場上不僅可以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和武器裝備,還能提供大面積瞬時的密集火力,也因其強大的殺傷力,在二戰中達到了震懾敵人精神、瓦解敵人意志的心理效應。
  • 「喀秋莎」給侵略者帶來滅頂之災!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到1951年底,志願軍全軍共有蘇制122毫米榴彈炮249門。在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第一天的戰鬥中,志願軍炮兵某團9連就用這門目前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122毫米火炮,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裡,發射了96發炮彈,把集結了敵人2個營兵力的一條數百米長大山溝炸成一片火海,粉碎了敵人的進攻。9連因戰績輝煌,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 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感嘆:有它直掀敵人老巢
    在朝鮮戰場上拉來喀秋莎火箭炮後,志願軍戰士感嘆:有它就能直掀敵人老巢、把他們打出陰影了。 BM-13「喀秋莎」火箭炮是前蘇聯在二戰期間批量使用的一種火箭炮,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射滑軌多,這讓它可以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在10分鐘內就能完成一輪齊射。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看過《金剛川》這部抗美援朝電影的小夥伴們,除了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留有不怕犧牲的印象外,相信對影片中的喀秋莎也記憶猶新。天空划過一道美麗的群星,敵方陣地猛然間銷聲匿跡。那麼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物,有如此毀天滅地的能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種威力驚人的武器。說起喀秋莎這個神秘的武器,就要追溯到二戰時期。
  • 炮兵之王「喀秋莎」發射的...
    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 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 志願軍陣地被炸成火海,無奈搬出「沒良心炮」,半個小時削平美軍
    一月二十八日上午八點,美軍成千上萬門陸軍、海軍和空軍火炮,如鋼鐵洪流般傾瀉在三十八軍陣地上。短短一個小時左右,三十八軍陣地已經變成一片火海,傷亡慘重。不到兩個小時美軍已經傾瀉了幾萬噸炸藥,而這,只不過是美軍炮兵的熱身運動。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共裝備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喀秋莎火箭炮瞬間可以齊射出16枚火箭炮打呢,也就是說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個齊射可以射出384枚火箭炮彈。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志願軍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通常由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對目標陣地進行預先轟炸,給志願軍步兵的衝鋒開道。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電影拍得太保守了,真實的威力更加可怕
    在電影《金剛川》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向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這種獨特的多聯裝火箭炮,改變了炮兵作戰的形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在敵人的陣地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BM-13式火箭炮的愛稱,並不是武器的正式名稱。因為該炮由蘇聯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出廠時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在1941年,當德軍沉浸在利用繳獲的蘇聯寬軌列車為後方補給物資的喜悅中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咆哮嚇住了正在忙碌的德軍,不到10秒的時間內,天崩地坼一樣的密集炮火把車站附近的德軍和他們的物資列車全部都炸上了天,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突然而來又突然離去,一切陷於死寂,倖存的德軍仿佛從地獄走了一遭。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
  • 還記得「喀秋莎」嗎?曾是蘇軍利器,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它的名字叫喀秋莎,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個十分唯美的,其實它來源於俄羅斯,是一首軍歌的名字。喀秋莎之所以能夠如此厲害是有原因的。在蘇德戰爭開始前,蘇聯就已經大力發展軍事重工業了,其中就研究了幾款殺傷力驚人的武器,那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當時保密措施做得十分好,就連蘇聯許多軍官都不了解它,認為它是一個靶子,完全發揮不出實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