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張鴻宇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的「喀秋莎」火箭炮。
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近日,筆者再次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廳,追尋志願軍那段艱苦卓絕而又氣勢恢宏的歷史,探尋那些承載著血與火、勝利與榮耀的功勳兵器。
在負一層武器展廳裡,一輛綠色的吉斯151運載車靜靜矗立著,車頂架設的滑軌上掛載著數枚火箭彈。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史達林的管風琴」亮相二戰戰場
1941年7月1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奧爾沙。戰鬥結束後,德軍開始用繳獲的蘇軍列車裝載物資。突然,一陣猛烈的炮火鋪天蓋地而來。瞬間,列車和整個火車站化為廢墟,德軍死傷慘重。
由於不知道是什麼火炮能在短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炮彈,造成如此大的損失,德軍官兵一度稱其為「魔鬼火炮」。直到莫斯科會戰打響,德軍首次繳獲了一具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才揭開了這種秘密武器的神秘面紗。
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這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其發射器的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採用電子打火的方式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來發射彈藥。火箭彈戰鬥部裝有TNT炸藥,落地後會發生劇烈爆炸來殺傷目標,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個發射,也可部分連射,能在7-10秒鐘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再裝填一次只需5-10分鐘,因而火力兇猛。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由於「共產國際」一詞的俄文第一個字母是「K」,所以該廠把「K」字列印在炮車上作為本廠的代號。這種火炮在當時是新式武器,屬於絕對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稱。
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以多門「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炮兵對射,瞬間火光閃閃、炮聲隆隆,打得德軍火炮成了啞巴。1945年柏林戰役,蘇軍更是將「喀秋莎」火箭炮當作近戰「刺刀」開道。他們將枕木墊在「喀秋莎」火箭炮後輪下,降低發射角度,進行平射。一些堅固的建築物和負隅頑抗的德軍,都在炮火下化為廢墟。
整個蘇德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因其發射聲音酷似管風琴彈奏的聲音,德軍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右上:「喀秋莎」火箭炮後視圖 左下:「喀秋莎」火箭炮正面圖
兩戰兩捷露頭角,令敵人膽寒的「原子炮」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鴨綠江秘密入朝。隨後,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願軍的武器裝備較為落後,尤其是缺乏重火力。可志願軍憑藉鋼鐵意志,頂住了「聯合國軍」的猛烈炮火攻擊,取得了前三次戰役的勝利。當第四次戰役打響時,志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 「喀秋莎」火箭炮。志願軍將120門火箭炮配備給炮兵21師,下轄5個團。
1951年9月1日,志願軍27軍79師235團對後洞裡陣地的美軍展開反擊作戰。夜幕降臨,炮兵21師203團秘密抵達發射陣地蓄勢待發。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24門火箭炮同時開火,瞬間道道火龍落入美軍陣地,美軍死傷慘重。235團隨即發起衝鋒,一舉奪回陣地。戰後,僥倖活下來的美軍驚呼「志願軍使用了原子炮」。這是志願軍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的第一戰。
1951年10月初,炮兵21師202團協同配合位於朝鮮戰場中線的志願軍47軍作戰,「喀秋莎」火箭炮再度登場。
當時,與47軍對壘的是號稱美軍「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騎兵1師。該師是機械化師,佔領我方添木洞、正洞陣地後,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躲避炮火。
202團採用引蛇出洞的策略,提前抵達發射陣地守株待兔。47軍先期掃射美軍陣地,而後吹響衝鋒號,讓美軍以為47軍發動了步兵進攻。美軍從工事中出來發動反擊。這時,嚴陣以待的202團「喀秋莎」火箭炮實施了齊射,炸死美軍800餘人。此役,47軍一舉奪回添木洞陣地。至此,「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嶄露頭角,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好鋼用在刀刃上,上甘嶺戰役催生「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美軍第8集團軍集中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動了攻擊。在志願軍陣地上,平均每秒鐘落炮彈6發,終日落彈達30萬餘發,飛機投彈500餘枚。
4時30分,美軍以7個營的兵力,在飛機和火炮、坦克的支援下,分6路向我所據兩高地發起猛烈進攻。陣地上空硝煙瀰漫,日月無光。上甘嶺戰役由此打響。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嶺戰役的第一階段。7天7夜的鏖戰中,雙方反覆爭奪地表陣地,戰鬥異常殘酷。
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首長果斷決定,將21師209團配屬給參戰的15軍,歸15軍軍長秦基偉統一指揮。
10月19日,209團接到命令:今晚全團投入上甘嶺戰鬥。當天下午,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分頭從預備陣地出發,奔向發射陣地,並做好了準備。整個陣地悄無聲息,炮群蓄勢待發。
16時30分,15軍的104門火炮首先發出怒吼,炮彈像雨點一樣飛向597.9高地。一陣火力急襲後,15軍炮火向敵後方延伸。在地堡裡躲避彈雨的美軍跌跌撞撞地鑽出來,準備抗擊15軍步兵的衝鋒。這時,209團突然實施了齊射。
原來,15軍炮兵實施的是假火力延伸,是為了掩護「喀秋莎」火箭炮進行真正攻擊。瞬間,無數拖著紅色尾巴的火箭彈,帶著呼嘯聲掠空而過,就像一道道追逐的閃電。整個上甘嶺上空的雲層被映得通紅,比朝霞還要鮮豔。
接下來是第二輪齊射,飛出的火箭彈連成一片火海,全部傾瀉到美韓軍陣地上。之後,209團迅速撤出陣地,從進入陣地到打完轉移,前後只用了13分鐘。美韓軍絕大部分防禦工事被摧毀。
在強大的炮火協同配合下,早已於18日晚上運動至特定位置的15軍某部,兵分兩路,同時向佔領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陣地之敵實施反擊。激戰到半夜,全部收復了表面陣地。
此後,209團又參加了數十次戰鬥,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僅11月3日再次反擊597.9高地時,該團兩次齊射就殲敵數百人。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艱苦、最激烈、最殘酷的一次戰役。在僅3.7平方千米的狹小地域內,志願軍與美韓軍共投入了10萬兵力,反覆爭奪了43天,最後志願軍守住了陣地,取得戰役的勝利。
戰後,毛主席指出:「今秋作戰,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制勝要素。」對此,志願軍總部授予21師209團「百花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獎旗一面。
據美國媒體報導,上甘嶺戰役美韓軍與志願軍傷亡比例為2.3∶1,美韓軍的傷亡有70%是由志願軍炮火殺傷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喀秋莎」火箭炮。至此,志願軍將士開始稱呼「喀秋莎」火箭炮為「炮兵之王」。
志願軍將士的戰鬥精神,比武器本身更重要
恩格斯曾經說過:「槍是不會自己射擊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去使用它們」「贏得戰鬥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志願軍能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絕不僅僅是依靠「喀秋莎」火箭炮等先進裝備,而是因為有著英勇無畏的戰鬥意志,有著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有著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僅圍繞「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而言,志願軍將士就能給我們帶來不少啟示。
「喀秋莎」火箭炮口徑大、彈群密集、發射速度快、戰場機動力強,殺傷力和破壞力驚人。不過,它也有不少弱點,如發射時火光明顯,陣地極易暴露,從而受到敵方火炮的轟擊。另外,炮身沒有防護,在一定範圍內,飛機、士兵只需要用機槍掃射便足以造成致命威脅。火箭彈裸露在炮架上,只要有一發子彈打中、引爆了任意一枚火箭彈,立刻就會車毀人亡。
面對如此高風險的戰位,志願軍的炮兵沒有一人退縮,反而人人爭當操作員。「喀秋莎」火箭炮及其所屬部隊在志願軍中擁有特殊地位,整個21師部隊的車號是「84」,其他部隊一見「84」車號,就主動讓路,並鼓掌歡迎。這也是志願軍全體將士對火箭炮部隊官兵犧牲奉獻精神的一種禮敬。
有軍事專家作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假如回到過去,給中世紀騎士一把自動步槍,如果他僅是騎上馬用槍託砸對手的腦袋,不管他的動作多麼熟練,都不是軍事變革。「喀秋莎」是世界上第一種火箭炮,它出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它對我軍炮兵來說不啻於一場軍事變革。僅就火箭炮的運輸而言,火箭炮入朝作戰初期,轉移時沿公路前進,存在被發現的風險;後期為了隱蔽,採取小路行進。進軍途中,炮身被炮衣嚴密遮蓋著;車頭、車頂都用松枝偽裝。導致其他志願軍戰士見到「喀秋莎」火箭炮,一度認為是架橋的鋼架,把火箭炮炮兵誤認作工兵。
戰術方面,火箭炮入朝第一戰——後洞裡反擊作戰中,21師203團採取的是「炮陣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團集中」「晝間指揮分隊作業、夜間戰炮分隊開進」等戰術。21師202團協同配合47軍作戰時,與步兵討論制訂的則是「誘敵出巢、而後齊放」策略。上甘嶺戰役中,21師209團用的則是「深藏夜出、突然攻擊、打完就撤」戰術。這些戰略戰術,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喀秋莎」火箭炮善於長途奔襲、靈活機動的特點。
如烈焰、似鋼雹,入朝作戰兩年半中,志願軍火箭炮部隊採取「快去、猛打、快回」的遊擊戰術,運用假火力準備、假火力延伸、假衝擊、炮火假轉的戰鬥策略,先後配屬過12個軍,協同步兵參加大小戰鬥30餘次,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58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志願軍歸國後,軍械部協調了一臺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喀秋莎」火箭炮移交給軍事博物館。從此,「喀秋莎」開始在新的崗位上發揮新的作用,收穫著無盡的尊崇與榮耀。
(作者單位:軍事博物館藏品徵集保管室)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轉自: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鄧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