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2020-12-21 華夏經緯網

  「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張鴻宇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的「喀秋莎」火箭炮。

  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近日,筆者再次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廳,追尋志願軍那段艱苦卓絕而又氣勢恢宏的歷史,探尋那些承載著血與火、勝利與榮耀的功勳兵器。

  在負一層武器展廳裡,一輛綠色的吉斯151運載車靜靜矗立著,車頂架設的滑軌上掛載著數枚火箭彈。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史達林的管風琴」亮相二戰戰場

  1941年7月1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奧爾沙。戰鬥結束後,德軍開始用繳獲的蘇軍列車裝載物資。突然,一陣猛烈的炮火鋪天蓋地而來。瞬間,列車和整個火車站化為廢墟,德軍死傷慘重。

  由於不知道是什麼火炮能在短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炮彈,造成如此大的損失,德軍官兵一度稱其為「魔鬼火炮」。直到莫斯科會戰打響,德軍首次繳獲了一具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才揭開了這種秘密武器的神秘面紗。

  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這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其發射器的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採用電子打火的方式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來發射彈藥。火箭彈戰鬥部裝有TNT炸藥,落地後會發生劇烈爆炸來殺傷目標,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個發射,也可部分連射,能在7-10秒鐘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再裝填一次只需5-10分鐘,因而火力兇猛。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由於「共產國際」一詞的俄文第一個字母是「K」,所以該廠把「K」字列印在炮車上作為本廠的代號。這種火炮在當時是新式武器,屬於絕對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稱。

  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以多門「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炮兵對射,瞬間火光閃閃、炮聲隆隆,打得德軍火炮成了啞巴。1945年柏林戰役,蘇軍更是將「喀秋莎」火箭炮當作近戰「刺刀」開道。他們將枕木墊在「喀秋莎」火箭炮後輪下,降低發射角度,進行平射。一些堅固的建築物和負隅頑抗的德軍,都在炮火下化為廢墟。

  整個蘇德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因其發射聲音酷似管風琴彈奏的聲音,德軍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右上:「喀秋莎」火箭炮後視圖     左下:「喀秋莎」火箭炮正面圖

  兩戰兩捷露頭角,令敵人膽寒的「原子炮」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鴨綠江秘密入朝。隨後,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願軍的武器裝備較為落後,尤其是缺乏重火力。可志願軍憑藉鋼鐵意志,頂住了「聯合國軍」的猛烈炮火攻擊,取得了前三次戰役的勝利。當第四次戰役打響時,志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 「喀秋莎」火箭炮。志願軍將120門火箭炮配備給炮兵21師,下轄5個團。

  1951年9月1日,志願軍27軍79師235團對後洞裡陣地的美軍展開反擊作戰。夜幕降臨,炮兵21師203團秘密抵達發射陣地蓄勢待發。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24門火箭炮同時開火,瞬間道道火龍落入美軍陣地,美軍死傷慘重。235團隨即發起衝鋒,一舉奪回陣地。戰後,僥倖活下來的美軍驚呼「志願軍使用了原子炮」。這是志願軍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的第一戰。

  1951年10月初,炮兵21師202團協同配合位於朝鮮戰場中線的志願軍47軍作戰,「喀秋莎」火箭炮再度登場。

  當時,與47軍對壘的是號稱美軍「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騎兵1師。該師是機械化師,佔領我方添木洞、正洞陣地後,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躲避炮火。

  202團採用引蛇出洞的策略,提前抵達發射陣地守株待兔。47軍先期掃射美軍陣地,而後吹響衝鋒號,讓美軍以為47軍發動了步兵進攻。美軍從工事中出來發動反擊。這時,嚴陣以待的202團「喀秋莎」火箭炮實施了齊射,炸死美軍800餘人。此役,47軍一舉奪回添木洞陣地。至此,「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嶄露頭角,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好鋼用在刀刃上,上甘嶺戰役催生「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美軍第8集團軍集中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動了攻擊。在志願軍陣地上,平均每秒鐘落炮彈6發,終日落彈達30萬餘發,飛機投彈500餘枚。

  4時30分,美軍以7個營的兵力,在飛機和火炮、坦克的支援下,分6路向我所據兩高地發起猛烈進攻。陣地上空硝煙瀰漫,日月無光。上甘嶺戰役由此打響。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嶺戰役的第一階段。7天7夜的鏖戰中,雙方反覆爭奪地表陣地,戰鬥異常殘酷。

  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首長果斷決定,將21師209團配屬給參戰的15軍,歸15軍軍長秦基偉統一指揮。

  10月19日,209團接到命令:今晚全團投入上甘嶺戰鬥。當天下午,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分頭從預備陣地出發,奔向發射陣地,並做好了準備。整個陣地悄無聲息,炮群蓄勢待發。

  16時30分,15軍的104門火炮首先發出怒吼,炮彈像雨點一樣飛向597.9高地。一陣火力急襲後,15軍炮火向敵後方延伸。在地堡裡躲避彈雨的美軍跌跌撞撞地鑽出來,準備抗擊15軍步兵的衝鋒。這時,209團突然實施了齊射。

  原來,15軍炮兵實施的是假火力延伸,是為了掩護「喀秋莎」火箭炮進行真正攻擊。瞬間,無數拖著紅色尾巴的火箭彈,帶著呼嘯聲掠空而過,就像一道道追逐的閃電。整個上甘嶺上空的雲層被映得通紅,比朝霞還要鮮豔。

  接下來是第二輪齊射,飛出的火箭彈連成一片火海,全部傾瀉到美韓軍陣地上。之後,209團迅速撤出陣地,從進入陣地到打完轉移,前後只用了13分鐘。美韓軍絕大部分防禦工事被摧毀。

  在強大的炮火協同配合下,早已於18日晚上運動至特定位置的15軍某部,兵分兩路,同時向佔領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陣地之敵實施反擊。激戰到半夜,全部收復了表面陣地。

  此後,209團又參加了數十次戰鬥,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僅11月3日再次反擊597.9高地時,該團兩次齊射就殲敵數百人。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艱苦、最激烈、最殘酷的一次戰役。在僅3.7平方千米的狹小地域內,志願軍與美韓軍共投入了10萬兵力,反覆爭奪了43天,最後志願軍守住了陣地,取得戰役的勝利。

  戰後,毛主席指出:「今秋作戰,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制勝要素。」對此,志願軍總部授予21師209團「百花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獎旗一面。

  據美國媒體報導,上甘嶺戰役美韓軍與志願軍傷亡比例為2.3∶1,美韓軍的傷亡有70%是由志願軍炮火殺傷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喀秋莎」火箭炮。至此,志願軍將士開始稱呼「喀秋莎」火箭炮為「炮兵之王」。

  志願軍將士的戰鬥精神,比武器本身更重要

  恩格斯曾經說過:「槍是不會自己射擊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去使用它們」「贏得戰鬥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志願軍能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絕不僅僅是依靠「喀秋莎」火箭炮等先進裝備,而是因為有著英勇無畏的戰鬥意志,有著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有著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僅圍繞「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而言,志願軍將士就能給我們帶來不少啟示。

  「喀秋莎」火箭炮口徑大、彈群密集、發射速度快、戰場機動力強,殺傷力和破壞力驚人。不過,它也有不少弱點,如發射時火光明顯,陣地極易暴露,從而受到敵方火炮的轟擊。另外,炮身沒有防護,在一定範圍內,飛機、士兵只需要用機槍掃射便足以造成致命威脅。火箭彈裸露在炮架上,只要有一發子彈打中、引爆了任意一枚火箭彈,立刻就會車毀人亡。

  面對如此高風險的戰位,志願軍的炮兵沒有一人退縮,反而人人爭當操作員。「喀秋莎」火箭炮及其所屬部隊在志願軍中擁有特殊地位,整個21師部隊的車號是「84」,其他部隊一見「84」車號,就主動讓路,並鼓掌歡迎。這也是志願軍全體將士對火箭炮部隊官兵犧牲奉獻精神的一種禮敬。

  有軍事專家作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假如回到過去,給中世紀騎士一把自動步槍,如果他僅是騎上馬用槍託砸對手的腦袋,不管他的動作多麼熟練,都不是軍事變革。「喀秋莎」是世界上第一種火箭炮,它出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它對我軍炮兵來說不啻於一場軍事變革。僅就火箭炮的運輸而言,火箭炮入朝作戰初期,轉移時沿公路前進,存在被發現的風險;後期為了隱蔽,採取小路行進。進軍途中,炮身被炮衣嚴密遮蓋著;車頭、車頂都用松枝偽裝。導致其他志願軍戰士見到「喀秋莎」火箭炮,一度認為是架橋的鋼架,把火箭炮炮兵誤認作工兵。

  戰術方面,火箭炮入朝第一戰——後洞裡反擊作戰中,21師203團採取的是「炮陣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團集中」「晝間指揮分隊作業、夜間戰炮分隊開進」等戰術。21師202團協同配合47軍作戰時,與步兵討論制訂的則是「誘敵出巢、而後齊放」策略。上甘嶺戰役中,21師209團用的則是「深藏夜出、突然攻擊、打完就撤」戰術。這些戰略戰術,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喀秋莎」火箭炮善於長途奔襲、靈活機動的特點。

  如烈焰、似鋼雹,入朝作戰兩年半中,志願軍火箭炮部隊採取「快去、猛打、快回」的遊擊戰術,運用假火力準備、假火力延伸、假衝擊、炮火假轉的戰鬥策略,先後配屬過12個軍,協同步兵參加大小戰鬥30餘次,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58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志願軍歸國後,軍械部協調了一臺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喀秋莎」火箭炮移交給軍事博物館。從此,「喀秋莎」開始在新的崗位上發揮新的作用,收穫著無盡的尊崇與榮耀。

  (作者單位:軍事博物館藏品徵集保管室)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轉自: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鄧芳華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 「喀秋莎」秘密參戰,上甘嶺戰役全靠它,殲敵12800餘人
    上世紀60年代初,時任國防部長的林彪曾在軍事會議上說道:"上甘嶺就是肉磨子"。一些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老兵聽到這話,想起抗美援朝過往的一幕幕,尤其是上甘嶺戰役的慘烈,紛紛激動落淚,潸然淚下。林彪此話不假,就在上甘嶺戰役結束的30年後,曾有一位記者去朝鮮採訪,然後在上甘嶺高地上抓起一把土,裡面竟然都是彈片碎屑和骨頭渣,令其萬分震驚。
  •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打得有多激烈?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當時美軍選擇在凌晨三時進攻,用最快的速度集中三百門大炮、四十架飛機以及一百多輛坦克,全軍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兩個高地進行大規模轟炸,據史料記載,在我方陣地上平均每秒會落下六發炮彈,不間斷地火力轟炸讓我軍難以抵擋。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在家喻戶曉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15軍軍長秦基偉將軍在向志願軍總指揮部請求支援時,提出的第一個請求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部隊配合作戰。志願軍總指揮部隨即將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9團編入由志願軍炮兵第7師指揮的戰役炮兵群,投入上甘嶺作戰。
  • 炮兵之王「喀秋莎」發射的...
    生產出來時蘇聯正在流行歌曲《喀秋莎》 記者看到,今年9月25日,《解放軍報》刊文《「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1950年下半年,蘇聯開始向我國提供炮兵裝備,我軍原143步兵師接收了喀秋莎火箭炮,改編為21炮兵師。經換裝、整訓,喀秋莎入朝時第五次戰役已接近尾聲,沒有趕上。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喀秋莎女神的第一次亮相便顯示出震懾敵人的強大魅力,為了保密,蘇軍沒有給這批火箭炮正式命名,只定型為BM-13火箭炮,並在發射架上打下了字母K,代表著沃羅涅日工廠生產,而由於K在俄語中與「喀」同音,於是在陣地上,炮手們便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喀秋莎,以寄託他們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此後,喀秋莎這個名稱便迅速在蘇軍中傳開!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蘇聯紅軍在炮兵部隊裝備了四大系列的火箭炮,他們分別是82毫米的BM-8系列小型火箭炮,132毫米的喀秋莎BM-13系列火箭炮,300毫米BM-30和310毫米BM-31系列重型火箭炮。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總共裝備了2400門BM-8火箭炮,6800門BM-13喀秋莎火箭炮,還有1800門BM-30/31重型火箭炮。
  • 美軍司令戰後垂頭喪氣,為什麼說上甘嶺戰役是新中國立國之戰?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上甘嶺戰役。鮮為人知的是,在這3.7平方公裡的地方,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二戰最高水平,志願軍是如何在武器全面落後的情況下取得最後的勝利呢?一、美軍為什麼要打上甘嶺?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喀秋莎秘密參戰,美軍不知情被炸慘:志願軍轟千枚火箭彈不用十秒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火力輸出、壓制及突襲作用,在同類武器對比中勝過美韓軍隊。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軍工科技還很落後,根本不可能獨立生產火箭炮這樣的裝備,更別說在戰場上熟練運用大量殺敵。
  • 喀秋莎參戰竟是秘密:志願軍一輪齊射不到10秒,美軍陣地幾無活物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火力輸出、壓制及突襲作用,在同類武器對比中勝過美韓軍隊。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軍工科技還很落後,根本不可能獨立生產火箭炮這樣的裝備,更別說在戰場上熟練運用大量殺敵。
  • 血戰上甘嶺
    整個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00餘人,佔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   上甘嶺戰役坑道戰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15軍軍長秦基偉說:「在坑道鬥爭中,我們的戰士就這樣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革命軍人的優秀品質戰勝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上甘嶺表面陣地被美軍佔領了,但在地下的坑道中,志願軍官兵們仍在堅持戰鬥。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電影拍得太保守了,真實的威力更加可怕
    ,可以說,喀秋莎火箭炮在電影裡面的威力算得上特別猛,可你知道嗎?其實電影裡面對於喀秋莎的火箭炮威力還是弱化了不少的。 起碼需要花費10分鐘左右,這對於喀秋莎火箭炮而言,射速實在是太慢了,如果是在火炮對射的情況下,喀秋莎還沒裝填的話,那麻煩可就大了。
  • 「喀秋莎」有多猛?韓戰老兵:齊射後,敵陣地基本沒活物
    直到他們終於繳獲了一輛喀秋莎後才明白,原來之前那恐怖的武器是這個樣子。而喀秋莎火箭炮除了在二戰戰場留下豐功偉績的一頁外,在朝鮮戰場上也是大顯神威。朝鮮半島戰爭中,我軍的軍事裝備和敵方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尤其是美國,其強大的制海權、制空權都讓我軍在戰鬥過程中吃了不少的虧,哪怕是陸軍,美軍也有著裝甲車、坦克、重炮等先進的武器裝備。而我軍在對比下弱點就非常明顯,那便是火力不足。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如果要說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畫面,莫過於志願軍復仇的那一段。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 喀秋莎的射程就是和平的距離
    「這就是我們的喀秋莎嗎?」當漫天的火箭炮射向美軍炮兵陣地時,興奮的志願軍戰士情不自禁地喊出來,這是《金剛川》裡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然而,很多「十七八歲的孩子」卻沒能親眼見到勝利的一刻,而是化成一座雕塑,守望在異鄉的河邊。
  • 喀秋莎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只剩2人
    1951年2月14日,火箭炮兵21師接收了購買自蘇聯的120輛「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正式稱呼為BM-13,一車帶132毫米火箭彈16發,發射架可左右移動90度。最早的時候,蘇聯沒有公開代號,在對德作戰時,BM-13鋪天蓋地的火力讓蘇聯大兵歡呼雀躍,由此將其比做美麗的姑娘「喀秋莎」。很會討大兵們歡心的史達林,還真就將將這個火箭炮命名為「喀秋莎」。
  • 上甘嶺精神與年輕人的對話
    在我身邊,許多長輩都是上過抗美援朝戰場的,部隊文工團的一些老同志也是到前線慰問過的,他們給我講過一些很生動的故事,在我的腦海中都有存留。」不同於電影,話劇受制於舞臺空間,很難在不同場景中隨意切換。話劇《上甘嶺》將場景聚焦在一個坑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