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2021-01-11 騰訊網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1950年下半年,蘇聯開始向我國提供炮兵裝備,我軍原143步兵師接收了喀秋莎火箭炮,改編為21炮兵師。經換裝、整訓,喀秋莎入朝時第五次戰役已接近尾聲,沒有趕上。

1951年夏季,美國發動夏秋攻勢,1951年9月1日,喀秋莎火箭炮迎來入朝首戰。21師203團奉命反擊攻佔我後洞裡陣地的美7師2個營,當晚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先後進入陣地後突然同時齊射。

瞬間,384枚火箭彈拖著長長的火舌,疾速飛向後洞裡美軍陣地,把美第7師兩個營全部覆蓋在我彈群之下,給敵軍的工事、武器和有生力量造成了巨大損失,斃傷敵700餘人,打響了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第一炮,首戰告捷。

喀秋莎的更大戰鬥發生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21師209團以其密集而猛烈的火力,重點打擊敵集結步兵,和向我步兵陣地反撲之敵,有力地支援步兵鞏固597.9高地和奪回537.7高地北山。

11月11日16時,12軍31師92團兩個營在21師209團24門火箭炮和兄弟炮兵70門山、野、榴炮及20門迫擊炮強大火力支援下,向537.7高地北山地表之敵發起攻擊,當晚奪回陣地,全殲守敵。次日,敵以一個團兵力反撲,我炮兵火力又予以大量殺傷。

43天的戰鬥中,敵人傷亡25000餘人,我傷亡11000餘人,敵我傷亡比為2.3∶1。美國新聞界評論說:「這次戰役實際上變成了韓戰中的『凡爾登』」。

據統計,上甘嶺戰役聯國軍70%的傷亡是志願軍炮兵造成。儘管如此,209團卻被司令員陳庚批評浪費彈藥,因為我們無法自產火箭彈,喀秋莎火箭彈極其昂貴,據稱1發要8兩黃金。

21師入朝兩年,配合殲敵10萬餘人,擊毀坦克56輛、汽車230臺、火炮30餘門,戰績驕人。

有意思的是,由於喀秋莎威力過於驚人,給聯合國軍造成巨大恐懼,他們甚至有人向我們提議儘量別用。當時志願軍編制裡面有一個部門叫「敵工部」,其職責主要是對敵軍進行政治攻勢。

可能是為了給敵軍一定的親近感,以利開展對敵政治工作,居然在靠近敵軍前沿陣地處,設置了信箱,也就是說,兩軍之間可以通信聯絡。某一天,還真收到了敵軍的意見書,意見書中歸納有兩條:

第一條:打仗時,不要動不動使用喀秋莎,那玩意兒太嚇人了。

第二條:宣傳畫裡,不要把我們畫得太醜陋。

相關焦點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在整個二戰中,這種火箭炮以瘋狂的火力打擊聞名,雖然它的準確度不怎麼高,但勝在數量——各種型號的「喀秋莎」在戰爭中生產了近萬門之多。1938年末,著名的BM-13「喀秋莎」進入了車載試驗階段,不過這一階段以重卡車為平臺的「喀秋莎」雖然擁有24條發射軌道,但整體顯得十分「僵硬」,僅能做高度上的調整,並不具有靈活性;6個月之後,發射軌道縮減至16條但可以180度旋轉的BM-13試射成功,這也意味著這種自行火炮的技術日漸完善,同年,「喀秋莎」在蘇聯陸軍的靶場上通過了實彈試驗。
  • 「喀秋莎」有多猛?韓戰老兵:齊射後,敵陣地基本沒活物
    聽到喀秋莎,人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可能是蘇聯那婉轉動聽的民謠,它表達著戰爭時期一個姑娘對於遠去保衛邊疆的心愛人的思念。而如此婉轉動聽的歌謠下,喀秋莎這個名稱還有著另一個截然相反的面孔,那就是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喀秋莎BM-13火箭炮。
  • ...喀秋莎「 但是你知道她的有來嗎?二戰蘇軍」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又譯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期間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這種武器戰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數量高達1萬餘門,從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戰役中上演了劃上蘇德戰爭句號的「交響樂」。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喀秋莎火箭炮又活躍於朝鮮戰場,只不過她的對手換成了比德軍更加強大的美軍。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仍然在使用著「萬國牌」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更是與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輕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與美軍相比已經絲毫不落下風。
  • 喀秋莎在朝鮮戰場首秀,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喀秋莎火箭炮又活躍於朝鮮戰場,只不過她的對手換成了比德軍更加強大的美軍。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仍然在使用著「萬國牌」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更是與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輕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與美軍相比已經絲毫不落下風。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蘇聯紅軍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共裝備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喀秋莎火箭炮瞬間可以齊射出16枚火箭炮打呢,也就是說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個齊射可以射出384枚火箭炮彈。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志願軍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通常由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對目標陣地進行預先轟炸,給志願軍步兵的衝鋒開道。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在負一層武器展廳裡,一輛綠色的吉斯151運載車靜靜矗立著,車頂架設的滑軌上掛載著數枚火箭彈。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那麼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呢?它到底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喀秋莎成名之時,已經是蘇聯展開反攻的時候了,首次有記載的時候也是在1941年的時候,但是喀秋莎的研發是在1938年,1939年時就已經服役,所以說在二戰之前,蘇聯就已經成功研發並且服役了喀秋莎火箭炮,但是蘇聯炮兵卻不怎麼喜歡這款武器,直到1941年7月,整個蘇聯軍隊也才裝備了一個連的喀秋莎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當時美軍選擇在凌晨三時進攻,用最快的速度集中三百門大炮、四十架飛機以及一百多輛坦克,全軍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兩個高地進行大規模轟炸,據史料記載,在我方陣地上平均每秒會落下六發炮彈,不間斷地火力轟炸讓我軍難以抵擋。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電影拍得太保守了,真實的威力更加可怕
    ,可以說,喀秋莎火箭炮在電影裡面的威力算得上特別猛,可你知道嗎? 真實的喀秋莎火箭炮可一點不遜色於大口徑榴彈炮,今天,我們聊聊這種在朝鮮戰場上,讓美軍吃盡了苦頭的火箭炮吧,這種火箭炮專業學名叫做「BM-13多管火箭炮」,是前蘇聯在二戰時期的產物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1938年,蘇聯年輕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務,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亞,年僅31歲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轉眼變成了挖金礦的苦役犯,衛國戰爭爆發後,科羅廖夫被轉到第4特種監獄工廠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那裡他設計出一種齊射火箭武器,一種烈火史詩般傳奇故事的火箭炮,這就是二戰時聲名遠揚的
  • 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感嘆:有它直掀敵人老巢
    韓戰爆發以後,朝鮮在美國以及韓國軍隊的進攻下眼看快戰敗了,於是向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發起求救訊號,加上那時候美國再三騷擾我國東北地區,我國在經過考慮以後也是選擇了參戰。另一方面蘇聯也表示會為我國提供武器資源上的援助,在這些武器中,喀秋莎火箭炮是表現最突出的大火力武器之一。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美軍事基地被炸,確認兇器為喀秋莎火箭炮,暗中將矛頭指向俄羅斯
    緊接著第二天美國出動了大批的戰機對什葉派的地盤進行了瘋狂的轟炸,第一天並沒有任何的收穫,美軍並不會放棄,在之後的轟炸中美軍居然炸死了一名伊朗安全部隊的高級軍官,事後稱該軍官是伊朗派駐當地負責培訓什葉派武裝的人員。伊朗這次又是損失慘重,不過美國在拉出隱藏在身後的伊朗之後,並沒有就此罷休,在這件事上想牽扯出更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