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1950年下半年,蘇聯開始向我國提供炮兵裝備,我軍原143步兵師接收了喀秋莎火箭炮,改編為21炮兵師。經換裝、整訓,喀秋莎入朝時第五次戰役已接近尾聲,沒有趕上。
1951年夏季,美國發動夏秋攻勢,1951年9月1日,喀秋莎火箭炮迎來入朝首戰。21師203團奉命反擊攻佔我後洞裡陣地的美7師2個營,當晚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先後進入陣地後突然同時齊射。
瞬間,384枚火箭彈拖著長長的火舌,疾速飛向後洞裡美軍陣地,把美第7師兩個營全部覆蓋在我彈群之下,給敵軍的工事、武器和有生力量造成了巨大損失,斃傷敵700餘人,打響了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第一炮,首戰告捷。
喀秋莎的更大戰鬥發生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21師209團以其密集而猛烈的火力,重點打擊敵集結步兵,和向我步兵陣地反撲之敵,有力地支援步兵鞏固597.9高地和奪回537.7高地北山。
11月11日16時,12軍31師92團兩個營在21師209團24門火箭炮和兄弟炮兵70門山、野、榴炮及20門迫擊炮強大火力支援下,向537.7高地北山地表之敵發起攻擊,當晚奪回陣地,全殲守敵。次日,敵以一個團兵力反撲,我炮兵火力又予以大量殺傷。
43天的戰鬥中,敵人傷亡25000餘人,我傷亡11000餘人,敵我傷亡比為2.3∶1。美國新聞界評論說:「這次戰役實際上變成了韓戰中的『凡爾登』」。
據統計,上甘嶺戰役聯國軍70%的傷亡是志願軍炮兵造成。儘管如此,209團卻被司令員陳庚批評浪費彈藥,因為我們無法自產火箭彈,喀秋莎火箭彈極其昂貴,據稱1發要8兩黃金。
21師入朝兩年,配合殲敵10萬餘人,擊毀坦克56輛、汽車230臺、火炮30餘門,戰績驕人。
有意思的是,由於喀秋莎威力過於驚人,給聯合國軍造成巨大恐懼,他們甚至有人向我們提議儘量別用。當時志願軍編制裡面有一個部門叫「敵工部」,其職責主要是對敵軍進行政治攻勢。
可能是為了給敵軍一定的親近感,以利開展對敵政治工作,居然在靠近敵軍前沿陣地處,設置了信箱,也就是說,兩軍之間可以通信聯絡。某一天,還真收到了敵軍的意見書,意見書中歸納有兩條:
第一條:打仗時,不要動不動使用喀秋莎,那玩意兒太嚇人了。
第二條:宣傳畫裡,不要把我們畫得太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