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然而毫不誇張地說,電影中已經拍得很保守了,歷史上的喀秋莎,每次登場都是天降正義,炮彈洗地,二戰中德軍對此感受就尤為深刻。喀秋莎火箭炮大名叫做BM-13,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6天後蘇聯組建了獨立火箭連,裝備了先期生產的7輛BM-13外加3000枚火箭彈。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管虎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加班加點趕製出了抗美援朝系列的首部電影——《金剛川》,影片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引起了極大反響。雖然導演的敘事手法飽受詬病,但這部影片展現出的部分情節,以及背後的真實事跡,依舊讓無數國人看得熱淚盈眶。
-
...喀秋莎「 但是你知道她的有來嗎?二戰蘇軍」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又譯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打得有多激烈?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因敵方武器裝備精良,數量充足,唯有蘇聯製造的喀秋莎火箭炮才能抵擋,由209裝備團帶著二十四門喀秋莎奔赴陣地,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在整個二戰中,這種火箭炮以瘋狂的火力打擊聞名,雖然它的準確度不怎麼高,但勝在數量——各種型號的「喀秋莎」在戰爭中生產了近萬門之多。實際上「喀秋莎」只是蘇聯紅軍戰士給這種火箭炮起的暱稱:由於這種新型武器在剛推出的時候保密十分嚴格,沒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士兵們根據其發射架上標記的字母「K」賦予了它一個「喀秋莎」這樣的愛稱,這個名稱在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蘇軍,它的正式名稱也就無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這個名稱仍然被俄羅斯軍隊廣泛用於新式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這種獨特的多聯裝火箭炮,改變了炮兵作戰的形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在敵人的陣地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BM-13式火箭炮的愛稱,並不是武器的正式名稱。因為該炮由蘇聯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出廠時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很快這種被用於進行空對地支援作戰的火箭彈就有了新用途,它被安裝在卡車底盤上進行了測試,並在1941年3月定型投產,6月21日正式列裝蘇聯軍隊,因此它有了BM-13火箭炮的名字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喀秋莎火箭炮又活躍於朝鮮戰場,只不過她的對手換成了比德軍更加強大的美軍。這一刻他們沒有等太久,喀秋莎火箭炮很快就迎來了入朝以來的第一次實戰。隨著志願軍首長一聲令下,203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一起發出怒吼,瞬間384枚火箭彈拖著無數條火龍衝向了敵人防禦陣地,劇烈的爆炸將陣地上的美軍完全覆蓋,打完一輪齊射後,志願軍步兵趁勢發起猛攻,進攻過程異常順利,當戰士們攻上敵人陣地時被眼前的慘烈景象給驚呆了,只見美軍陣地上面屍橫遍野,就像被大火焚燒過一樣,據戰後統計,美軍的這兩個營有700多人是死於志願軍火箭炮的攻擊之下。
-
喀秋莎在朝鮮戰場首秀,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喀秋莎火箭炮又活躍於朝鮮戰場,只不過她的對手換成了比德軍更加強大的美軍。這一刻他們沒有等太久,喀秋莎火箭炮很快就迎來了入朝以來的第一次實戰。 隨著志願軍首長一聲令下,203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一起發出怒吼,瞬間384枚火箭彈拖著無數條火龍衝向了敵人防禦陣地,劇烈的爆炸將陣地上的美軍完全覆蓋,打完一輪齊射後,志願軍步兵趁勢發起猛攻,進攻過程異常順利,當戰士們攻上敵人陣地時被眼前的慘烈景象給驚呆了,只見美軍陣地上面屍橫遍野,就像被大火焚燒過一樣,據戰後統計,美軍的這兩個營有700多人是死於志願軍火箭炮的攻擊之下。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共裝備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喀秋莎火箭炮瞬間可以齊射出16枚火箭炮打呢,也就是說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個齊射可以射出384枚火箭炮彈。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志願軍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通常由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對目標陣地進行預先轟炸,給志願軍步兵的衝鋒開道。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相信看過《金剛川》這部電影的小夥伴,都十分佩服解放軍不屈的鬥志。這部電影,把解放軍不怕死、不怕累、為了祖國、為了榮譽不惜奉獻自己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感嘆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影中的「喀秋莎」精確擊中,一舉殲滅美軍的陣地。
-
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多次吃癟,希特勒一招化解雙方差距
說起二戰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在實施大面積攻擊方面有著卓越優勢的,就是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火箭炮,雖然二戰期間,德國的裝備力量非常雄厚,很多國家無法匹敵,但是蘇聯卻一直都致力於研製火炮,因而在火炮研究方面遠超德國。
-
美女的名字,惡魔的威力,喀秋莎到底有多強?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喀秋莎是一個俄羅斯比較常見的女孩名字,而著名的俄語歌曲《喀秋莎》也正是因為這個名字的普遍性而成為了即將上戰場的蘇聯紅軍官兵們對妻子女友的思念,但真正讓喀秋莎這個名字響徹世界的還是蘇聯研製的火箭炮
-
中國最強火箭炮有多牛?炮彈飛行300公裡,落在靶心幾米遠位置
我國系列火箭炮型號之多是當今世界非常少見的,尤其是大口徑遠程火箭炮以超遠射程和精準火力覆蓋獨領風騷,如今我國已經發展出了射程超過400公裡、堪比近程戰術飛彈的火箭炮,為何我們沒有大規模裝備呢?本文將從歷史和現實來全面了解近幾十年我國火箭炮發展的真實水平。
-
T-72版的喀秋莎火箭炮TOS-1,大火吞噬氧氣,讓敵人無氧可吸
蘇聯在大約100年前確立了大炮兵主義之後,一直致力於發展陸地重炮,其中喀秋莎火箭炮就是二戰時蘇聯走出的一條全新火炮路線,在實戰中取得極大成功。二戰後火箭炮的研發工作仍沒有停止,當今以T-72坦克底盤為基礎改裝的TOS-1,即可視為喀秋莎火箭炮的繼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