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2020-12-21 騰訊網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期間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這種武器戰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數量高達1萬餘門,從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戰役中上演了劃上蘇德戰爭句號的「交響樂」。

喀秋莎雖然被稱呼為「史達林的管風琴」,但其實它和兩位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和庫裡克元帥有著很深的淵源。早在1921年的時候,圖哈切夫斯基就支持蘇聯氣動研究室研發航空火箭彈,後來在30年代中前期成功的進行了初步測試。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遇害之後,喀秋莎火箭炮的項目由蘇聯大炮兵主義奠基人,察裡津炮王——庫裡克接手主導,因此也得以延續。

很快這種被用於進行空對地支援作戰的火箭彈就有了新用途,它被安裝在卡車底盤上進行了測試,並在1941年3月定型投產,6月21日正式列裝蘇聯軍隊,因此它有了BM-13火箭炮的名字。這種火箭炮的彈體長達1.41米,直徑為132毫米,重量為42.3千克,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每次射擊可以一口氣發射出六枚火箭彈,由於裝藥量達到了4.9千克,所以爆炸威力非常巨大。

實際測試中表明BM-13火箭炮的炮彈爆炸時可以產生高達800℃發的高溫火焰,爆炸時產生的高溫與碎裂四濺的彈片是非常致命的,它們可以頃刻間將敵人的無防護車輛掀翻甚至燒毀,一些輕型裝甲車輛也無法承受它的攻擊,如果是暴露在工事外的步兵那就會更慘,就算沒有被高溫燒死,也可能會被碎裂的彈片打死。

因此蘇軍非常喜愛這種武器,並打算大量生產列裝它。可任誰也沒想到,這種武器剛剛列裝一天,蘇德戰爭就爆發了,連油漆都是全新的BM-13火箭炮,也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這就要經受實戰的檢驗了。

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天開始,BM-13火箭炮就被編入了蘇軍總參謀部直屬炮兵部隊,以用來加強步兵師的作戰力量,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蘇軍步兵在防禦和反擊作戰中的支援火力。1941年10月的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軍統帥部下發了第002490號指令,要求加大B-13火箭炮的生產,並將這種火箭炮下發到各個部隊中去,作為司令部直屬炮兵使用。

到1941年末,BM-13喀秋莎火箭炮的生產數量已經增加了許多,基本滿足了每個主要戰役方向上為5到10個步兵師提供火力支援的需求,從而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在41年末到42年上旬,火箭彈供應量始終無法滿足作戰需求。為此蘇軍統帥部在42年下發了命令要求增加彈藥產量,並組建了20個迫擊炮團彌補火箭彈不足帶來的火力缺口,但這不能否認喀秋莎是強大的武器,蘇軍依舊很喜愛這傢伙。

德軍對這種蘇軍火箭炮也印象深刻,1941年在斯摩稜斯克戰役中遭遇這種火箭炮時,希特勒甚至親自下令要求俘獲一門喀秋莎用於研究蘇軍的火箭炮技術。而到戰爭進行到1942年末,第六集團軍被蘇軍團團包圍在史達林格勒時,喀秋莎火箭炮已經形成了相當龐大的規模,火箭炮猛烈的火力覆蓋使得德軍的膽戰心驚。尤其是鋁熱劑燃燒火箭彈幾乎成了德軍的噩夢。而在1943年的新羅西斯克保衛戰中,蘇軍足足編制了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師參加保衛戰,蘇軍炮兵與德軍炮兵的炮戰打得異常猛烈,整個新羅西斯克外圍防線在無數次易手後幾乎被炸成了焦土。

但值得一提是的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幾個月後,終止了鋁熱劑燃燒火箭彈的生產,崔科夫將軍的下屬炮兵團指揮官葉莫津少校,在回憶錄中稱是德軍下達了最後通牒,如果蘇軍繼續使用鋁熱劑燃燒彈攻擊德軍士兵,那麼將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襲擊莫斯科,並用違禁武器對蘇軍展開報復,因此鋁熱劑火箭彈被迫停產。雖然德國方面並沒有該通牒記錄,但這個傳說確實值得關注,儘管德國納粹的核研究並不成功,但他們在蘇聯戰場上確實使用過毒氣對付遊擊隊,屠殺戰俘,甚至屠村。而德軍也確實擁有大量的毒氣儲備,蘇軍甚至在反攻波羅的海時,還繳獲過德軍庫存的毒氣罐。

但沒有燃燒彈並不意味著喀秋莎的威力就降低了,在1943年的布良斯克會戰中,蘇軍火箭炮部隊平均每間隔10分鐘向德軍陣地傾瀉2000枚火箭彈,直接將德軍構築的250公裡長的防線炸了個稀巴爛。在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一共生產力1萬多門各種型號的喀秋莎火箭炮,其中在41年到42年大多數火箭炮使用ZIS-6卡車和T-26與T-60坦克底盤,而42年後逐漸更換為美式卡車和蘇聯自己生產的STZ-5拖拉機牽引車作為底盤。根據型號的不同,例如M-8型的彈體直徑為82毫米,而M-13型的彈體為132毫米,M-30型的彈體直徑為300毫米,裝藥量也達到了28.9公斤。

事實上保存下來的喀秋莎火箭炮數量非常稀少,大部分都在戰爭博物館裡展出,不過據報導仍有兩門喀秋莎火箭炮在烏克蘭軍隊中服役。

結語

喀秋莎儘管不是二戰最強大的武器,但它確實是二戰最優秀的武器之一,在對抗德國法西斯的戰鬥中,發揮了強大的力量,也令人們記住了「喀秋莎」這個充滿斯拉夫色彩的名字。在歐洲,即使二戰結束七十多年了,仍然有許多二戰軍事愛好者時常會去博物館中領略它的風採。

參考文獻:

《偉大衛國戰爭中的火箭炮》

《BM-13喀秋莎火箭炮》

相關焦點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在二戰東線戰場上,有一種被德軍士兵稱為為「史達林手風琴」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對蘇軍戰士來說,它是一位優雅大方的姑娘,是一曲悠揚的管風琴曲,是戰場上最為絢麗的煙火;而對德軍來說,夜幕中漫天的火箭雨只會帶來死亡與恐懼。
  • ...喀秋莎「 但是你知道她的有來嗎?二戰蘇軍」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又譯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挨炸一方的場面堪稱是地獄,這給當時的德軍留下了不小的陰影,有的德軍沒被炸死都要被嚇瘋,不過當時德軍還是很幽默給它取了個外號叫「史達林管風琴」。喀秋莎成名之時,已經是蘇聯展開反攻的時候了,首次有記載的時候也是在1941年的時候,但是喀秋莎的研發是在1938年,1939年時就已經服役,所以說在二戰之前,蘇聯就已經成功研發並且服役了喀秋莎火箭炮,但是蘇聯炮兵卻不怎麼喜歡這款武器,直到1941年7月,整個蘇聯軍隊也才裝備了一個連的喀秋莎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喀秋莎火箭炮大名叫做BM-13,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6天後蘇聯組建了獨立火箭連,裝備了先期生產的7輛BM-13外加3000枚火箭彈。其中以132毫米的M13系列最為普及,二戰中大約生產了6800輛。它裝備有8條發射滑軌,一輪齊射只需要7-10秒,即可傾斜出16枚132毫米火箭炮,最大射程達到8.5千米。火力兇猛,射速極快,敵軍往往連躲進戰壕的時間都沒有。喀秋莎既可以齊射,也可以單發,方式靈活。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炮兵之王「喀秋莎」發射的...
    日,《解放軍報》刊文《「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詳細講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 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這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其發射器的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採用電子打火的方式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來發射彈藥。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史達林的管風琴」亮相二戰戰場  1941年7月1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奧爾沙。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BM-13式喀秋莎火箭炮。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總共裝備了2400門BM-8火箭炮,6800門BM-13喀秋莎火箭炮,還有1800門BM-30/31重型火箭炮。BM-13喀秋莎火箭炮沒有發射管,依靠導軌發射,火箭尾部安裝有穩定尾翼,飛行時,空氣動力的作用點(壓力中心)位於全彈質心的後面,可以形成足夠大的穩定力矩,來保證火箭彈飛行的穩定。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蘇聯紅軍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喀秋莎」秘密參戰,上甘嶺戰役全靠它,殲敵12800餘人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殘酷,最激烈,最殘酷的一次戰役,在僅僅3.7平方千米的狹小地域內,我軍和聯合國軍一共投入10多萬兵力,戰爭時間持續43天,最後我軍以傷亡11,529人的代價,成功阻擊對方900多次進攻,實施大規模爭奪戰29次,敵方傷亡25,498人,我軍成功守住597.9和537.7兩座高地,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完全勝利。
  • 喀秋莎火炮,《金剛川》中我軍的殺手鐧,曾多次重創德軍和美軍
    在韓戰中的金剛川之戰中,我軍最有力的反擊武器就是喀秋莎火炮,如果看過電影《金剛川》,更是會感到有多振奮人心。 當時大橋屢屢被炸,敵方不但有轟炸機連番前來挑釁,更有遠程火炮支援,可以隨時讓我們折兵損將。金剛橋無法合攏,大決戰後勤物資就無法運送到前線。
  • 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多次吃癟,希特勒一招化解雙方差距
    說起二戰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在實施大面積攻擊方面有著卓越優勢的,就是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火箭炮,雖然二戰期間,德國的裝備力量非常雄厚,很多國家無法匹敵,但是蘇聯卻一直都致力於研製火炮,因而在火炮研究方面遠超德國。
  • T-72版的喀秋莎火箭炮TOS-1,大火吞噬氧氣,讓敵人無氧可吸
    蘇聯在大約100年前確立了大炮兵主義之後,一直致力於發展陸地重炮,其中喀秋莎火箭炮就是二戰時蘇聯走出的一條全新火炮路線,在實戰中取得極大成功。二戰後火箭炮的研發工作仍沒有停止,當今以T-72坦克底盤為基礎改裝的TOS-1,即可視為喀秋莎火箭炮的繼任者。
  • 美女的名字,惡魔的威力,喀秋莎到底有多強?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喀秋莎是一個俄羅斯比較常見的女孩名字,而著名的俄語歌曲《喀秋莎》也正是因為這個名字的普遍性而成為了即將上戰場的蘇聯紅軍官兵們對妻子女友的思念,但真正讓喀秋莎這個名字響徹世界的還是蘇聯研製的火箭炮
  • 喀秋莎是蘇聯民謠,也是蘇軍武器典型代表,更是士兵心中的信仰!
    這首歌講述的是一個叫做喀秋莎的女孩熱切盼望在蘇軍服役的愛人早日歸來的故事,當時這首歌幾乎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喀秋莎」也成為了眾多男性傾慕的對象。同樣在1938年,蘇聯成功研發了一種射程遠、威力大的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火箭炮在衛國戰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喀秋莎」不但成為蘇軍武器的典型代表,更被奉為是火箭炮家族中最為著名的一款。關於喀秋莎火炮的故事,至今仍像那首經典的歌曲一樣,源遠流長。
  • 《喀秋莎》是誰創作的,名字是什麼意思,為何現在的版本眾多?
    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環。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那樣有過無數個語言的版本,不但俄羅斯本國,甚至他們從前的敵人們也熱愛這首歌,至少有超過12個語言的版本。在戰爭之後的漫漫歲月之中,有無數個搖滾樂團、電子樂團、DJ對它進行不斷的翻唱改編。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