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 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有網友感嘆說,「喀秋莎」太美了,16發金色的火箭彈直搗敵人基地,這16束燦爛的流光尾跡劃破夜幕,像死神的織布機,在一片金光中為美軍送來報喪的靈衣。
生產出來時蘇聯正在流行歌曲《喀秋莎》
記者看到,今年9月25日,《解放軍報》刊文《「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詳細講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
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這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其發射器的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採用電子打火的方式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來發射彈藥。火箭彈戰鬥部裝有TNT炸藥,落地後會發生劇烈爆炸來殺傷目標,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個發射,也可部分連射,能在7-10秒鐘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再裝填一次只需5-10分鐘,因而火力兇猛。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由於「共產國際」一詞的俄文第一個字母是「K」,所以該廠把「K」字列印在炮車上作為本廠的代號。這種火炮在當時是新式武器,屬於絕對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稱。
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以多門「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炮兵對射,瞬間火光閃閃、炮聲隆隆,打得德軍火炮成了啞巴。1945年柏林戰役,蘇軍更是將「喀秋莎」火箭炮當作近戰「刺刀」開道。他們將枕木墊在「喀秋莎」火箭炮後輪下,降低發射角度,進行平射。一些堅固的建築物和負隅頑抗的德軍,都在炮火下化為廢墟。
整個蘇德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因其發射聲音酷似管風琴彈奏的聲音,德軍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喀秋莎」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打響時,中國人民志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兇猛的火力在朝鮮戰場大顯身手,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
有資料顯示,1953年7月13日晚9點左右,金城戰役正式打響,志願軍集中了五個「喀秋莎」炮團和其他炮兵部隊的上千門火炮,在這場戰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發動了69次齊射,幫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擊戰的勝利,促使美國不得不儘快在談判桌上妥協,為板門店停戰協定的最終籤訂掃清了障礙。
據美國媒體報導,上甘嶺戰役美韓軍與志願軍傷亡比例為2.3︰1,美韓軍的傷亡有70%是由志願軍炮火殺傷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喀秋莎」火箭炮。至此,志願軍將士開始稱呼「喀秋莎」火箭炮為「炮兵之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