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致敬「最可愛的人」|漲知識!炮兵之王「喀秋莎」發射的...

2020-12-21 騰訊網

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 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有網友感嘆說,「喀秋莎」太美了,16發金色的火箭彈直搗敵人基地,這16束燦爛的流光尾跡劃破夜幕,像死神的織布機,在一片金光中為美軍送來報喪的靈衣。

生產出來時蘇聯正在流行歌曲《喀秋莎》

記者看到,今年9月25日,《解放軍報》刊文《「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詳細講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

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這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其發射器的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採用電子打火的方式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來發射彈藥。火箭彈戰鬥部裝有TNT炸藥,落地後會發生劇烈爆炸來殺傷目標,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個發射,也可部分連射,能在7-10秒鐘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再裝填一次只需5-10分鐘,因而火力兇猛。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由於「共產國際」一詞的俄文第一個字母是「K」,所以該廠把「K」字列印在炮車上作為本廠的代號。這種火炮在當時是新式武器,屬於絕對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稱。

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以多門「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炮兵對射,瞬間火光閃閃、炮聲隆隆,打得德軍火炮成了啞巴。1945年柏林戰役,蘇軍更是將「喀秋莎」火箭炮當作近戰「刺刀」開道。他們將枕木墊在「喀秋莎」火箭炮後輪下,降低發射角度,進行平射。一些堅固的建築物和負隅頑抗的德軍,都在炮火下化為廢墟。

整個蘇德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因其發射聲音酷似管風琴彈奏的聲音,德軍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

「喀秋莎」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打響時,中國人民志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兇猛的火力在朝鮮戰場大顯身手,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

有資料顯示,1953年7月13日晚9點左右,金城戰役正式打響,志願軍集中了五個「喀秋莎」炮團和其他炮兵部隊的上千門火炮,在這場戰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發動了69次齊射,幫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擊戰的勝利,促使美國不得不儘快在談判桌上妥協,為板門店停戰協定的最終籤訂掃清了障礙。

據美國媒體報導,上甘嶺戰役美韓軍與志願軍傷亡比例為2.3︰1,美韓軍的傷亡有70%是由志願軍炮火殺傷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喀秋莎」火箭炮。至此,志願軍將士開始稱呼「喀秋莎」火箭炮為「炮兵之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綜合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看過《金剛川》這部抗美援朝電影的小夥伴們,除了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留有不怕犧牲的印象外,相信對影片中的喀秋莎也記憶猶新。天空划過一道美麗的群星,敵方陣地猛然間銷聲匿跡。那麼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物,有如此毀天滅地的能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種威力驚人的武器。說起喀秋莎這個神秘的武器,就要追溯到二戰時期。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共裝備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喀秋莎火箭炮瞬間可以齊射出16枚火箭炮打呢,也就是說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個齊射可以射出384枚火箭炮彈。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志願軍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通常由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對目標陣地進行預先轟炸,給志願軍步兵的衝鋒開道。
  • 喀秋莎火炮,《金剛川》中我軍的殺手鐧,曾多次重創德軍和美軍
    在韓戰中的金剛川之戰中,我軍最有力的反擊武器就是喀秋莎火炮,如果看過電影《金剛川》,更是會感到有多振奮人心。 當時大橋屢屢被炸,敵方不但有轟炸機連番前來挑釁,更有遠程火炮支援,可以隨時讓我們折兵損將。金剛橋無法合攏,大決戰後勤物資就無法運送到前線。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
  • 致敬最可愛的人 電影《金剛川》今日上映
    當聽到電影《金剛川》預告片中的這句旁白時,很多人或許會和我們一樣想著,這是一座什麼橋?它到底有多重要? 電影《金剛川》並沒有去講述這段故事,總導演、編劇管虎反而把觀眾視線拉到了這場戰役的後方陣地。 當時後勤運輸線要保證物資供給,金剛川是運送至前線的必經之地。它位於金城前線附近,最寬處達60米,水流湍急,不藉助橋梁根本無法通行。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相信看過《金剛川》這部電影的小夥伴,都十分佩服解放軍不屈的鬥志。這部電影,把解放軍不怕死、不怕累、為了祖國、為了榮譽不惜奉獻自己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感嘆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影中的「喀秋莎」精確擊中,一舉殲滅美軍的陣地。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這種火箭炮最高可同時16枚炮彈一起發射,所以大家才會看到3撥如流星雨一樣的炮彈。這種炮彈生產廉價壓力小。缺點是精準性比較差。所以一般發射都是多批同時發射。爆炸覆蓋面積也廣。當時蘇聯生產出這種炮彈,為了保密所以沒有正式命名。就用女性的愛稱喀秋莎命名了,蘇聯部隊就一直流行起這個叫法。我國在打抗美援朝戰爭是剛建國不久。
  • 「喀秋莎」秘密參戰,上甘嶺戰役全靠它,殲敵12800餘人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殘酷,最激烈,最殘酷的一次戰役,在僅僅3.7平方千米的狹小地域內,我軍和聯合國軍一共投入10多萬兵力,戰爭時間持續43天,最後我軍以傷亡11,529人的代價,成功阻擊對方900多次進攻,實施大規模爭奪戰29次,敵方傷亡25,498人,我軍成功守住597.9和537.7兩座高地,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完全勝利。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這時,嚴陣以待的202團「喀秋莎」火箭炮實施了齊射,炸死美軍800餘人。此役,47軍一舉奪回添木洞陣地。至此,「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嶄露頭角,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好鋼用在刀刃上,上甘嶺戰役催生「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美軍第8集團軍集中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動了攻擊。在志願軍陣地上,平均每秒鐘落炮彈6發,終日落彈達30萬餘發,飛機投彈500餘枚。
  • 喀秋莎的射程就是和平的距離
    為了完成「明天五點,必須過橋」的任務,炮兵連、工兵連的志願軍將士在美軍持續性的高空轟炸下不斷修橋、護橋,最後用血肉之軀架起「人橋」……影片由路陽、郭帆、管虎三位導演聯合執導,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交出了一份不止於合格的答卷。「這就是我們的喀秋莎嗎?」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電影拍得太保守了,真實的威力更加可怕
    在電影《金剛川》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向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如果要說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畫面,莫過於志願軍復仇的那一段。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 《金剛川》裡面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威力巨大,堪稱「殺手鐧」
    《金剛川》的熱映,讓人們重溫那個背景時代裡的愛國情懷,張譯等人的精彩演繹讓我們熱血沸騰,尤其是摧毀敵軍大本營的時候,「萬箭齊發」的壯觀場面使得我們更加的記憶猶新。那麼,在影片《金剛川》裡面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呢?
  • ...喀秋莎「 但是你知道她的有來嗎?二戰蘇軍」喀秋莎火箭炮「
    二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走炮[1],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自走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其火箭發射車為美援的雪佛蘭G7100及福特-馬蒙·夏靈頓HH6-COE4等。
  • 《金剛川》再現抗美援朝那座「炸不毀的橋」:中國精神,就是神跡
    當美國飛行員一邊吟著詩歌,一邊往下扔榴彈、燃燒彈、延時炸彈,我方軍隊能應對的只有一個個戰士的血肉之軀,和一架炸了修、修了炸的木橋。當蘇聯的喀秋莎以不緊不慢的節奏飛過戰士的頭頂,這些十七八歲的孩子們眼裡閃過崇拜:那就是喀秋莎吧!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總共裝備了2400門BM-8火箭炮,6800門BM-13喀秋莎火箭炮,還有1800門BM-30/31重型火箭炮。BM-13喀秋莎火箭炮沒有發射管,依靠導軌發射,火箭尾部安裝有穩定尾翼,飛行時,空氣動力的作用點(壓力中心)位於全彈質心的後面,可以形成足夠大的穩定力矩,來保證火箭彈飛行的穩定。
  • 《金剛川》網絡首播,張譯吳京鄧超魏晨以血肉之軀,築起民族脊梁
    昨天,由張譯、吳京 、鄧超 、魏晨 、李九霄等主演的電影《金剛川》網絡首播,你看了嗎?覺得如何?《金剛川》是一部由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執導的戰爭題材電影,是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獻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