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看到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能猜到這是蘇聯的武器。這款武器是二戰時期蘇聯自己研製的一款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最高可同時16枚炮彈一起發射,所以大家才會看到3撥如流星雨一樣的炮彈。
這種炮彈生產廉價壓力小。缺點是精準性比較差。所以一般發射都是多批同時發射。爆炸覆蓋面積也廣。當時蘇聯生產出這種炮彈,為了保密所以沒有正式命名。就用女性的愛稱喀秋莎命名了,蘇聯部隊就一直流行起這個叫法。
我國在打抗美援朝戰爭是剛建國不久。國力都還沒有正式開始發展。朝鮮收到美國襲擊後向我國求援。我國還是義無反顧地給出了幫助。
當時我軍的裝備確實還是比較弱後。我國使用的大部分裝備還是戰鬥中繳獲的美制和蘇制裝備。所以像喀秋莎這種火箭炮還是給士兵們留下來非常深刻的印象。
喀秋莎的威力具體怎麼樣,具抗戰老兵說。經過喀秋莎的轟炸後,他們跑去美軍的陣地看。兩個營當場就死失去了戰鬥力。只有幾個美國兵能動。其餘的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暈。
當然一個喀秋莎不可能是一場戰爭的關鍵籌碼。我國志願軍能夠在裝備完全劣勢的情況下,贏得這場戰爭。完全是我們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和犧牲換來的。就跟金剛川上的那座橋一樣。美軍就是再擁有高端武器,也是摧毀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