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裡面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威力巨大,堪稱「殺手鐧」

2020-12-23 塔塔啦

《金剛川》的熱映,讓人們重溫那個背景時代裡的愛國情懷,張譯等人的精彩演繹讓我們熱血沸騰,尤其是摧毀敵軍大本營的時候,「萬箭齊發」的壯觀場面使得我們更加的記憶猶新。

那麼,在影片《金剛川》裡面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呢?威力巨大的它,是當時我方的「殺手鐧」嗎? 提到「喀秋莎」這個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蘇聯風情的熱情少女,其實它是一種蘇聯生產的新式火箭炮的名字。

在當時的那個年代,為了迷惑敵人,特意取得這麼婉約的名字,沒想到後來深受士兵們的喜愛,是當時士兵們的「夢中情人」,後來在援朝作戰中大放異彩,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金剛川》是由不同角度對同一件事情的詮釋,也是娛樂圈中的一大突破。以參演者的視角去看待面前的事物,讓大家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代入感非常強,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為了更好的拍攝效果,張譯吳京等人早早地開始接受高炮訓練。其他人也分別各自熟悉道具的運用,據劇組透露的幕後花絮聲稱,戲裡戲外對他們而言,全會面臨嚴厲的考驗。《金剛川》故事選材很新穎,是小角度的選取的特定事件,只有更多平凡的人為了任務付出的不懈努力。

影片聚焦於大眾所呈現的那種不惜一切完成任務的決心,讓更多的人去感受那個時代所散發的精神。也許有人更關心《金剛川》裡面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可是我只想說武器裝備的強大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上下一心的信念,那個時代裡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會更加的催人淚下,也是大部分時間在娛樂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相信看過《金剛川》這部電影的小夥伴,都十分佩服解放軍不屈的鬥志。這部電影,把解放軍不怕死、不怕累、為了祖國、為了榮譽不惜奉獻自己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感嘆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影中的「喀秋莎」精確擊中,一舉殲滅美軍的陣地。
  • 《金剛川》中如同流星雨一樣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其實一看到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能猜到這是蘇聯的武器。這款武器是二戰時期蘇聯自己研製的一款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最高可同時16枚炮彈一起發射,所以大家才會看到3撥如流星雨一樣的炮彈。這種炮彈生產廉價壓力小。缺點是精準性比較差。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蘇聯紅軍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
  • 喀秋莎火炮,《金剛川》中我軍的殺手鐧,曾多次重創德軍和美軍
    在韓戰中的金剛川之戰中,我軍最有力的反擊武器就是喀秋莎火炮,如果看過電影《金剛川》,更是會感到有多振奮人心。 當時大橋屢屢被炸,敵方不但有轟炸機連番前來挑釁,更有遠程火炮支援,可以隨時讓我們折兵損將。金剛橋無法合攏,大決戰後勤物資就無法運送到前線。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電影拍得太保守了,真實的威力更加可怕
    在電影《金剛川》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美軍戰機在空中遙控指揮榴彈炮部隊對橋梁進行了兩波火炮覆蓋,第一波意外打到了志願軍的主力,第二波便順利將橋梁給打斷了,但是,到了晚上時,美軍向故技重施,打算再次對橋梁進行二次炮火襲擊,可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志願軍到了晚上,找到了榴彈炮陣地所在位置。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德軍直到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才發現了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進入發射陣地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大威力得到了蘇聯軍方的高度認可和前線士兵的喜愛,從此喀秋莎在整個蘇聯衛國戰爭中幾乎無處不在,為擊敗納粹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 喀秋莎在朝鮮戰場首秀,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德軍直到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才發現了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    進入發射陣地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大威力得到了蘇聯軍方的高度認可和前線士兵的喜愛,從此喀秋莎在整個蘇聯衛國戰爭中幾乎無處不在,為擊敗納粹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 喀秋莎是蘇聯民謠,也是蘇軍武器典型代表,更是士兵心中的信仰!
    「當那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1938年,一首由馬特維·波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著名歌手基雅·魯斯蘭諾娃演唱的蘇聯民謠《喀秋莎》迅速在蘇聯境內躥紅。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金剛川》致敬「最可愛的人」|漲知識!炮兵之王「喀秋莎」發射的...
    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 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 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中國軍人用實際行動告訴美國佬什麼叫...
    金剛川 金剛川的背景,就是在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也是最重要的一場戰役,金城反擊戰。 金剛川是金剛山附近 也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 金剛川河面最寬處六十米,水流湍急,而戰役就是圍繞著渡河展開的。 《金剛川》取景地在遼寧丹東,這個與朝鮮僅有一江之隔的東北小城,在地勢地貌上能非常好的還原歷史。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偉大的衛國戰爭:你不知道的喀秋莎
    熟悉前蘇聯衛國戰爭的朋友對喀秋莎這個名字肯定不會陌生,」喀秋莎」,在俄語裡是俄羅斯女人常用的名字葉卡捷琳娜的愛稱。這本是個很普通的名字,但由於一首《喀秋莎》歌曲和「喀秋莎」火箭炮,這個名字響遍了全世界,備受人們喜愛。歌曲《喀秋莎》是蘇聯著名作曲家瑪·布朗介爾和詩人伊薩柯夫斯基於938年合作完成的。
  • 「喀秋莎」秘密參戰,上甘嶺戰役全靠它,殲敵12800餘人
    林彪此話不假,就在上甘嶺戰役結束的30年後,曾有一位記者去朝鮮採訪,然後在上甘嶺高地上抓起一把土,裡面竟然都是彈片碎屑和骨頭渣,令其萬分震驚。因為它的生產過程當時屬於絕對機密,連蘇聯紅軍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只是根據炮架上的k字給他取名叫"喀秋莎",喀秋莎是蘇聯姑娘的意思,寓意著戰士們的喜愛。喀秋莎首次亮相是在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聯依靠它在正面戰場上,把德國打得丟盔棄甲。該火箭炮時速90公裡,火力迅猛殺傷範圍大,可以瞬間摧毀敵方防禦工事,即便你是銅牆鐵骨,也撐不住一時半刻。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管虎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加班加點趕製出了抗美援朝系列的首部電影——《金剛川》,影片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引起了極大反響。雖然導演的敘事手法飽受詬病,但這部影片展現出的部分情節,以及背後的真實事跡,依舊讓無數國人看得熱淚盈眶。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喀秋莎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只剩2人
    正是這種「火力不足恐懼症」和將士們對武器火力的渴求,才生成了我軍軍事進步的原動力。 抗美援朝,使一周歲的新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體驗到了現代戰爭的威力。這次的敵人,是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率領的16國聯軍,其裝備先進程度和兵種聯合作戰遠非當年的日軍、蔣軍能比。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如果要說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畫面,莫過於志願軍復仇的那一段。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期間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這種武器戰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數量高達1萬餘門,從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戰役中上演了劃上蘇德戰爭句號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