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2021-01-11 騰訊網

在家喻戶曉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15軍軍長秦基偉將軍在向志願軍總指揮部請求支援時,提出的第一個請求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部隊配合作戰。志願軍總指揮部隨即將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9團編入由志願軍炮兵第7師指揮的戰役炮兵群,投入上甘嶺作戰。 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共裝備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喀秋莎火箭炮瞬間可以齊射出16枚火箭炮打呢,也就是說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個齊射可以射出384枚火箭炮彈。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志願軍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通常由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對目標陣地進行預先轟炸,給志願軍步兵的衝鋒開道。在上甘嶺陣地的反覆爭奪中,只要兄弟步兵部隊呼叫炮火支援,209團就以營或連為單位齊射進行火力支援,壓制敵軍炮火,有效地配合了步兵的作戰。

在歷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先後投入6萬多兵力、300餘門大型榴彈火炮、近200輛坦克、3000餘架次飛機,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擲炸彈5000多枚。志願軍則陸續投入4萬多兵力,各類火炮133門,喀秋莎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迫擊炮292門,共發射35萬餘發炮彈。而承受這一切的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總面積僅3.7平方公裡!按地區面積落彈量計算,超過了一戰時期戰鬥最激烈的凡爾登要塞爭奪戰和二戰時期的史達林格勒戰役。

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先後配合12個志願軍軍級單位作戰,共參加大小戰役30餘次,有力地支援了志願軍步兵的戰鬥,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志願軍步兵部隊的一致好評。喀秋莎火箭炮第21師在總結作戰經驗時,時,曾這樣寫到:「對反擊目標先以火箭齊放,爾後步兵攻擊,形成了當時反擊作戰的戰術,凡能經火箭齊放之目標,敵勢必失去戰鬥能力,因而步兵能順利攻佔之。」

在抗美援朝戰鬥中,儘管當時美帝國主義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而喀秋莎火箭炮又存在裝填彈藥時間長、發射時產生的火焰煙霧大等缺點,極易暴露陣地目標,所以我方志願軍喀秋莎火炮部隊一般都是提前準備好發射陣地,在捕捉或確定好目標後萬炮齊射,給敵人陣地滅絕性的打擊,而喀秋莎火箭炮兵最多齊射兩次,隨後便迅速轉移,因此我方志願軍也將這種打法稱之為「喀秋莎火箭炮遊擊戰」。

1951年9月1日,喀秋莎火箭炮203團奉命配合志願軍27軍79師235團轟擊後洞裡陣地的美軍,203團的打法是這樣的:提前選好喀秋莎火箭炮發射陣地,黃昏後全團所有喀秋莎火箭炮從各隱藏陣地向選好的發射陣地集結,於當晚進入發射陣地,在鎖定目標後,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突然一起齊射,也就是說384枚火箭彈瞬間就落在美軍的陣地上,美軍在如此密集的炮彈猛轟之下,死傷慘重,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志願軍27軍79師235團步兵隨即按照預定作戰指令發起衝鋒,一舉奪回陣地。這就是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的在朝鮮的第一戰。

在金城反擊戰中,喀秋莎火箭炮部隊更是頻繁活躍於各個作戰陣地,僅團級規模的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次數就達69次,極大地支援了兄弟步兵的進攻。當時的志願軍步兵看到火箭炮發射時的壯觀場面,都會情不自禁地歡呼:「中國炮兵萬歲!喀秋莎萬歲」,當時喀秋莎火箭炮部隊的車號是「84」,行軍的志願軍步兵部隊在路上只要遇到車號為「84」車的車輛,都會主動讓路,可見當時喀秋莎在志願軍將士心中的地位。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炮兵之王「喀秋莎」發射的...
    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 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總共裝備了2400門BM-8火箭炮,6800門BM-13喀秋莎火箭炮,還有1800門BM-30/31重型火箭炮。BM-13喀秋莎火箭炮沒有發射管,依靠導軌發射,火箭尾部安裝有穩定尾翼,飛行時,空氣動力的作用點(壓力中心)位於全彈質心的後面,可以形成足夠大的穩定力矩,來保證火箭彈飛行的穩定。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史達林的管風琴」亮相二戰戰場  1941年7月1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奧爾沙。
  • 「喀秋莎」給侵略者帶來滅頂之災!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喀秋莎」的怒吼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我們來看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了哪些主要武器裝備。本集介紹志願軍使用的主要重武器,包括各種火炮、坦克、飛機。軍事博物館館藏的蘇制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美制M1式155毫米榴彈炮M1式155毫米榴彈炮是美國1941年研製成功的大口徑火炮。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M1式155毫米榴彈炮4035門,在美軍所有口徑105毫米以上的支援火炮中,產量位居首位。
  • ...喀秋莎「 但是你知道她的有來嗎?二戰蘇軍」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又譯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蘇聯紅軍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
  • 喀秋莎火炮,《金剛川》中我軍的殺手鐧,曾多次重創德軍和美軍
    在韓戰中的金剛川之戰中,我軍最有力的反擊武器就是喀秋莎火炮,如果看過電影《金剛川》,更是會感到有多振奮人心。 當時大橋屢屢被炸,敵方不但有轟炸機連番前來挑釁,更有遠程火炮支援,可以隨時讓我們折兵損將。金剛橋無法合攏,大決戰後勤物資就無法運送到前線。
  • 「喀秋莎」秘密參戰,上甘嶺戰役全靠它,殲敵12800餘人
    而我軍在這次戰役中,調集114門大口徑火炮,打出40多萬發炮彈,這也是我軍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炮戰。毛主席曾在戰後提到:"今秋作戰,我軍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制勝要素"。這場戰役中我軍的炮兵團發揮著重要作用。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在整個二戰中,這種火箭炮以瘋狂的火力打擊聞名,雖然它的準確度不怎麼高,但勝在數量——各種型號的「喀秋莎」在戰爭中生產了近萬門之多。因為其成本低且易於生產的特點,「喀秋莎」成為了蘇軍在二戰中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火箭炮,而以卡車為裝載平臺也為這種武器帶來了機動性方面的優勢——在進行一輪火力覆蓋後可以在敵方反攻之前迅速撤離。1941年7月,一隻7輛BM-13組成的火箭炮連在蘇軍大尉費列羅夫的帶領下首次奔赴前線執行作戰任務。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電影拍得太保守了,真實的威力更加可怕
    很快便展開了反擊,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這樣一個炮兵陣地打得細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樣一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摧毀了
  • 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多次吃癟,希特勒一招化解雙方差距
    說起二戰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在實施大面積攻擊方面有著卓越優勢的,就是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火箭炮,雖然二戰期間,德國的裝備力量非常雄厚,很多國家無法匹敵,但是蘇聯卻一直都致力於研製火炮,因而在火炮研究方面遠超德國。
  • 「喀秋莎」有多猛?韓戰老兵:齊射後,敵陣地基本沒活物
    聽到喀秋莎,人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可能是蘇聯那婉轉動聽的民謠,它表達著戰爭時期一個姑娘對於遠去保衛邊疆的心愛人的思念。而如此婉轉動聽的歌謠下,喀秋莎這個名稱還有著另一個截然相反的面孔,那就是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喀秋莎BM-13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管虎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加班加點趕製出了抗美援朝系列的首部電影——《金剛川》,影片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引起了極大反響。雖然導演的敘事手法飽受詬病,但這部影片展現出的部分情節,以及背後的真實事跡,依舊讓無數國人看得熱淚盈眶。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進入發射陣地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的巨大威力得到了蘇聯軍方的高度認可和前線士兵的喜愛,從此喀秋莎在整個蘇聯衛國戰爭中幾乎無處不在,為擊敗納粹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坦克及火炮方面仍然遠不及美軍,直到喀秋莎火箭炮裝備部隊入朝作戰才改變了這一現狀,因為喀秋莎火箭炮是志願軍唯一一款可以完全壓制美軍的殺手鐧。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影中的「喀秋莎」精確擊中,一舉殲滅美軍的陣地。這個「喀秋莎『是怎麼精確打擊美軍?這個「喀秋莎」又是什麼來頭呢?其實,這個「喀秋莎」的全名是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這個火箭炮被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可以說,這個」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製造的,是蘇聯國家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進蘇聯,或者購買蘇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