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張鴻宇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史達林的管風琴」亮相二戰戰場 1941年7月1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奧爾沙。
-
「喀秋莎」秘密參戰,上甘嶺戰役全靠它,殲敵12800餘人
而敵方將領更是說到:"戰役時間之長,戰鬥之殘酷,戰亡之慘重,為韓國戰史上史無前例的"。其背後是相當慘烈的,聯合軍在上甘嶺前線調集了16個炮兵營,三個炮兵連,8個坦克連,一共310門大炮和30餘輛坦克,還有3000多架飛機,一共在這個3.7平方公裡的狹小地域上,投射了190餘萬發炮彈,5000餘枚航彈。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在家喻戶曉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15軍軍長秦基偉將軍在向志願軍總指揮部請求支援時,提出的第一個請求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部隊配合作戰。志願軍總指揮部隨即將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9團編入由志願軍炮兵第7師指揮的戰役炮兵群,投入上甘嶺作戰。
-
炮兵之王「喀秋莎」發射的...
日,《解放軍報》刊文《「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詳細講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 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以多門「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炮兵對射,瞬間火光閃閃、炮聲隆隆,打得德軍火炮成了啞巴。
-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打得有多激烈?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轟炸持續一小時後,美國、韓國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兵分多路向我軍陣地發起進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軍長秦基偉經過研究敵情得知對方是想鑽五聖山陣地的漏洞,趁我軍不備發起總攻,當即與副司令員通話請求武器增援,以此穩住我方陣地。因敵方武器裝備精良,數量充足,唯有蘇聯製造的喀秋莎火箭炮才能抵擋,由209裝備團帶著二十四門喀秋莎奔赴陣地,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1950年下半年,蘇聯開始向我國提供炮兵裝備,我軍原143步兵師接收了喀秋莎火箭炮,改編為21炮兵師。經換裝、整訓,喀秋莎入朝時第五次戰役已接近尾聲,沒有趕上。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相信不少朋友都還記得這一情節,當大橋屢屢被炸,志願軍戰士們陷入憤怒與沮喪之時,漆黑的夜空突然出現一片如同流星划過的光亮,戰士們激動的呼喊著「喀秋莎」的名字,而美方戰鬥人員則憤怒的表示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由於火箭炮在蘇聯是嚴格保密的,多數紅軍戰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於是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BM-13型火箭炮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隊裡傳播開來。蘇聯紅軍在炮兵部隊裝備了四大系列的火箭炮,他們分別是82毫米的BM-8系列小型火箭炮,132毫米的喀秋莎BM-13系列火箭炮,300毫米BM-30和310毫米BM-31系列重型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電影拍得太保守了,真實的威力更加可怕
很快便展開了反擊,利用喀秋莎火箭炮向他們所在的榴彈炮陣地進行了地毯式火炮覆蓋,很快,便將美軍這樣一個炮兵陣地打得細碎,根據飛行員的說法,他們這樣一個150人的炮兵陣地瞬間被摧毀了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期間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這種武器戰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數量高達1萬餘門,從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戰役中上演了劃上蘇德戰爭句號的「交響樂」。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如果要說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畫面,莫過於志願軍復仇的那一段。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
...喀秋莎「 但是你知道她的有來嗎?二戰蘇軍」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又譯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
喀秋莎參戰竟是秘密:志願軍一輪齊射不到10秒,美軍陣地幾無活物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火力輸出、壓制及突襲作用,在同類武器對比中勝過美韓軍隊。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軍工科技還很落後,根本不可能獨立生產火箭炮這樣的裝備,更別說在戰場上熟練運用大量殺敵。
-
喀秋莎秘密參戰,美軍不知情被炸慘:志願軍轟千枚火箭彈不用十秒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火力輸出、壓制及突襲作用,在同類武器對比中勝過美韓軍隊。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軍工科技還很落後,根本不可能獨立生產火箭炮這樣的裝備,更別說在戰場上熟練運用大量殺敵。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在整個二戰中,這種火箭炮以瘋狂的火力打擊聞名,雖然它的準確度不怎麼高,但勝在數量——各種型號的「喀秋莎」在戰爭中生產了近萬門之多。在白俄羅斯戰場上,它們對著德軍駐地短時間內發射了超過一百枚火箭彈,又驚又怒的德軍甚至以為是蘇軍炮兵師加入了戰鬥。在慌亂中德軍倉促發動反擊,然而BM-13早已離開了陣地,德軍的炮彈都落在了空地上。「喀秋莎」的首戰告捷也為它此後在蘇軍中的大量使用奠定了基礎。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中國最強火箭炮有多牛?炮彈飛行300公裡,落在靶心幾米遠位置
「喀秋莎」火箭炮 7門「喀秋莎」火箭炮首次實戰打擊奧爾沙火車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戰役讓德軍徹底領悟了火箭炮的神威。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聯共投入了1400多門「喀秋莎」,其「喪心病狂」般的火力為全殲30萬德軍立下赫赫戰功。在白俄羅斯戰役中蘇聯拉出2300多門「喀秋莎」,柏林戰役中蘇聯拉出3200多門「喀秋莎」,均立下了扛鼎之功,打得德軍聞風喪膽,形容其強大的火力如同「鋼鐵在融化、土地在燃燒」。
-
「喀秋莎」有多猛?韓戰老兵:齊射後,敵陣地基本沒活物
聽到喀秋莎,人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可能是蘇聯那婉轉動聽的民謠,它表達著戰爭時期一個姑娘對於遠去保衛邊疆的心愛人的思念。而如此婉轉動聽的歌謠下,喀秋莎這個名稱還有著另一個截然相反的面孔,那就是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喀秋莎BM-13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