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秘密參戰,美軍不知情被炸慘:志願軍轟千枚火箭彈不用十秒

2021-01-09 史源歷史專欄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火力輸出、壓制及突襲作用,在同類武器對比中勝過美韓軍隊。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軍工科技還很落後,根本不可能獨立生產火箭炮這樣的裝備,更別說在戰場上熟練運用大量殺敵。

喀秋莎是一款蘇制武器,在抗美援朝期間配備給志願軍炮兵,由炮兵21師操控使用。儘管該款火箭炮是蘇聯研製的,但也可以說是新中國陸軍在建國初期使用過的最先進的攻擊性武器了。畢竟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徑榴彈炮在48、49年才在各野戰軍中批量使用,像132毫米火箭炮這種高射速大口徑武器,是之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

志願軍擁有火箭炮,美韓軍隊事先都不知情,也沒有相對應的防禦準備。以美方對中國軍力的了解,並未推斷出志願軍能夠使用喀秋莎,尤其是前五次戰役都沒有出現過的情況下。1951年9月,志願軍炮兵才第一次在朝鮮戰場使用這樣的武器,這時五次大戰役都已經結束,交戰雙方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之所以這麼晚才把火箭炮投入實戰,並非蘇聯沒有提供,而是因為操控火箭炮的炮兵部隊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用時五個月),因此炮兵21師的120門喀秋莎,直到戰爭打了接近一年才突然開始發威,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起到了很好的戰場效果。

美軍的裝備優勢在戰爭初期給志願軍造成很大麻煩:由於武器代差,有時我軍圍死了敵人還能被對方突圍,即便取勝也造成遺憾;而志願軍的很多軍事行動只能在夜間進行,同樣是忌憚美軍的空中優勢。這樣的背景下,我軍對本方的少數先進武器格外重視,顯然就包括蘇聯秘密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彭總要求使用火箭炮前嚴格保密,以求抓住時機大量殲滅美軍有生力量。

1951年9月,志願軍炮兵21師203團進行火箭炮齊射,一次性殺傷後洞裡地區美軍第7師700餘人(此戰實際使用24門,只打了一次齊射384發,21師有5個火箭炮團)。由於火箭炮射速遠遠快於榴彈炮,且能夠實現高速齊射,射擊場面極為震撼。由於是電子點火,搭載八聯裝滑軌的發射車,打一次齊射(16發火箭彈)只需要7-10秒,也就是說我軍擁有的120門炮若進行齊射,打出上千發火箭彈,連10秒鐘都不用!

喀秋莎不光能摧毀敵人寬闊陣地,對敵軍的心理嚇阻效果也是非常客觀的。在朝鮮戰場上,任何一種武器的視覺和心理威懾力都難以和喀秋莎匹敵,對於本方官兵則是一種感官鼓舞。這樣超高射速和破壞力的武器,不光志願軍自己之前沒用過,連一向不乏各種先進武器的美軍官兵也鮮有接觸,瞬間在戰場上被嚇得膽寒。

喀秋莎成了朝鮮戰場上美韓軍隊的噩夢,尤其在1952年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炮兵以火箭炮為核心,配合山野炮、榴彈炮,整個戰役合計炮火殲敵超過1.2萬人,立下了大功。其實喀秋莎也不是沒有弱點,比如發射架的射擊精度遠遠不如榴彈炮管;而且因為發射時火光太大,很容易被敵人確認射擊陣地的位置,如果不能及時轉移,將損失慘重。

火箭彈的造價遠遠超過榴彈,我軍也不會隨意使用喀秋莎,往往都是瞅準時機用在刀刃上。好在志願軍的火箭彈發射車有90公裡的最高時速,能夠在發射後進行快速轉移。朝鮮戰場上,喀秋莎火箭炮並沒有因為轉移不及時而遭到過敵人炮兵的反攻擊。

相關焦點

  • 喀秋莎參戰竟是秘密:志願軍一輪齊射不到10秒,美軍陣地幾無活物
    喀秋莎是一款蘇制武器,在抗美援朝期間配備給志願軍炮兵,由炮兵21師操控使用。儘管該款火箭炮是蘇聯研製的,但也可以說是新中國陸軍在建國初期使用過的最先進的攻擊性武器了。畢竟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徑榴彈炮在48、49年才在各野戰軍中批量使用,像132毫米火箭炮這種高射速大口徑武器,是之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志願軍擁有火箭炮,美韓軍隊事先都不知情,也沒有相對應的防禦準備。
  • 喀秋莎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只剩2人
    東線的宋時輪九兵團,缺衣少糧,美軍對補給線的狂轟濫炸以及高寒地區的特殊地形,使得只好採取人力肩扛背馱的後勤補給非常困難。重炮運不上去,只有少量小口徑迫擊炮,連子彈都不足。九兵團擁有三個軍,兩個軍吃的都供應不上,宋時輪只好讓26軍留在第二線。東線打響後,英勇的志願軍從埋伏的山林中衝出,一夜之間就將美7師和陸戰1師切成五段而分割包圍。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德軍直到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才發現了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仍然在使用著「萬國牌」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更是與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輕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與美軍相比已經絲毫不落下風。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近日,筆者再次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廳,追尋志願軍那段艱苦卓絕而又氣勢恢宏的歷史,探尋那些承載著血與火、勝利與榮耀的功勳兵器。  在負一層武器展廳裡,一輛綠色的吉斯151運載車靜靜矗立著,車頂架設的滑軌上掛載著數枚火箭彈。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 喀秋莎在朝鮮戰場首秀,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德軍直到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才發現了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仍然在使用著「萬國牌」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更是與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輕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與美軍相比已經絲毫不落下風。
  • 炮兵之王「喀秋莎」發射的...
    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 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 「喀秋莎」給侵略者帶來滅頂之災!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炮兵某部5連以一門M1式155毫米榴彈炮,在全縱深實施機動和火力支援,擊潰美軍十餘次集團衝鋒,擊毀美軍105毫米以上口徑榴彈炮48門、迫擊炮3門、坦克7輛及彈藥庫10座。為此,全連榮立一等功。這門榴彈炮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金剛川裡的喀秋莎,鋒芒畢露,足以讓對手震顫
    德軍採用管用的戰術,機械裝甲部隊狂轟亂炸一通,大張旗鼓的將戰線一路向前推進,很快就到達了蘇聯的腹地,由於蘇聯地域面積遼闊,德國的戰線又非常長,所以此時德軍們正在加緊運輸戰備物資,忙得忘乎所以,但狂傲的德軍怎麼也不會想到,危險正在慢慢的降臨。中午時分,當德軍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天空突然閃耀起一陣流光溢彩,緊接著,還未等地面的部隊做出任何反應,轟炸聲,慘叫聲混成一片。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如果要說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畫面,莫過於志願軍復仇的那一段。美軍下午剛用榴彈炮襲擊大橋,志願軍晚上就開出了喀秋莎,一輪齊射,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如流星一般刺破夜空,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 襲擊美軍基地的火箭彈曝光:三枚火箭彈戰鬥部經改良,有高人指點
    美軍方面點名是三枚火箭彈襲擊,同時在巴格達的使館設施也被轟炸,最關鍵的是巴格拉姆空軍基地也被火箭彈襲擊,導致了幾處設施被襲擊損壞。美軍提到,這次襲擊中伊斯蘭國當地派系使用了喀秋莎火箭彈,這是一種大型火箭彈,比肩抗式火箭彈口徑更大,而且有簡易的多管火箭彈發射器。
  • 不一樣的送別禮,深夜時刻,多枚「喀秋莎」火箭彈突襲美大使館
    隨著美軍正在加速在中東地區的撤兵行動,也給了該地區的抵抗組織喘息和發起反擊的機會,向剩餘的美軍送出不一樣的送別禮。 據新華社報導,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在深夜時間再次遭到火箭彈的突襲。
  • 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裝備?能令美軍德軍聞之色變?
    前蘇聯的「喀秋莎」到底是什麼武器?能令美軍膽寒,讓德軍聞之色變?喀秋莎是前蘇聯在1939年定型成功生產的一種多軌自行火箭炮,但喀秋莎並不是它的正式名稱,當時這款新式武器在蘇聯是屬於機密,大多數蘇軍也不知道這款武器的名稱。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相信不少朋友都還記得這一情節,當大橋屢屢被炸,志願軍戰士們陷入憤怒與沮喪之時,漆黑的夜空突然出現一片如同流星划過的光亮,戰士們激動的呼喊著「喀秋莎」的名字,而美方戰鬥人員則憤怒的表示
  • 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感嘆:有它直掀敵人老巢
    韓戰爆發以後,朝鮮在美國以及韓國軍隊的進攻下眼看快戰敗了,於是向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發起求救訊號,加上那時候美國再三騷擾我國東北地區,我國在經過考慮以後也是選擇了參戰。另一方面蘇聯也表示會為我國提供武器資源上的援助,在這些武器中,喀秋莎火箭炮是表現最突出的大火力武器之一。
  • 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當時美軍選擇在凌晨三時進攻,用最快的速度集中三百門大炮、四十架飛機以及一百多輛坦克,全軍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兩個高地進行大規模轟炸,據史料記載,在我方陣地上平均每秒會落下六發炮彈,不間斷地火力轟炸讓我軍難以抵擋。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在家喻戶曉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15軍軍長秦基偉將軍在向志願軍總指揮部請求支援時,提出的第一個請求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部隊配合作戰。志願軍總指揮部隨即將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9團編入由志願軍炮兵第7師指揮的戰役炮兵群,投入上甘嶺作戰。
  • 「喀秋莎」秘密參戰,上甘嶺戰役全靠它,殲敵12800餘人
    林彪此話不假,就在上甘嶺戰役結束的30年後,曾有一位記者去朝鮮採訪,然後在上甘嶺高地上抓起一把土,裡面竟然都是彈片碎屑和骨頭渣,令其萬分震驚。毛主席曾在戰後提到:"今秋作戰,我軍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制勝要素"。這場戰役中我軍的炮兵團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此,21師209團還被志願軍總部授予"百花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的獎旗一面。據數據統計,這次戰役中,聯合軍與我軍傷亡比例為2.3:1。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