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事基地被炸,確認兇器為喀秋莎火箭炮,暗中將矛頭指向俄羅斯

2020-12-21 絕對觀察

美軍的伊拉克聯軍基地在近日被當地武裝襲擊,造成三名士兵死亡,其中還有一名美軍軍官,美國方面對此異常憤怒,通過對於炸彈殘骸的搜集研究,鎖定了伊拉克的什葉派武裝,並再之後宣布會採取針對什葉派武裝的毀滅性打擊。緊接著第二天美國出動了大批的戰機對什葉派的地盤進行了瘋狂的轟炸,第一天並沒有任何的收穫,美軍並不會放棄,在之後的轟炸中美軍居然炸死了一名伊朗安全部隊的高級軍官,事後稱該軍官是伊朗派駐當地負責培訓什葉派武裝的人員。

伊朗這次又是損失慘重,不過美國在拉出隱藏在身後的伊朗之後,並沒有就此罷休,在這件事上想牽扯出更多的國家。在美軍基地接連被炸之後,將目標再次放到了這一次發動襲擊的武器上面,並且確認兇器為喀秋莎火箭炮,暗中將矛頭指向俄羅斯。據當地媒體報導,美國塔基軍營的發言人對外界宣稱,此次什葉派武裝使用的飛彈是名為「107毫米喀秋莎」的火箭炮。在國際軍火市場自由化的今天,擁有任何武器都不足為奇,但是細品美國發言人的語言,你會發現此話的含義。「喀秋莎」火箭彈是俄羅斯製造的飛彈,這眾所周知,那麼107毫米又是什麼意思呢?

準確的說是107毫米火箭彈牽引發射器,在國際上是比較有名的武器之一,他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名氣就相當於蘇聯的AK-47一樣,因為方便攜帶,操作簡單,被廣泛的購買應用。但是107毫米發射器和喀秋莎火箭彈完全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並不是配套的武器,那麼美國發言人的說法是屬於無知還是故意為之?首先發言人是軍方發言人,對於軍事事物和世界軍用武器應該相對了解,而且這兩種武器在軍事領域都是很有名氣的存在,不知道的概率很小,即使不知道,在發言之前肯定要做功課來熟悉才對。所以美方的發言是有意為之,目的就是要將矛頭指向俄羅斯。

美國此舉無非是在暗示俄羅斯在背後支持了伊朗對美國的襲擊,想把這件事情放大開來,讓自己在中東狼狽不堪的時候中俄不能在一邊看笑話。自己在中東不能分身防止俄羅斯做一些不利於美國的事情,這一做法是想強行把俄羅斯拉倒伊拉克的泥潭中來,讓他們不能置身事外,這符合美國一貫的無賴做法,這一說法明顯是在污衊。

當前世界的爭端無非是美國和俄羅斯兩大陣營的爭端,在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政府無暇顧及亞洲地區,中俄兩國抓住機會快速的發展自己,尤其是中國的發展速度,中國不僅順利躋身世界第二經濟體的行列,在亞洲以及世界上的地位也快速太高,美國的亞洲戰略在中國的衝擊下徹底失敗。在此次眼見和伊朗要不死不休的時候,美國學聰明了,他要提前把中國和俄羅斯拉扯進來,讓中俄兩國不能脫離他的視線,被美國牽連的話對於中俄的發展是不利的,至少對中國是不利的,中國的發展以經濟為主,不像美國靠武力發家。如果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軍事大國發生正面衝突,那對於整個世界將是毀滅性的,美國不計後果的胡亂挑釁實在是讓人覺得十分擔心。還像上面說的,美國的無端指責是不成熟的表現,武器貿易的自由化可以讓任何人得到自己想要的武器,美國的污衊不會得逞。

伊朗是我們的國際朋友,在重大場合都會選擇支持我們,我們對於伊朗人民的利益也是會極力支持的,但是我國的一貫主張都是和平解決爭端,讓談判成為解決世界性問題的主流方法。美國不斷製造混亂的做法和我們中國的想法毫不契合,往其他國家身上潑髒水的做法真是有失美國的體面。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在1941年,當德軍沉浸在利用繳獲的蘇聯寬軌列車為後方補給物資的喜悅中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咆哮嚇住了正在忙碌的德軍,不到10秒的時間內,天崩地坼一樣的密集炮火把車站附近的德軍和他們的物資列車全部都炸上了天,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突然而來又突然離去,一切陷於死寂,倖存的德軍仿佛從地獄走了一遭。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實際上「喀秋莎」只是蘇聯紅軍戰士給這種火箭炮起的暱稱:由於這種新型武器在剛推出的時候保密十分嚴格,沒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士兵們根據其發射架上標記的字母「K」賦予了它一個「喀秋莎」這樣的愛稱,這個名稱在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蘇軍,它的正式名稱也就無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這個名稱仍然被俄羅斯軍隊廣泛用於新式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俄羅斯新旋風火箭炮,一次炸翻100個足球場,但射程只有中國一半
    俄羅斯在今年的紅場閱兵上首次展示了剛剛裝備部隊的新型「龍捲風-S」(也稱為「旋風-S」)多管火箭炮,它是著名的「龍捲風」多管火箭炮的現代化改進型。老式的「龍捲風」多管火箭炮在1987年入役,30年來它一直不斷在升級,而「旋風-S」就是「龍捲風」的最新版本。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這種火箭炮的彈體長達1.41米,直徑為132毫米,重量為42.3千克,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每次射擊可以一口氣發射出六枚火箭彈,由於裝藥量達到了4.9千克,所以爆炸威力非常巨大。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BM-13式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獨特的多聯裝火箭炮,改變了炮兵作戰的形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在敵人的陣地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BM-13式火箭炮的愛稱,並不是武器的正式名稱。因為該炮由蘇聯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出廠時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多聯裝火箭炮好比一戰栓動步槍天下裡的衝鋒鎗;喀秋莎就好比司登衝鋒鎗,便宜威力又大。 美軍在諾曼第登陸和仁川登陸時,使用過1000管的142口徑的火箭炮駁船,對灘頭進行飽和轟擊,德國和美國才是火箭炮的老玩家呢,喀秋莎並不是最好的最有威力的,只是我們只知道有喀秋莎這種了。
  •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大功,被譽為「火炮之王」
    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共裝備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喀秋莎火箭炮瞬間可以齊射出16枚火箭炮打呢,也就是說喀秋莎火箭炮兵209團一個齊射可以射出384枚火箭炮彈。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志願軍步兵發起反擊作戰前,通常由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對目標陣地進行預先轟炸,給志願軍步兵的衝鋒開道。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喀秋莎「 但是你知道她的有來嗎?二戰蘇軍」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又譯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
  • 美女的名字,惡魔的威力,喀秋莎到底有多強?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喀秋莎是一個俄羅斯比較常見的女孩名字,而著名的俄語歌曲《喀秋莎》也正是因為這個名字的普遍性而成為了即將上戰場的蘇聯紅軍官兵們對妻子女友的思念,但真正讓喀秋莎這個名字響徹世界的還是蘇聯研製的火箭炮
  • T-72版的喀秋莎火箭炮TOS-1,大火吞噬氧氣,讓敵人無氧可吸
    蘇聯在大約100年前確立了大炮兵主義之後,一直致力於發展陸地重炮,其中喀秋莎火箭炮就是二戰時蘇聯走出的一條全新火炮路線,在實戰中取得極大成功。二戰後火箭炮的研發工作仍沒有停止,當今以T-72坦克底盤為基礎改裝的TOS-1,即可視為喀秋莎火箭炮的繼任者。
  • 《喀秋莎》將取代俄羅斯國歌在奧運會上播放?!不愧是你,喀秋莎
    喂喂喂,此喀秋莎非彼喀秋莎,這可不是那個威力極大的「喀秋莎火箭炮」,小夥伴們別搞錯啊。(搞錯了,重來)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啦啦啦……咳咳,此處為喀秋莎的正確打開方式~相信各位小夥伴們對這個旋律一定不會陌生,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中國,這首歌都可謂是傳唱度極高的熱門歌曲。仿佛只要一聽到這個旋律,就能聯想到俄羅斯,嗯~有內味兒了。什麼?還有小夥伴不知道這首歌的?小編我不允許在座的各位還有沒聽過這首歌的!
  • 二戰時蘇聯的大範圍殺傷性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讓人膽寒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在1938年所研製的一款火箭炮,而它真正被大批量生產則是在二戰的戰場上,在當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款火箭炮因為能夠將大量的炸藥在瞬間投放到目標地,所以是一款戰略意義非常高的武器。這種喀秋莎火箭炮是一款多軌道自行火箭炮,它一共有八條發射滑軌,可以在一次發射過程中,發射出十六發的132毫米的火箭彈,而且這款火箭炮的射程能夠達到8.5公裡,它支持一次性全部發射,也可以單點發射或者部分連射。
  • 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因敵方武器裝備精良,數量充足,唯有蘇聯製造的喀秋莎火箭炮才能抵擋,由209裝備團帶著二十四門喀秋莎奔赴陣地,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 喀秋莎秘密參戰,美軍不知情被炸慘:志願軍轟千枚火箭彈不用十秒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火力輸出、壓制及突襲作用,在同類武器對比中勝過美韓軍隊。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軍工科技還很落後,根本不可能獨立生產火箭炮這樣的裝備,更別說在戰場上熟練運用大量殺敵。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喀秋莎火箭炮大名叫做BM-13,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6天後蘇聯組建了獨立火箭連,裝備了先期生產的7輛BM-13外加3000枚火箭彈。它裝備有8條發射滑軌,一輪齊射只需要7-10秒,即可傾斜出16枚132毫米火箭炮,最大射程達到8.5千米。火力兇猛,射速極快,敵軍往往連躲進戰壕的時間都沒有。喀秋莎既可以齊射,也可以單發,方式靈活。更難得的是,藉助底部的運載車,喀秋莎全速前進可以達到90公裡的時速。打完一輪就轉移,等敵軍反應過來,喀秋莎早已沒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