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洩露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2020-12-26 寧波晚報

    近日,張先生因其個人金融信息記錄中存在住房按揭貸款記錄,無法在銀行申請辦理首套房按揭貸款。其隨即通過網絡找到一家「個人信用記錄修復公司」,以期解決問題。為滿足個人金融信息修復的要求,張先生參加該公司舉辦的各類培訓,先後向該公司繳納近2000元的學習資料費用,並將本人身份證件信息、手機號碼等提供給了對方,等張先生意識到上當,要求退還所交的學費時,對方已無法聯繫,之後張先生手機上頻繁收到「小額貸款」「免息分期貸款」「個人信用洗白」等不明信息。

    工行寧波市分行指出,任何打著「個人金融信息修改」「償還網貸」的幌子,要求轉帳匯款的行為都是騙局。根據相關規定,任何機構和個人無權擅自修改刪除真實無誤的信用記錄。向徵信機構或者提供信息的金融機構提出異議申請是唯一的處理信用報告錯誤、遺漏信息的途徑,且不收取任何費用。

    此外,保護個人金融信息還應做到以下幾點:一、在日常生活中切勿向他人透露個人金融信息、財產狀況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隨意在網絡上留下個人金融信息;二、不要隨意丟棄刷卡籤購單、取款憑條、信用卡對帳單等,以防不法份子撿拾後查看、抄錄、破譯個人金融信息;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銀行卡帳戶、卡號、密碼或向來歷不明的帳戶轉帳;四、要在可靠WIFI網絡環境下進行網上支付,網購付款時使用正規工具,不要隨意點擊賣家發來的任何「付款連結」。

    寧波銀保監局指出,當今社會,個人金融信息已經成為公民的第二張「身份證」,金融信息一旦洩露或出現瑕疵,將對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每個金融消費者都應該關注自己的金融信息安全,尤其是不要相信所謂的「捷徑」「天上掉餡餅」,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人們想圖省事、貪便宜的心理實施詐騙,遇到任何聲稱可以通過「走門路」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的機構和個人,都要提高警惕,所有涉及轉帳、要求提供個人金融信息資料的操作,務必慎之又慎。

    記者 徐文燕

    通訊員 蔣天宙 鄭波 葉幹達

相關焦點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人物    名片    賀秋帆    北京三聯《愛樂》、上海《看電影》雜誌專欄作家,寧波圖書館系列講座《秋帆樂話·如是我聞》、寧波交響樂團系列講座《寧波交響·秋帆導讀》、寧波電臺系列節目《相約秋帆·洗耳恭聽》主講人,著有音樂筆記《洗耳恭聽》等。
  • 立法在途 專家熱議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同時個人信息保護需要從網際網路技術,科技平臺的流程治理、行業生態、產業鏈監管,制度保障、法律共建治理體系,亟需行業生態、產業鏈監管和制度保障做後盾。「5月28日剛剛頒布的《民法典》,其中《人格權編》有專門一章涉及到個人信息,已經正式生效,對於個人信息的定義也給出來了,《網絡安全法》也有個人信息的定義,這對於個人信息保護模式給出了使用的基本原則。
  • 個人信息屢遭洩露,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兒
    但為何流調之後,病例乃至親屬信息總是無法得到妥善地的保護?患者信息的洩露也不禁讓人聯想到疫情期間的日常掃碼、填表等,似乎到處都是信息洩露的風險點。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能否兼顧?大數據是否會帶來個人隱私的洩露?完整的數據保護體系如何建立?帶著這些疑問,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四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尋找疫情期間個人信息保護之道。
  • 個人信息屢遭洩露 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兒
    如11月天津瞰海軒小區居民楊某確診後,楊某及家人的詳細信息、具體行程等迅速在社交媒體間流傳。警方對類似案件的調查也並非首次。2月21日,寧波公布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而在此之前,關於該患者及其15名親屬的詳細信息在當地微信群中傳播。
  • 【金融標準,為民利企】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
    個人金融信息一旦洩露,不但會直接侵害個人金融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影響金融業機構的正常運營,甚至可能會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加強個人金融信息安全管理,指導各相關機構規範處理個人金融信息,最大程度保障個人金融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編制本標準。
  • 守住老百姓「錢袋子」 個人信息保護直面問題
    新華社上海9月15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張豔芬 魏倩)今年以來,有關個人信息洩露的新聞屢次成為熱點話題,例如百萬銀行客戶數據疑在「暗網」出售、某些銀行部門因個人信息保護不到位領到監管百萬元罰單、央視「3·15晚會」曝光50多款移動客戶端應用軟體(App)竊取用戶隱私等。在數字經濟時代,個人信息安全往往直接關乎個人資金安全。
  • 東南商報•數字報刊平臺
    目前,工程項目建設區塊鏈監管平臺項目在海曙區環城西路南段508號地塊改造工程上試點。據了解,該項目是浙江省內第一次以政府平臺作為核心企業的應收帳款憑證多級流轉的供應鏈金融模式落地,共建開放共享生態,強化項目全周期管理,降低資金穿透監管成本,實現數據透明可信與業務高效協同。    什麼是應收帳款憑證多級流轉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 消費者如何保護自身金融信息安全?央行:要注意7個方面
    三、人民銀行在消費者金融信息保護方面開展了哪些主要工作?近年來,人民銀行積極推動消費者金融信息保護制度建設,出臺消費者金融信息保護規範性文件,要求金融機構嚴格防控金融消費者信息洩露風險,保障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
  • 寧波大學男籃 創造歷史!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通訊員供圖    昨天,在福建泉州進行的第22屆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一級聯賽全國賽男子組八強戰爆出冷門,寧波大學隊96:86力克「三冠王」北京大學隊,隊史首次挺進CUBA四強。    賽後,寧波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寧大男籃前主教練任峰接受了記者採訪,他表示:「2009年第一次帶隊徵戰CUBA,已過去十多年了,一步步走來沒有人比我更清楚,我們有很多次可以衝擊前四,但都失之交臂。這一次我的學生江慈擔任主教練,把比賽拿了下來,我非常非常開心!寧大男籃的精神,責任、寬容、奉獻,不管在訓練還是比賽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要把它傳承下去,打造寧波的體育名片。」
  • 保護個人信息你該這樣做...
    保護個人信息你該這樣做...信息倒賣人員告訴記者,個人流水得提供卡號,一個卡號3萬,能查半年的流水。當記者問及出具的是網絡的單據還是蓋章頁時,對方回答是拍照信息。相關安全專家認為:個人隱私信息洩露主要來自黑客技術截獲以及內部人員違規洩露兩個渠道;其中,網絡上付費查詢他人信息多數都是騙局。
  • 「2019美好生活節」期待您的加入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由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寧波市科學技術協會、寧波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共同主辦,寧波晚報、現代金報、東南商報聯袂承辦的「2019美好生活節」將於4月26日到28日在寧波文化廣場科探展館舉行。    美好生活節不但會給甬城百姓帶來一場關於美好生活的嘉年華,也將給優秀的合作夥伴提供展示自己創造美好能力的舞臺。
  • 這個周末 讓我們玩轉美好生活節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 朱一諾 攝    今天上午,備受關注的2019美好生活節在寧波文化廣場科探中心展館拉開帷幕。2019美好生活節由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寧波市科學技術協會、寧波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共同主辦,寧波晚報、現代金報、東南商報聯袂承辦。
  • 中信銀行「流水門」背後:新華社點名這些銀行裡個人信息保護也有漏洞
    記者體驗:「付錢拉銀行流水」有真有假記者調查發現,當前一些網絡平臺個人「銀行流水」信息的售價從600元至5000元不等,查詢時段為1個月至12個月,時段越長價格越高,買家只需要提供查詢對象身份證號碼就能查詢。QQ名為「楊大」的賣家告訴記者,被販賣的各種個人信息中,「銀行流水」等金融信息最值錢。
  • 銀行洩露個人信息的幾個真實案例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未央網
    禍起蕭牆:銀行內部工作人員洩露客戶信息1、民事糾紛:員工的爆料獵奇,侵犯客戶隱私李某與銀行籤訂《個人信用貸款合同》。在辦理個人徵信授權材料過程中,客戶經理為李某拍攝了照片(照片中李某一手持填寫完整的個人徵信授權書、另一手持身份證原件)。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12月9日,隨著成都20歲新冠確診女孩趙某在社交平臺公開發聲,以及轉發女孩隱私信息者遭到行政處罰,事件似乎塵埃落定。 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年初至今,僅引發社會輿論、在網上廣泛傳播的新冠確診患者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就有12起。
  • 政府官網洩露個人信息,說好的隱私保護呢?
    萬萬沒想到,在法律加強保護個人隱私的今天,一些政府網站卻「主動」洩露隱私了。近日,澎湃新聞連續報導了內蒙古、廣西、山東、江蘇揚州等地政府網站洩露執法人員個人信息一事。以此反觀這種將執法人員個人信息「一股腦兒」公開的行為,看起來是在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上邁出了「大步」,卻也容易洩露個人隱私,對個體的工作、生活帶來多重隱患。政府部門的執法人員,首先也是人。在實際的具體工作中,其個人隱私同樣應當得到有力保障。尤其是,諸如個人身份證號等此類明顯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更不應不做任何處理、大搖大擺公布開來。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李鳳虎  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該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各方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熱議。  如今,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為什麼會被洩露?
  • 人臉照片三分一張、應聘簡歷五毛一份 誰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正在啟動,人們該如何在數位化發展和個人信息保護之間找到平衡?誰為信息洩露負責記者聯繫到販賣個人簡歷的網友,對方稱,「這些數據都是我們自己公司下載的簡歷,是精準的數據,一手的沒有打過的數據。」對方自稱來自教育類公司,並極力推銷數據的可靠性。他們在幾家著名的求職網站收集簡歷,再進行數據篩選。
  • 15家甬企成為「2020浙江省隱形冠軍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相比於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浙江省隱形冠軍企業涉及到的行業更為廣泛,以製造業為主;同時,根據浙江省數字經濟發展迅猛的特點,將許多信息技術企業也納入了這個名單。    浙江省經信廳要求,全省各級經信部門要充分重視「隱形冠軍」企業的培育工作,加強指導和服務,加大對隱形冠軍及培育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 個人數據都被這類企業控制著?侵犯「個人金融信息」罰單181件 銀行...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杜曉彤 李穎超 數字經濟時代,銀行難掩"數據"之渴。"銀行正在失去獲客的陣地,金融不再發生在我們的網點,金融發生在場景中。" 一位金融科技從業者如是說。與頭部網際網路平臺、政府機構合作將成為銀行重要的破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