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人對於年糕,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喜愛,這是其他地方的人們所不能理解的。
寧波人過節,如果實在想不起來吃什麼,那就吃點年糕吧。
哪怕知道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也常有年糕為伴。
老底子的寧波人,家家戶戶都會常備一整缸的水,裡面就浸泡著年糕。
遇事不決吃年糕,總是不會錯的。
關於年糕起源的說法有許許多多,其中有一種,就是春秋末期伍子胥在寧波慈城所發明。
但慈城水磨年糕的遠近聞名,卻也只有數百年的時間。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裡,民營年糕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慈城年糕才真正將步伐邁向了全國。最近20年裡,更是快步走向了世界。
而我們,就是慈城年糕,成為寧波年糕代名詞的親歷者。
寧波有句老話:「湯圓要吃缸鴨狗,年糕要吃馮恆大。」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許多寧波人往往只記得前半句,因為在長達近50年的光陰中,馮恆大這個名字,一度「消失」。
馮恆大始創於清道光年間的慈城,最初,主業是醬油,後來漸漸附帶經營香乾、酒、醋、年糕等。
那時,馮恆大是寧波城中最大的醬品和年糕生產作坊,建有自用的河埠碼頭,通過河運,將商品銷往慈谿、餘姚、寧波等地。
但社會的變遷,卻讓這個老字號元氣大傷,新中國成立初,馮恆大隻剩下兩缸半醬油。
公私合營後,馮恆大改稱「慈城馮恆大食品廠」,開始主要生產食品。
1953年廠名易名為「餘姚德生油脂廠」。
1959年更名為「地方國營馮恆大食品廠」。
1975年成了「地方國營慈城釀造廠」。
1980年,這裡又改名為「地方國營慈湖酒廠」。
之後的「馮恆大」,又先後劃給寧波糖果餅乾廠和寧波馬牌食品公司。
…… 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馮恆大越走越遠,漸漸淡出了寧波人的視線。
但慈城年糕的種子,卻也在這一次次的轉身中,得到了保存。
2001年,從事文化工作的紀平注意到了一條信息:寧波馬牌食品公司倒閉宣布整體出讓。
他立刻想到了馬牌背後的「馮恆大」:如果馮恆大連同馬牌一起出讓,那這個老字號極有可能徹底消亡。
於是在2002年6月,紀平正式接手了馮恆大這塊牌子,並新辦了寧波江北慈城馮恆大食品有限公司。
那幾年,慈城古縣城正式啟動開發,紀平看準了這一時機,投資了一百多萬元,改造廠房設備,開始生產年糕。
時隔多年,馮恆大年糕再一次闖入了市場。但今時已不同往日。除了慈城本地,當時餘姚、北侖等地也都有了不少有名的年糕品牌,被「遺忘」的馮恆大,該如何重新喚起老寧波人的記憶。
紀平使用了規模化生產和開發不同系列的花色年糕這兩招,在公司剛成立的第一年,就實現了收支平衡,訂單也逐漸多了起來。「金字招牌算是保下來了。」
隨後,他又開始動起了保鮮技術的心思:傳統的魅力,就在於那口不變的老底子味道。
馮恆大通過國內專家介紹,與擁有先進食品保鮮技術經驗的日本花甲協會取得了聯繫,並組織寧波高校科研力量聯合研發。
終於,使用純天然動植物塗料的保鮮技術出爐,省去了高溫高壓殺菌的環節。年糕的種類也不斷變化,火鍋年糕、速食年糕等都在各地銷售,傳統的食物,逐漸脫離季節的限制,成為了大眾化的食品。
改革開放初期,在馮恆大暫時「銷聲匿跡」的那段時間裡,另一個年糕品牌橫空出世,一把抓過了慈城年糕的接力棒,它就是——塔牌。
塔牌的前身,是原良種場下面的一個加工廠,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良種廠進行了國有企業改制。
這一改制,就承包了許多人的童年回憶。
現任寧波慈城塔牌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金芳的採訪,小布約了整整三個星期,上海、溫州、杭州、廣東...每一次約訪,電話中的他都會換一個地方。
臨近年關,是年糕的生產旺季。他是老闆,也是公司的專職銷售員。
胡金芳(徐烽/攝)
1978年,剛剛參加工作的胡金芳就來到了這個年糕廠工作,在他的記憶中,「塔牌」年糕是最早開闢香港市場的年糕企業。
早在1982年,「塔牌」年糕就乘著渡輪遠銷到了香港,三十多年間,銷量越來越大。
而一直到今天,「塔牌」的包裝都沒有什麼大的改變。「如果包裝大的變動了,香港的顧客就不認了。」
時至今日,許多在外鄉的寧波人說起年糕,心中想起的,始終都是慈城塔牌水磨年糕。
97年開始的新包裝,也都儘量保留老元素
與許多年糕廠季節性生產年糕不同,因為訂單量大,「塔牌」從一辦廠開始,就全年生產年糕。在90年代,年糕生產和銷售最紅火的那10年間,過年送禮、企業福利,也總能看見「塔牌」的身影。
胡金芳從1995年開始全面承包「塔牌」年糕生產,到2002年企業正式轉制,與香港客戶合資...在硬體設備升級,引入生產線和冷庫後,他卻發現:年糕行業,已不如從前,競爭也遠超以往。
一方面,年糕市場逐年萎縮,對薄利多銷的年糕企業來說打擊巨大;另一方面,除了慈城,在餘姚、北侖等地也有不少年糕大廠,同業競爭充滿壓力。
但胡金芳,卻從來沒有產生過退出年糕行業的念頭,作為第一家使用自研機器製作年糕的企業,他對「塔牌」年糕充滿了信心:「慈城有悠久的年糕文化,塔牌年糕的質量也是一等一的!」而隨著年糕文化節、招商引資洽談會等項目的開展,他也在「專職銷售員」的路上摸清了門道。
這幾年,每到年糕生產旺季,胡金芳基本不會待在寧波太長時間:「有太多的地方要跑,就算接不到訂單,長長見識也好。」
在年糕行業摸爬滾打了40年,他也好,「塔牌」也好,都還沒到功成身退的時候。
還有許多地方,等著他,等著「塔牌」。
義茂,最早進入商超的寧波年糕
從一個「門外漢」,到做出一家年產值2000萬的年糕企業——寧波義茂食品有限公司,這一切,對於邵萍來說,都是一個意外。
這個意外的開端,恰恰就源自於「塔牌」年糕。
邵萍
2000年初,邵萍與其他企業考察團一行跟隨江北區農水局來到慈城「塔牌」年糕參觀。在她之前的印象中,年糕都是散裝臨時加工的,而那一天,她第一次接觸到了真空包裝年糕。
她不禁好奇地問了幾句生產和銷售的流程,並牢牢記在了心上。
那一年3月,邵萍在麥德龍購物時發現,超市裡只有一種上海產的年糕,而沒有寧波的年糕,這怎麼看都是市場的空白...於是,要讓寧波年糕進入超市的想法開始按捺不住起來。
2000年10月,邵萍註冊了一家貿易公司,以委託其他年糕廠生產的形式,做起了年糕生意。
在其他年糕企業尚以散裝、個人或企業團購銷售的年代,邵萍的「義茂」另闢蹊徑,以當時還不高的品牌費、開戶費、條碼費...從萬家福和加油站超市開始,一舉進入了全國各大連鎖超市。
超市渠道打通,邵萍本以為會一帆風順,卻沒想到,先期投入的50萬資金,卻在短短半年間消耗殆盡。
原來,代工廠生產的年糕,時常發生難以控制的質量問題。邵萍覺得:不能再以委託代工的方式銷售年糕了。
於是,2001年投資80萬,她在慈城國慶村租了村裡的大會堂進行生產。
2004年,她又增加300萬投資,在慈城妙山村新蓋了廠房。
年糕的生產終於步入正軌,年糕的品質也逐步提升。
從對年糕一無所知,到兩條腿都邁進了年糕產業中,副業變成了主業。邵萍就這樣「一不小心走了下去」。
原以為5到10年不需要再進行投入,但「不能安於現狀,要再做大一點」的聲音卻始終在她腦海中迴響。
2008年,為了讓年糕更衛生,她又新配了10萬級淨化車間。成為了行業首家。
時至今日,「一開始只想玩玩」的邵萍,在年糕產業上的投入已經超過了500萬。
「義茂的年糕,口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乾淨衛生的。」
10多年的時間,從第一次見識到生產真空包裝年糕的神奇,做到行業內唯一一家365天全天候生產年糕的企業。邵萍已經從一個年糕小白成長為真正的年糕「大佬」。
隨著慈城鎮年糕產業協會(年糕產業農合聯)的成立,邵萍還有許多事要做。
「同行取長補短,抱團取暖,才能讓慈城年糕和寧波年糕一起走出去。」
綠藤,慈城年糕的生力軍
與其他幾家「老牌子」年糕企業相比,寧波綠藤食品有限公司,無疑是一支生力軍。
老闆應國榮做年糕的初衷也很簡單:
一、自己是慈城人,從小就經常看別人做手工年糕。
二、慈城年糕好吃。
於是,在2007年,應國榮和兩個朋友一起,湊了150萬,辦起了這家年糕廠生產年糕。
但由於當時進入超市的門檻已經極高,且需要巨額的準入費用,加之沒有知名度,綠藤年糕一直打不開銷路。
第一年,年糕生產的越多,就虧得越多。一年不到的時間,就產生了幾十萬的虧損。
但綠藤,就在他們一根筋的堅持下,在連續幾年的虧損中,堅持了下來。
2008年,汶川大地震,綠藤捐出了一千箱年糕支援災區時,許多人還不知道慈城有這麼一家企業在生產年糕。
一直到2010年,因為出色的年糕口感和品質,「綠藤」的經營狀況才逐漸好轉。
談起自己的年糕最終獲得市場青睞的原因,應國榮坦言:「很簡單,就是米的質量好。」
由於本地優質稻米已經基本被囊括入其他幾家老牌年糕企業的版圖,一開始的綠藤,常為「米源」發愁。
後來,應國榮決定採用江蘇的優質晚稻米製作年糕,卻意外的發現年糕口感提升了許多。如今,他已經可以抬頭挺胸的說:「雖然原價比別人要貴一些,但我的年糕,口感是最好的。」
2016年,應國榮的兩個合伙人選擇自己另辦年糕廠,吃過「品牌」虧的他,立即用300萬買斷了品牌使用權。如今綠藤的知名度已經打響,他不想再一次重新出發。
因為,他的目標,還在更遠的地方。
未來至少要搭建2到3條生產線,
建造寧波市第一家綠藤年糕博物館,
要把年糕做出文化來,
...
一如他一開始辦起年糕企業時異想天開的天真和簡單。
但誰又知道,未嘗不可呢。
白巖松說:「慈城,是中國年糕最好吃的地方。」
這是一句極高的評價,但這個評價產生的過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其中的親歷者。
每一個行業的競爭發展,都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最終形成行業品牌的進程。
在這個進程中,幾代慈城年糕人,用他們的智慧和一根筋,用他們的底蘊傳承和白手起家,真正打響了慈城年糕和寧波年糕的品牌。
慈城妙山,晚稻正在收割
從一個老字號瀕臨消亡,到十數家年糕企業共同揮起「慈城年糕」的大旗。慈城年糕跨越式發展的這40年,仿佛寧波改革開放四十年民營企業成長壯大的縮影。
40年中,寧波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產業巨人邁動的堅實步伐,也同樣離不開小微民營企業的湧動波瀾。
而慈城年糕的未來,正如勇立潮頭在新時代的寧波,還在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