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中心城市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突出。而在中心城市中,經濟強區的支撐作用十分關鍵。
那麼我國的經濟強區主要在哪裡呢?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近日發布《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白皮書》,其中的「中國百強區」榜單受到關注。
白皮書的研究對象為,截至2020年6月30日(根據民政部縣以上行政區劃變更),除直轄市市轄區和港澳臺地區外的其他898個市轄區。從排名來看,深圳南山區、廣州天河區、深圳福田區、深圳龍崗區、青島黃島區、佛山順德區、杭州餘杭區、深圳寶安區、廣州黃埔區、寧波鄞州區位列前10名。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直轄市的區等同於地級市,如果拿來和地級市的區來比,可比性不大。此外,白皮書是從經濟實力、內生動力、消費活力和區域能級四個維度、18個核心指標、30餘個支撐參考指標,對城區高質量發展潛力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
深圳一個區的GDP超廈門全市
如果只看GDP的話,2019年,直轄市外共有20個市轄區的GDP超過2000億元大關,其中有10個區超過3000億元大關,分別是深圳南山區、廣州天河區、深圳龍崗區、深圳福田區、深圳寶安區、佛山順德區、廣州黃埔區、青島黃島區、佛山南海區、廣州越秀區。可以看到,廣東佔了9席。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幾年的百強縣中,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所佔席位寥寥無幾。在賽迪顧問此前發布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中,廣東僅1個縣入選,與江蘇、浙江差距甚遠。但在經濟強區方面,廣東優勢卻十分凸顯。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這說明珠三角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緊密聯繫,基本是同步的。「因為如果一個縣級單元實現了工業化,但是城市化程度不夠,就會以縣或者縣級市的形式存在。改成區了,一般是融入到中心城市了。」
「江浙縣域經濟很強,每個縣基本上是相對獨立的區域,但珠三角是連片的。」彭澎說,廣東原來的經濟強縣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這些縣大多經歷了從縣改市(縣級市)到市改區的過程。另外,珠三角的地域空間小,是全國密度最高的城市群,目前珠三角之間的大城市基本是無縫對接,已經沒有了縣域的發展空間。
廣東的強區多,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廣東的中心城市引領作用較強。廣東坐擁兩個一線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更強,現代服務業更發達,對珠三角地區的轉型升級起到非常重要的服務和帶動作用。
彭澎說,珠三角的深圳、廣州中心城區現代服務業非常發達,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也非常發達,這是以專業鎮為特色的縣、縣級市比較難以達到的產業層次,在經濟形態上呈現高質量發展的態勢,核心競爭力會更強一些。
深圳的南山區去年GDP達到了6103.69 億元,成為直轄市外經濟實力最強的市轄區,連續7年穩居廣東區(縣)第一。南山區的經濟總量甚至超越了廈門、長春和哈爾濱三個副省級城市。另外,2019年南山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16 萬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 5.82萬美元。
深圳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譚剛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南山區經濟實力強,與其本身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特點有關。位於南山的高新區是深圳科技產業發展標誌性的區域,其中「網紅街道」粵海街道的產值佔到了南山區的一半左右。
當前,深圳有實力的大企業、潛力較好的企業很多都集聚在南山區。目前南山有170家上市公司,其中不僅有「世界500強」騰訊和恆大,也有行業翹楚邁瑞醫療、大族雷射等,還有細分行業的「領頭羊」深信服、瑞聲科技、廣和通、德方納米和智萊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