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老師,我的身體非常僵硬,可以練習瑜伽嗎?」這個問題相信是瑜伽老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了。人們總認為,柔軟的身體更容易進入體式,但事實是否如此?柔軟或是僵硬的身體,在體式習練時需要關注什麼?艾揚格大師1992年在美國接受採訪時曾就此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
拮抗力,體式的生命力
很多人看到體式的圖片會以為,只要身體柔軟就可以完成那些體式,但是人們應該明白:通常柔軟的身體缺乏敏銳度,因此並不能給大腦或心任何反饋。
儘管柔軟的身體不會體驗那些帶給神經重負,引發疲勞、躁動、頭痛或沉重感的疼痛,但是它們會耗盡能量。柔軟的身體上的細胞非但不會接受能量,反而被緊縮,這也許是日後會發展成為疾病的隱患。
▲ Guruji在RIMYI的醫療課上調整一位身體不太柔軟的學生
一個柔軟的身體在完成體式時,不會觸發智性去思考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與此相反,一個僵硬的身體有拮抗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這些觸發了智性以正確的視角去研究體式。在柔軟的身體上,沒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以及拮抗力來提示智性的思考和情緒的穩定。
柔軟的身體能輕易地作出體式,而沒有任何內在的拮抗力或反應。如果一個人懷孕,肚子卻沒有反應,人們就會害怕孩子這麼安靜是不是已經死了。同樣,做體式卻沒有拮抗力,就如同體式沒有了生命,像死於腹中的胎兒一般。
思考,提煉你的經驗
假如你逐字逐句地記住了一首詩卻不懂得它的含義,那它對你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從你開始領會詩歌奧義的那一刻起,你才開始欣賞這首詩。這種欣賞是互動的,你開始思忖也反映了你的新思想。
同樣,在做體式或處於體式當中時,在身與心、心與智之間也應當互動。身體可能在動作,但心必須要有所回應。智性應當思考身與心的互動.....否則身體自顧自行動,卻不傳遞任何信息給心或智性。這就沒法敞開智性之門,向內滲透或向外貫穿體式的圓滿了。
「練習瑜伽沒有年齡、地域的限制,性別和健康程度的差異也不是障礙。」
——B.K.S. 艾揚格
曾有這樣的比喻:「身體僵硬的人就像一塊沒有雕琢的玉,你需要雕刻它;身體柔軟的人就像珍珠,你要去穿過它。」瑜伽是平衡的藝術,無論身體是柔軟亦或是僵硬,所有人都能從瑜伽練習中獲得健康的身體,平和的心態和敏銳的大腦。
作為瑜伽老師或是習練者,您是如何理解艾揚格大師所說的體式中的「拮抗力」,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