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個菜餚非常鮮美,意思就是它的味道整體協調、飽滿、有鮮味,讓人吃起來很愉悅O(∩_∩)O
菜餚鮮甜,有可能是原料本身就很鮮,也可以是做菜時加了點味精或者雞精令菜餚鮮美。但不管哪個,都是因為菜餚中有能夠引起鮮味的物質。前者的鮮味物質在烹飪時從原料中被釋放出來,而後者是我們自己添加的。
鮮味物質是什麼?
能夠產生鮮味的物質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穀氨酸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味精,它於上個世紀初被日本科學家從海帶中發現並提取出來。
不同原料中的鮮味物質不一定相同,像琥珀酸(海鮮中的鮮味)、核苷酸(肉湯、骨頭湯的鮮味)和一些特殊胺基酸(蘑菇和茶葉的鮮味)都是其特有的鮮味物質,在烹飪時被釋放出來從而即使不添加味精也能產生鮮味。
味精
味精成分單一,主要是穀氨酸鈉,在機體內被分解成穀氨酸和鈉離子。
穀氨酸是一種常見的胺基酸,大量存在於穀類蛋白質和動物腦部組織中;鈉離子則是常見食鹽的主要成分。
雞粉、雞精
雞精、雞粉是目前市面上最受歡迎的一種複合調味料(即提供鮮味的不止一種物質)。
將新鮮雞肉或雞骨粉末加熱熬製成漿後添加鹽、鮮味物質(呈味核苷酸)、香辛料、食用香精和一些澱粉類物質等進行混合(這些輔料佔到了成品的50%-70%),最後再加工成顆粒狀或者粉末狀,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具有雞肉鮮味和香味的雞粉和雞精了。
為什麼說不能多吃味精?
直接來說因為鮮過頭了反而不好吃,就像食鹽一樣,直接吃鹽巴估計也不會好受。一般來說,味精和其他食品中的穀氨酸一樣都可以被完全消化吸收,並無礙於正常的新陳代謝。從前在歐美地區出現的中餐館綜合症沒有十足的科學證據就是味精導致的,各國監管部門也沒有設定其限定用量。
味精作為第一代鮮味劑正逐漸被取代的主要原因是穀氨酸鈉的鮮味單一、不持久而且容易引起口乾的感覺。這都與我們舌頭上感知鮮味的細胞有關,同時穀氨酸鈉中的鈉鹽也是引起口乾感的主要原因,就像你吃多了鹽想要喝水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