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攤上,「成雙入對」的細長狀是油條的主流形狀。黑油包裹的大鐵鍋,伴著熱油的上下翻滾,兩根絞在一起的條狀麵團逐漸蓬鬆,慢慢爬上一層誘人的金黃。
其實,事實是這樣的……
油條的起泡劑,由明礬和小蘇打組成。混合了起泡劑的麵團看似尋常,待得遇水、遇油後,產生急速的化學反應,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催使面塊逐漸蓬鬆、綿軟。
然而,明礬和小蘇打發生的化學反應,並非瞬間即成,而需要一定的時間。單根的面塊入油後,短短幾秒內,表層酥脆定型,限制了面塊後續的膨脹。若兩根面塊黏合在一起,面塊黏合處並不直接接觸熱油,受熱較慢,可以持續釋放二氧化碳氣體,保證了油條內部的柔軟蓬鬆。
形似饅頭的非主流油條「老鴰頭」,在豫北、魯西一帶,頗為盛行。因為形狀類似老鴰圓圓的腦袋,這種不規則的圓形油條被叫做老鴰頭。
和普通的雙長條油條類似,剛出鍋的老鴰頭,熱氣透過表層的油光,裹上麵粉的麥香和植物油的清香,直往人鼻腔裡鑽。咬開後,油條內部的蜂窩狀小孔,飄散出一縷縷熱煙,嫋嫋娜娜地開啟了一場舞蹈快閃。
除卻單吃,油條還是不少食物首選的餡料。天津的煎餅果子、大餅卷果子,是油條入餡的典範。同樣以油條入餡的蔥包燴,是杭州人關於早餐的一段記憶。
蔥包燴是杭州民間的傳統小吃,和油條的誕生不無關係。南宋時,嶽飛因被秦檜設計,被害於杭州風波亭,杭州百姓皆為之悲憤感懷。杭州的一位麵點師傅,特意和面搓揉成兩個象徵秦檜夫婦的面人,丟至油鍋中煎炸,取名為「油炸檜兒」、「油炸鬼」,一時間,口吞油炸檜兒成為杭州百姓表達憤懣情緒的出口。為避免秦檜的報復,機智的杭州百姓,以「燴」代「檜」,將其更名為油炸燴。
粢飯糰、大餅、油條和豆漿,合稱為上海早點的四大金剛。與其他三種食物相較,粢飯糰有些許「面生」。傳統粢飯糰以稻米和糯米做皮,中間夾裹火腿肉糜及油煎後的鹹菜。後來,隨著食材的豐富,肉鬆、鹹蛋、滷蛋等食材也隨之加入。無論食材如何變更,剛出鍋的油條切段,永遠是粢飯糰的點睛之筆。
白飯糰是早餐店、便利店的常見食物,榨菜、火腿肉糜也並無稀奇之處,當這些食材遇到冒著熱氣的油條時,所有的魅力全都釋放在這一刻。姿態迥異的飽滿米粒,瘋狂暗示自己的香糯。牙齒穿過這層綿軟,交織著鹹菜粒的肉糜滲出濃鬱的油汁,而後被油條吸取。唇齒纏鬥片刻,爛軟的油條和其他食材一起,順著舌尖下滑,一舉填滿了胃部的空白。
作為早茶上的常客,炸兩在廣東、香港一帶頗受歡迎。上世紀40年代,廣州淪陷後,泮塘鄉有家叫做「嚼荷仙館」的茶居師傅為應付當時的物資緊缺,創造了油條與腸粉相結合的炸兩。
爽滑脆嫩的炸兩,是廣東人喝粥的最佳拍檔。不同於上述小吃使用的新鮮油條,廣東炸兩以隔夜油條為美。隔夜的油條,用腸粉包裹後切成小塊,淋上豉油,最後撒上一把蔥花作為點綴。金黃的油條、皎潔的腸粉、青翠的蔥花、醬色的豉油,雅致的配色,不免讓人食慾大開。